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胶东沿海地区,千百年来,人们素有吃虾酱的习惯。每当春天捕捞期到来,蜿蜒逶迤的千里海岸线,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出产大量的蜢子虾,人们把它磨成蜢子酱。

  “臭虾酱终于发过了来……”

  每当听到一语双关歇后语时,我就乐得开怀。这话意思一是说虾酱发酵后非常好吃,二是形容某些不走运的人一下子“咸鱼翻身”继而时来运转。

  可见,虾酱在胶东半岛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举足轻重。

  虾酱有着独特的味道,闻起来臭,吃起来又甜又香,就如臭豆腐、榴莲一样,不喜欢的人一闻就掩鼻而走,喜欢的人却爱到骨子眼里。

  我老家在美丽的梨乡莱阳丁字湾,虾酱是我们那里常见的一种美食。小时候在老家生活过,所以虾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主打就头,给我的印象比较深。

  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每到春暖花开,村里经常有来换虾蜢子的人,他们赶着驴车,穿梭在村前疃后。由于蜢子虾价格亲民,家家户户吃得起,村里基本都出来用粮食兑换它。

  春虾鲜肥味美,是磨虾酱上乘的原料。母亲看到换蜢子虾的来了,就到厢房囤里用圆兜拐出一些玉米、地瓜干,忙不迭往街上跑,就怕换蜢子虾的人走了。当时即便用小麦换的再多蜢子虾,人们也舍不得动它半瓢,因为小麦太紧缺了。

  母亲把换来的蜢虾,先在盆里甄选,把里面的海草、海蚯蚓、小杂鱼、琵琶虾等和杂质一一挑出来,放在一个小盆里,留下全是清一色的蜢子虾。

  有时候碰到蜢子里夹杂着的琵琶虾多,是很烦恼的。谁都不愿意要,因为当时运输条件不好,没有冷冻保鲜技术,所以琵琶虾不新鲜了,基本都是只剩空壳了,往往推出虾酱吃起来也会皮皮恰恰,有时候一不注意能让它刺破指头。

  挑出来的琵琶虾,扔了可惜,煮着吃吧,浪费火,根本就一点肉没有,全是皮。当时琵琶虾在蜢子虾里“臭名昭著”,如今却“鹞子翻身”身价倍增。

  等把蜢虾挑选完毕,再开始用手工石磨磨虾酱。

  石磨有个眼,也可以磨小豆腐。把蜢虾放在眼里面,不转动就不下蜢子虾,运转得越快,虾下得越急。

  虾酱磨出第一遍觉得粗,倒进去再磨两遍。等把磨好的虾酱,再搅拌上比例相等的大盐粒。一般三比一,盐越多,越好保存;盐越少,虾酱就容易腐败。

  虾酱磨好放进坛罐里密封好,让它自然发酵两三个月。等到秋天新鲜玉米收获,从坛子里用小碗盛了虾酱,拌上葱花,打个鸡蛋,再淋点花生油,上锅蒸,蒸好后就着地瓜、饼子吃是最香的一种组合。因虾酱便宜且特别咸,很适合那时候的人们用来下饭。

  虾酱百吃不厌,百餐不烦。虾酱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铁、硒、维生素A等营养元素,虾酱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营养成分——虾青素,虾青素是迄今为止最强的一种抗氧化剂,被称为超级维生素E,虾酱越红说明虾青素越多,适量食用对身体颇为有益。

  但美食不可多用。随着年龄增大,富贵病高血压开始逐渐靠拢我,医生强烈建议不让我再吃虾酱,因为虾酱虽然味道鲜美独特,但在腌制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胃肠道的酸性环境中可转化为亚硝胺,而且我需要限制食盐摄入量,虾酱含盐量一般在30%左右,不宜大量食用。从此,虾酱和我失去了联系。

  前年的某个秋日,我在烟台红利海鲜市场买琵琶虾,偶然发现有一种低盐无腥虾酱,开袋即食,非常方便,而且不腥不咸。据说是利用高新技术方法,改变了传统虾酱的高盐度腥臊味的缺点,提高了虾酱风味及纤维素含量,是虾酱的营养多样化,品种系列化。我一下子买了二十袋带回家留着吃,把一部分通过快递捎给己在苏州安家的两个弟弟,让他们尝尝胶东蜢子虾酱。

  无腥无盐虾酱,可用鸡蛋来蒸,可用来炖豆腐、调制小凉菜,还可以是火锅、饭食、面食和大饼的最佳佐料。

  有一次,河北石家庄的朋友来我家,我用无盐虾酱,打几个鸡蛋,放了发好的木耳、葱花、香油、香椿芽,搅拌好,再放在锅里蒸十分钟。出锅后,这道菜很给力,嫩嫩的,鲜鲜的,美美的,客人尝过后,都竖起拇指啧啧称好。朋友还问这道菜叫什么,我随口起了个名字:香椿芽虾酱蒸蛋。

  如今,虾酱不光是胶东人的“专利”,很多外地人也开始“涉猎”鲁菜风格。

  有一年秋天,我去烟台火车站接客人。候车室里,阵阵熟悉的鲜香味儿不时飘过来,探头一看,旁边的一个人提留着五六瓶罐装虾酱,我问他哪里的,他说北京来烟台度假的,这是回去给朋友捎的。

  我们几个同学聚会,我当东道主,本想点几个“硬菜”或者“海鲜大排档”,让大家开开荤。谁知大家都不领情,看见饭店里的虾酱饼子,异口同声地说点它。

  服务员端上餐桌的是在足够大的瓷盆里蒸的十分好看的蒸虾酱,与之一同上桌的还有薄薄的黄灿灿的、宛若巴掌大小的玉米饼子。桌面缓缓旋转着,每每临到跟前,大家各取所需,咬一口玉米饼子,再就一筷子蒸虾酱,再和服务员要点葱白蘸酱吃。不仅令人食欲倍增,性情中人还往往回忆起连连往事。

  随着岁数增大,如今,我对胶东虾酱的眷恋,已几近痴迷。到外地旅游探亲,我都买个几罐,用于送人。

  胶东虾酱是餐桌上家喻户晓的美味。 虾酱的咸鲜滋味正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时间的味道》中所言:“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相亲、念旧、勤俭、坚韧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分不清哪一种是味道,哪一种是情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