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2492183764502.jpg酒这东西,相传是夏禹时期的仪狄初酿,也有说是杜康所创(魏武帝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也有杜康造酒刘伶醉的传奇)。然不论来历,世间褒贬不一,厌酒的人听到酒就不舒服,看到酒就难受,要是让他(她)喝上一口,难若登天。反过来呢,爱酒的人却视之如命,一日三餐,无酒不欢。山珍海味,若如无美酒相伴,也味同嚼蜡。

 

我家兄妹三人,就是极好的例子。老大是哥哥,父亲爱酒,在长辈的影响下,他也养成了小酌一杯的习惯。回家吃饭,餐桌上菜饭甚丰,然他却索然无味,巡视一圈后,从角落拾一酒瓶,倒上二两,自酌自饮,悠然自得。姐姐呢,恰好相反,谈酒变色,滴酒不沾,曾经单位宴请大客户(姐姐当年在信贷部门工作),对方也是熟人,知道姐姐不爱喝酒,故意打趣:“小钮今天喝点酒怎样?一杯一千万,喝多少,明天就转多少!”姐姐嫣然一笑,婉言拒绝,好在大家都知道我姐不能喝酒,最后领导和同事代劳。事后领导批评:“你就是不求上进。”姐姐展颜:“没办法,谁让我不会喝酒呢!”领导对她也无可奈何。其对酒之抵触,可见一斑。到我身上,却成了矛盾的综合体。白酒对我来说,如同辣椒水一样,闻闻就晕。1997年同学姚华二十岁生日,席上同学们不信我不会喝酒,非要灌我,我本不善言谈,逼急了端起啤酒杯,一饮而下。同学遂不问我,各谈各的,二十分钟后再回头找人,我已不见踪迹。大家有点紧张,同学间强华较了解我,一边安慰大家宽心,一边抄起电话拨往我家。电话是母亲接的,说我进门倒头就睡,不知道什么情况。强华要我说话,我勉强接起电话,语无伦次,答非所问。从此,一杯啤酒灌倒钮欣的笑话在朋友圈中传为笑谈,流传至今。往后,兄弟们不再灌我喝酒,一般都以饮料代替。

 

然世事难料,2000年父母接手蓝鲸酒店,餐饮这个东西上手比较简单,真正经营起来却要花费很大的心思。简单的说吧,菜里出现异物,餐具上有污渍,这都属于管理的失误,更不用说像买单算错账啦,走菜烫到客人啦这种大的过失。遇到这种情况,总是要有人去收尾的,这样揪心的事,一般都是我来处理。初期的我,典型的菜鸟,进门还没说话,心就怦怦直跳,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好在那时候的客人比较好说话,让我敬杯酒,打个折基本上也就过去了。慢慢的,再往后,遇到各种状况,我端个满杯白酒,进门先诚恳道歉,请大家谅解,损失店里付,结账看着办,绝对没二话,随后一口干掉。客人被我这几句话说的一愣,再看看我这一饮而尽的满杯白酒,也都基本释怀,结果皆大欢喜。我这酒量也在这慢慢的过程中从被一杯啤酒放倒,到现在的半斤八两不醉,看来这酒量是练出来的还真有点道理。

都说酒是情感的催化剂,绝对真理。像我认识的书法家张行之老师,今年已经84岁,他的习惯,不喝上三两酒,绝对不动笔,用老人家的话说,喝点酒,放得开,写起字来也利索。我父亲写字亦如是,平时写的字,虽也不错,总感觉不太流畅,唯有三杯过后,不选笔,不挑纸,随手拎笔,一蹴而就,往往写出来的东西行云流水,妙笔天成,大家一致夸好,事后再想找到这种意境,却很难寻觅。我在想是否在这似醉非醉之间,更容易找到艺术的真谛呢?或者是在半醉之间,放下了平时的执念,拨开云雾见真理的机会更多了些呢?先有书圣张旭三杯草圣天下传,后是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些千古风流人物,相信若没有酒的助力,可能也会逊色不少吧?

 

不过美酒虽好,也不要贪杯。为了一时的口欲而放浪形骸,不知所谓,乃至犯错,闯祸,这样就失去了喝酒的意义。我觉得真正的喝酒,应该是三五个好友,大家可以随心所欲,无话不谈,再借点美酒的熏陶让生活更加美好。千万不能像某些朋友,喝酒前,我是安徽的,喝酒后安徽是我的。这样的酒喝下去可能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借用先人的古诗来做结束语,希望大家的生活更美好: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贪乃英豪;不义之财君未取,忍气饶人祸自消!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