看过一则寓言:鹰说,如果来生让我再活一次,我想做一只鸡,渴有水,饿有米,住有房,还受主人庇护;鸡说,如果有来生让我选择一次,我想做一只鹰,可以翱翔天空,云游四方,任意捕兔捉鸡。猪说,如果让我再活一次,我想做头牛,虽然累点,但名声好,受人爱怜;牛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猪,吃了睡,睡了吃,不下田,不流汗,就像活神仙。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互羡现象,可谓身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动物尚且如此,人类也更不例外,总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满足、不如意。

        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人生,总有许多沟坎需要跨越;岁月,总有许多遗憾需要弥补;生命,总有许多迷茫需要领悟。

        幸福是什么?幸福有时是一种拥有,有时是一种等待,有时是一种感动。收获是一种幸福,付出也是一种幸福;功成名就是幸福,淡泊宁静也是幸福……生活得非常幸福的人,大多数都是一些非常惜福并知足的人。

        幸福有时却又很吝啬,总是碰一碰你,就不辞而别了。恰似一桌香气扑鼻的宴席,当你吃饱喝足了,再好的酒再好的菜,对你都没吸引力了。“名者公器,不可以多取”,这是白居易的一句话,是他在面对名利时的心境。意思是:名誉、利益是家公用的东西,个人是不可以多取多得的。知足常乐:不是懒惰、平庸,而是一种坦然、从容、平和的心态。沉湎于追求功名利禄,就可能是堕落的开始。

        广厦千间,夜眠但是七尺;珍馐百味,日食只需三餐。

        《老子》说,知足,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比较得出差距,做无谓的伤心,做无用的努力,做无聊的事情。唯有如此,快乐无比,正可谓“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知足者,贫穷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人生之路千万种,有的崎岖,有的宽广;有的坎坷,有的平畅。有的一生风雨,历经磨难,有的一路春光,拥享希望。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黄昏时分,卖烧饼的夫妇数着一天的收入,比前一天多了两块钱,两人相视一笑,十分满足;也是在这个黄昏,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仅正因所持股票的股值下降30个百分点而自杀。

        知足常乐,知足是福,乃千古箴言也。这里说的知足,并非学业、事业和知识上的不思进取,而是针对无休止奢求和欲望而言。追求幸福、满足欲望,是人生俱来的本能。但若无休止地追求,对人都是不利的。

        一个身无分文的穷人说:有钱就幸福;一个忙忙碌碌的富人说:有闲就幸福;一个寒窗苦读的学子说:能放假就幸福;一个婚姻破碎的女人说:能被爱就幸福;一个双腿截肢的残者说:能走路就幸福;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说:能看见就幸福……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

        知足不是停止进步,不是放弃理想,而是没有太多的欲望和私心,能看淡一些财富,能看轻利益好处不羡慕比自己幸福的,不嫉妒比自己优秀的,不攀比比自己强势的。

        清代有位书生詹义,为求功名,坚持苦读,年年应考,屡屡不中。但他屡败屡战,从不放弃,从二十三岁风华正茂之年到七十岁古稀之年,终于如愿以偿考取秀才,穿上了象征之服——青衫。他很欣慰,信笔题诗:“读尽诗书五六担,老来终得一青衫。逢人问我多少岁,五十年前二十三”。这首诗风趣、幽默、乐观、大度。用现代的话来表达,就是说有些事看得太清,反而伤神;有些人读的太懂,竟然伤心。只要脚还站在地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轻;只要你还活在世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重。

        知足是一种处世态度,常乐是一种释然的情怀。知足的人不一定是百万富翁,但一定有着百万富翁难以企及的精神世界。民间有笑谈:媳妇都是人家好,孩子都是自家的亲。我们都喜欢看自家的孩子,多看几眼,便觉得整个世界都是美好的。

         霸气、傲气、神气是折戟沉沙的“滑铁卢”

        自私、自负、自满是故步自封的“绊脚石”

        虚荣、虚伪、虚假是进步前行的“障碍物”

        浮躁、急躁、暴躁是功败垂成的“加速器”

        斗气、赌气、撒气是英雄气短的“催化剂”

        放肆、放纵、放任是身败名裂的“致命伤”

        无数、无事、无牌是庸碌无为的“安眠药”

        贪财、贪色、贪权是自甘堕落的“迷魂汤”

        门客、门臣、门附是为官从政的“绞索架”

        无知、无耻、无法是败走麦城的“通行证”

