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瓯江是温州的母亲河,从山中来,到温州湾入海;绵延八百里,奔流不息;多少文人墨客徜徉于瓯江山水之间,写下一首首诗篇,传诵至今,让瓯江山水诗路闪耀千古。诗人们在这里创作了哪些诗篇?瓯江山水诗路与丽水、永嘉、温州有着怎样的联系?“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又为这里带来了什么?

  守望文化家园,才能传承历史文脉。在浙江从浙东大地到运河两岸,从瓯江山水到钱塘江畔,诗意浙江,行走诗路,就要走进“瓯江山水诗路”。


  一场神奇的相遇

  北魏永初三年,公元422年的一天,永嘉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被权臣排挤离京,出任永嘉太守的谢灵运,这是一场神奇的相遇,或许谢灵运并不知道他将在这里写下闪耀千古的山水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改变了山水在诗中依附于玄理的地位,使山水不再是玄思的载体而成为审美的对象。也就是说,读谢灵运的诗,很轻松,很惟美。

  《资治通鉴》中写道,谢灵运为了寻访好山水,费尽心思“好为山泽之游,穷幽极险,从者数百人,伐木开径,百姓惊扰,以为山贼。”谢灵运是在山水清音中体悟到瓯江之美,瓯江山水也让他成就了一代诗歌巨匠。

  八百里瓯江奔腾,奔流不息的江水承载着历代诗篇,把龙泉、丽水、青田和温州串联成绝无仅有的黄金水道,“瓯江山水诗路”。


timg1.jpg

  读懂“瓯”字

  瓯江,发源于丽水龙泉,盘踞千岭间,一路奔腾向东海。瓯江沿岸,秀峰、奇石、涌泉、深潭、碧湖、浩海,构成一幅绮丽的画卷。

  诗人说瓯江,宛如一条蜿蜒的罗带,牵挽起东南的山海观。“瓯”,作为一种文化特征,由日用器皿开端,在浙南地区演绎了一种形影相随的文化体系,并对当地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以强大的生命力,绵延并贯穿了文化、经济、生活、民俗的方方面面。

  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公元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唐朝时始称温州。温州诞生了很多与“瓯”字有关的艺术和产品,比如说瓯剧、瓯绣、瓯塑、土特产瓯柑等等,都以“瓯”来命名。所以说“瓯”与江有关系,“瓯”与温州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

  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是瓯江文化的典范,而素有“天下第一雕”美誉的青田石雕,则是瓯江文化长廊的一朵奇葩。

  “阅尽封门亿万春,修成正果赛黄金。女娲遗石今犹在,玉洁冰清似佳人。”青田石雕自成流派,奔放大气,细腻精巧,民间盛传青田石雕“一石抵得半船货”。

  因为青瓷、宝剑和石雕,八百里瓯江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这条水道最终演变成“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线。因主要运送陶瓷,“海上丝绸之路”又称“海上陶瓷之路”。两条丝路,一陆一海,遥相呼应,把东方与西方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在宋代沉船“南海一号”上,被海水浸泡千年的龙泉瓷器,仍在叙述着“海上陶瓷之路”曾经的繁华与荣耀。

  瓯江流域千米落差,水流湍急,布满险滩暗礁,舴艋帆船经常触礁沉没,而且沿岸山贼出没,常将过往船只洗劫一空。船主们结帮出航,过险滩、抗山匪、战倭寇,互助互利!“瓯江船帮”在300多公里的航道上来往穿梭,雄风尽展,抒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船帮史。

  千百年来,龙泉青瓷、龙泉宝剑与青田石雕通过“瓯江船帮”走上“海上丝绸之路”,走遍世界的角角落落,最终获得“丽水三宝”的美誉,成为瓯江文化的绮丽瑰宝!

  “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陆游),奔流不息的瓯江让那个温润如玉的青瓷从这里出发,漂洋过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使者”;质朴勤劳的浙南渔夫山民,跨越山海,追求着梦想的传奇……


001CYDksgy70sphYsFk82&690.jpg

  楠溪江品水

  偶在温州几日,老战友陪我先看了雁荡山,第二天离开乐清的柳市,老战友黄兄陪同我去温州看望另一位老战友老陈。老陈从铁11师转业后一直在温州党政机关工作,90年代曾任永嘉县县长。那天半个多世纪前的老陈、老黄和我三位军校老同学,见面拥抱在一起,老陈说着这两天有雨,我们乘着天气好先去看楠溪江,他准备了两部车子,带我们马不停蹄来到楠溪江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

  车子穿行于青山绿水之间,蓝天白云下的楠溪江,江流纯净澄碧,清澈见底。两岸叠翠峰峦,茂竹修林。打开车窗,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不禁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楠溪江是瓯江下游的主要支流,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北部的永嘉县境内,南距温州市区26公里 ,东与雁荡山毗邻,西接缙云仙都,

  楠溪江,景区很美,大楠溪 、石桅岩、大若岩、太平岩、岩坦溪、四海山、源头七大景区,共有几百个景点。

  大若岩山麓江滨村寨风貌独特,保存有宋代以来的亭台楼阁、庙观祠殿牌楼等古建筑。

  悠悠楠溪江并没有大江大河的恢弘,也没有富春江水的优柔妩媚,更缺少了浙西山水的那份湍急飞泻的激情。然而她却以她那独特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形成了一幅趣野天成的水墨画长卷。

