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值班,今休息。上午送走了在家待了三个多月的孩子。虽有不舍,但也希望快快开学。午后,阳光柔柔的,风暖暖的,白云一朵朵地飘在蓝天。懒懒地窝在阳台的藤椅里,翻看着安意如《日月》的最后几页。最近睡眠不太好,夜间醒来就不容易再睡着,于是就爬起来看几页书,就这样断断续续地看完了。抚卷无语,内心复杂的情愫实在难以表述。这本书不仅唤起我对雪域高原的敬畏和向往,更有一种心灵上的撼动。

  书中写了一个藏族青年尹长生三十余年人世沉浮的心灵史。尹长生原是西藏甘丹寺的僧人收养的一个孤儿,六岁时,被因失恋而去西藏散心的尹莲收养,并随尹莲回了北京。后来,他在京上学、工作、经商,融入现代大都市,后来又经历了情感挫折,渐渐迷失了自我。最终,他重返西藏,去追寻心底深处的那个自己。

  安意如在展开主人公的故事和命运的同时,也将自己对于藏传佛教哲理的感悟和理解贯穿于其中,使作品赋有深厚的哲理和内涵。主人公尹长生对自己的反省,从侧面看,其实也是作者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梳理与审视,觉悟与超越。安意如在写这本书期间,已在西藏色拉寺皈依,成为了一名格鲁弟子。

  我没去过西藏,但见过电影或电视里那些虔诚的修行人,数步一叩首,俯身向大地。为超度自己,也为心中的那份信仰。他们衣衫褴褛,一路上风餐露宿,花上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来朝拜,看着他们在布达拉宫外泪流满面,在大昭寺里长跪不起。难道他们千辛万苦仅仅就是为了朝圣? 我真的很难想象,他们在用什么样的毅力去坚持做这件事,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或许,生命中的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知道“原因”,只需要好好做就行了。我陷入沉思,为他们心中的执念和信仰,感动又震撼。

  所谓的信仰,我想,不是你跟随的哪一宗哪一派宗教。而是,你愿意去追求看似带不来利益的使命,愿意在容易迷失的世界里寻找灵魂深处的自己,愿意去崇敬那一些眼睛看不到的美好。所谓的信仰,应该就是一生追寻的善良,纯真和美好。正如《大学》中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康德也曾说过:“有两样东西,我思索的回数愈多,时间愈久,它们充溢我以愈见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惊异和严肃之感,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就是信仰所在。

  世俗中的我们,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很难将追名逐利弃至身外,每天面对无数的欲望颠沛,使多少人心醉神迷,不能自已。遵循道德和良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内心有一种坚定信念和信仰来支持。信念和信仰,就是我们心中的那束光,在前行的路上,永远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