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书籍似乎又回到了人间。

  打开手机,在微信和微博里,满满的,是温暖的读书画面。天高云淡,绿草茵茵,三三两两的,或老或少,或男或女,手捧书本,席地而坐,那份专注,那份优雅,令人动容。一间书店,几排书柜,林林总总的书籍,花儿一般,引来了“蜜蜂”的光临,人们或站或坐,忘情的徜徉于书的海洋。只是,他们还有一个标配,那就是口罩,这才让人想起“疫情”这两个字。

  其实,在当今社会,能沉下心来,读几本书的人很少!追逐金钱,追逐地位,工作的疲惫,柴米油盐的庸常,酒局牌局的应酬,书香已远,人们无暇去读,哪怕是几页铅印的文字。世俗的生活,已然占据了心的全部!

  如果我说,真正读书的人已经远去,也许有人会不同意。但是,没关系,只要你去书店逛逛,看看那些看书的,或者买书的,是什么人,什么年龄段的,都在看或者买哪些书,我想,你就一定会同意我的判断。

  如今,教辅资料大行其道,读书的目的,仿佛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休闲养生的书,也颇有市场,什么钓鱼秘籍、养生宝典、花卉栽培,不一而足。当然,像武侠小说、娱乐八卦、“高层”内幕等,也颇受欢迎。而那些文史哲经典,那些自然科学专著,又有几人去看,抑或去买?

  如果,再回到上面,那满屏的读书人,是不是有作秀的成分?或者,只是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刷一下存在感?

  读书,其实就是阅读。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营养,必须要读。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黄山谷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落满灰尘的日子,需要用读书去擦亮。读余华的《活着》,让我明白了,面对苦难和不幸,该如何乐观和坚强。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那清丽雅致的文字,自然流畅的笔触,青春的迷茫和救赎,深深打动了我。

  在我看来,读书人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而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读《离骚》,就走近了三闾大夫屈原;读《史记》,就走近了太史令司马迁;读《哈姆莱特》,就走近了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读《战争与和平》,就走近了大文豪托尔斯泰……。走近名家,走进伟大的灵魂,体验丰富的人生,完成自我的蝶变,这或许就是读书的意义。

  读书是小众的。我不大赞成集体阅读,或者运动式阅读。寻一方安静的所在,一杯茶,一本书,茶香与书香,温馨的气息,真的很美!

  或者,走进自然,去读另一本大书、活书,完成“知行合一”和“天人合一”的理想,的确也很不错。今天,上午还是春雨绵绵,下午雨却停了,我顾不得山路泥泞,就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那些杜鹃花,看看那些新发的竹笋,看看它们雨后的模样。这份悲悯与好奇,其实很珍贵。

  平凡的日子,过得久了,总会有些尘埃,那就翻开书,用文字去擦亮吧。擦亮的日子,又是新的,宛若春雨洗过的山野,清新而淡雅。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