  到了楠溪江边,行人与游人渐少。江上停泊着竹筏和几叶小舟,美丽的倒影在静静的江水中,泛起一点点波影。对岸有游客在玩耍,远山在一片薄雾中清新婉约,恰如乡间文人的儒雅散淡。

  对楠溪江的神往,缘于多年前汪曾祺先生的那篇著名的散文《初识楠溪江》。从那时起寻梦楠溪江、看看古村落耕读人家,品读山清水秀的心事却一直在我的心中萦绕。刚刚读过雁荡山,又要品味楠溪江水,真好。


微信图片_20200428100832.jpg  应该说,楠溪江是个容易让历代文人倾情的地方,在楠溪江的江边上,当年的山水诗人永嘉太守谢灵运的雕像就耸立着。“近涧清密石,远山映疏水”,写的就是他当年畅游时的心情,如今谢公依然拈须微笑,看来是永远留在了他曾诗笔讴歌的青山绿水间了。

  沿楠溪江漫步,恰逢山花烂漫,草长莺飞,这一江滩水给我的印象也是一种春满潮平的感觉。两岸的滩林长势繁茂,而草色野花却是初夏时的鹅黄嫩绿。

  楠溪江江身不是很开阔,但碧水却是舒缓得曲折有致,律韵无穷。唐人以“桑叶隐江户,芦花映钓船”写江村小景,此时的楠溪江或许正是入画的小品,那江流的琴弦、那缓行的蚱蜢舟船,那茶山茗诗的篇章,让楠溪江充满了诗情画意。

  竹排沿浅滩轻泻而下,在几处薄薄清清的水湾,凫着一群群的白鸭,这种闲淡逸情的景致让人憧憬和向往。此刻清澄的一江春水,岸边飘着民谣的村野和渔舟自横的江溪,谁还能说这里不是人间最后的桃花源呢?

  唐诗“青斗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说的是一种心情,其实山水隐情,正是这风情和心情的交汇。在楠溪江的漂流间,在绿滩鹅卵石路的散步中,那势缓若走的流水,在一滩滩的乱石中汇入楠溪江,正应了杜甫的那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诗文,但眼前的楠溪江却是一江碧水透着清纯的心意,那清澈见底的流水如涌泉般的明净和欢畅。

  在归来的一段时间里,楠溪江的波光常常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江上远近浮衬着的青霭苍岚;树冠浓如绿云的苍苍古树;近岸是江浙小镇上常见的廊棚;那黑的透着古旧神韵的老宅,还有那楠溪江中上游的百年村落。这山水间所折射出的风情,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淳厚的原始文化和自然魅力,一直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

  楠溪江更是我所见到的独具特色的江水,她没有黄河的壮阔豪迈,不似长江的险峻雄奇。她长在深山中,从容绕行在碧山绿林之间,似一位纯情少女,清丽可人,两岸的峭壁,河滩里的丛林,都在江中留下旖旎的倒影。


f9dcd100baa1cd11173b1b9bbd12c8fcc2ce2dff.jpg  人间最后的桃花源

  老战友安排我们乘上竹筏,带着从未有过的新奇,穿行越过芦苇丛,进入江中心。竹筏大约有一米多宽,五六米长,前头像飞檐一样弯曲翘起。每个竹筏上有四五个小竹椅,都固定在竹筏上。船老大站在最前头撑篙,水波如镜,竹筏如翼,我们的心都飞将起来,像滑翔在快乐水道,飘逸而沉醉……这一切把你曾经的都市嘈杂,雾霾烦扰清洗一空,属于你的只有这一江一筏。宁静清闲中又糅进一份新奇,这是怎样的一种美好体验!

  山水是一种风景,也是一种心情,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了不同的理解。在楠溪江,远山、浮云、湍流、安祥的河水、幽深的山地,都是那样美好。我想,这就是一种心境。而楠溪江的山水就是这样一种由风景写成的心境,也难怪有那么多人在看过这里的美丽景致后,便会将一种恋恋不舍的情感写进这片风景里。


  站在岸边,我望着静静的楠溪江,江水是澄彻的,纯净的,甚至是静谧的。无风的水流冲刷着沿江的滩林,远方的林木呈现一种微妙的斜度,竹筏安静,小舟安静,江水安静,一切显得如此宁静与自然,却又优雅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楠溪江畔,松涛起伏,芦花摇曳,卵石闪金,田园毗邻,炊烟袅袅。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曾写下大量描写楠溪江、瓯江旖旎风光的山水诗,从而创立一个著名的诗歌流派。这里的山水,还蕴育了著名的永嘉学派,其代表人物多为永嘉人,与理学派、心学派鼎足而立,并称南宋三大学派。永嘉学派专注史学研究,重视实用与事功,主张发展商业,成为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创业精神的历史源头。

  四公里漂流过去了,我站在岸边,远的,近的,思的,念的,都被它的大美无言,恬淡静美所覆盖。品水就来楠溪江吧,这里有流传千古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这里有人间最后的桃花源。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