        幸福是什么,那就是凡事少一分计较,多一分欣赏;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感恩;少一分凌厉,多一分平和;少一分阴暗,多一分阳光。当你温暖了别人,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散发着最迷人的魅力。

        过去,我们只要吃饱、穿暖,便是知足。时空流转,岁月匆匆,我们的价值观慢慢改变了。当下,我们甚至把金钱、地位、名利等,作为衡量知足的标准。有的人虽然父母双全,儿孙满堂,衣食无忧,待遇丰厚,穿着华丽,住的舒适,但是还不知足,渴望位高权重,腰缠万贯,名声显赫,整天胡思乱想,愁眉苦脸,嫉妒别人成功,埋怨社会的不公……无疑,当农民的想收成越多越好,当工人的想工资越高越好,当干部的想职务越高越好……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等于痴人说梦,异想天开,自找烦恼。因为,一个人的追求越高,越是难以实现,就会产生不必要的痛苦,时时刻刻难以品味快乐。

        一生一粥一饭有暖凉,一朝一夕有忧烦,一求一舍有得失。

        哲学家费尔巴哈说“你的第一责任是使你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你也就能使别人幸福。”心,只有一颗,不要装的太多;人,只有一生,不要追逐的太累。

        缓:可以三思;退:可以远祸;舍:可以养福;静:可以益寿。最美的风景,是你没去过的地方,最美的时光,是你回不来的时光。

        明朝金溪人胡九韶,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发奋耕作,仅仅能够衣食温饱。

        每一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样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

        这个世上没有人可以在烦恼上面占到便宜,烦恼可以把一个可以成为别人眼中的天才之人变得平庸,生活中的不如意,不能靠抱怨来改变,只能靠努力来改变。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努力追求,生活中的不如意就会越来越少,快乐、如意和幸福就会越来越多。

        一双筷子,亡了一个国家。当年商纣刚为王的时候,节俭勤劳,后来一个大臣给了他一双象牙筷子,然后他就想要与之相配的金碗,与之相配的桌子,与之相配的房间,与之相配的宫殿,与之相配的身份……贪心不足,国家灭亡。酒杯虽小淹死人,筷子不粗打断腰。 鱼见食而不见钩,人见利而不见害。

        贪婪,是生活中一切痛苦的来源,繁华三千,看淡即是云烟;烦恼无数,想开就是晴天。

        托尔斯泰说过,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他给身边的人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儿土地,地主就对他说,你清早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一个旗杆,插旗的地方都归你。那个人就拼命地跑,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精疲力竭,摔了个跟头就再也没起来。牧师在给他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地呢就这么大。”

        近年来,省部级及以上落马官员:李春城、刘铁男、倪发科、郭永祥、王素毅、李达球、蒋洁敏、季建业、廖少华、陈柏槐、郭有明、陈安众、童名谦、李东生、杨刚、李崇禧、冀文林、祝作利、金道铭、沈培平、徐才厚、姚木根、申维辰、毛小兵、谭栖伟、阳宝华、赵智勇、苏荣、杜善学、令政策、万庆良、谭力、张田欣、韩先聪、武长顺、陈铁新、周永康、陈川平、聂春玉、白云、白恩培、任润厚、潘逸阳、秦玉海、何家成、赵少麟、杨金山、梁滨、隋凤富、朱明国、王敏、韩学键、令计划……

        以上这些腐败分子,在位时哪一个不是“三不愁”?哪一个不是“人上人”?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追逐名利权势,贪图钱财富贵,太多太重,积重难返。

        内心期许有多高,达到期许的艰难就有多大,获得幸福感的难度就有多大。 时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活得太“累”成了我们的共同感受。每个阶层的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举不胜举:就业、工作、房子、车子、孩子、老子、位子等等。甚至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开始感受到了累。可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我们一边喊着累,一边又拼命的让自己更累。探究其因,问题在于拿得起,放不下。内心已经被这个疯狂的世界所笼罩:到手的工作怕丢了,到手的钱财怕空了,怕同事比自己强了,心里装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就算是偶尔有个空闲,暂时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人物两相忘,真正用心去享受那难得的片刻宁静呢?我们的心还是歇不下来,想着单位里那点事儿,想着家里的柴米油盐,想着刮风和下雨,想着谁对谁说了啥。

        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完美是一种追求,追求完美的同时,要把握做人的尺度。幸福是生活的必需,追求幸福的同时,要守住法理情的底线。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