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还有一位入阁拜相的石家庄籍人士,赞皇人李峤。他历经五朝,随着当时政局的剧烈变动而几经沉浮,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他的足迹,同时也成就了他以“文章四友”而闻名的文学家地位。

三次拜相

李峤(公元644~713年),出身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庭中,其家庭是唐代郡望最高的门阀士族之一,因此他从小就受到深厚的家学熏陶和良好的文化教育,15岁时便通晓五经,且以擅长诗文闻名于乡里。李峤20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得中进士,遂由此入仕担任安定县(今陕西宁县)尉。后来,他又参加制举得中甲科,由此升任长安县尉。唐高宗末年,李峤累迁至监察御史。这时,岭南邕、严二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发生叛乱,朝廷发兵前往征讨,李峤也以监军的身份随行出征。到达岭南后,李峤首先宣布了朝廷对叛乱分子的特赦令,然后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前往叛军的洞寨进行游说招降,结果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使叛乱很快得以平息下去。对此,唐高宗十分嘉许,随即便升任李峤为给事中。

武则天临朝,任用一批酷吏大搞恐怖政治。过去正直的朝臣狄仁杰、李嗣真、裴宣礼等遭到酷吏来俊臣的诬陷被下狱,要处死。当朝文武大臣明知这是一桩冤案,但都敢怒而不敢言。后,武则天令李峤与大理寺少卿张德裕、侍御史刘宪复查此案,发现确实是枉加罪名,但张、刘皆不敢直言,李峤说:“知道他们受冤屈而不为其伸冤,是见义不为”。据实上奏。结果,狄仁杰等人得救了,李峤却由此触怒了武则天,被赶出京城,贬官为润州(治今江苏镇江)司马。

武则天毕竟是一个喜爱人才的女皇,她一直很看重李峤的文才,不久就又把李峤召回京城,入朝担任凤阁舍人。

虽然政治上受过挫折,但是李峤并没有为保官而做“缩头乌龟”,事关朝政大事,还是敢于直谏。针对武则天设置右御史台以巡察地方政务一事,上疏主张疏禁网,简法令,要求精选贤能的朝廷官员充任巡按使。武则天采纳了李峤的意见,下诏分天下为二十道以进行巡察,但由于众人的反对,此举最终未能实行。李娇还是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和信任,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将他由麟台少监升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职衔),第一次拜相。同时还兼修国史,奉旨组织编修《三教珠英》。

相位没坐够三年,就被免职了。不过,这次免职,不是因为他又冒犯了武则天,而是因为另外的原因。那是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李峤的舅舅天官侍郎张锡拜相。当时有回避制度,李峤得给舅舅让路,不得不退出宰相班子而转任成均祭酒,后又转任文昌左丞、东都留守。三年后,长安三年(公元703年)舅舅张锡离开相位,李娇又再次进人宰相班子,先后担任纳言、内史等相职。甥舅在短短几年间相继高居相位,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十分荣耀的事情。

李峤再次拜相,仍是敢于直言进谏。武则天信佛成性,晚年又打算修造大型佛像,工程浩大,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工役众多。李峤便上疏劝谏说:“造像这么大的工程,加重百姓负担,全国百姓,贫弱者多,有的是卖房卖地来服役的,造像已耗钱十七万缗,如果把这些钱分给穷人,一家按一千钱计,则可解十七万户的饥寒之苦,这是多大的功德。”可惜,武则天不为所动。不过,李峤在当时那种政治气候下,敢于为老百姓说话,实是难能可贵。

在封建社会,宫廷斗争是残酷的,封建士大夫的命运也是随政局的变化而多变的。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通过政变登上皇位,李峤却落了个依附于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罪名,被贬为通州(治今四川达县)刺史。数月后,政治风向有所改变,李峤又被召回京城,先后担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赐爵赞皇县公。

此间,李峤做了件给他政治生命留下一个大污点的糊涂事。他为了广收时望,以达到复居相位的目的,便利用自己掌管组织人事大权,在铨选官吏之机,奏置了员外官数千人。结果等到他于神龙二年第三次入相担任中书令的时候,整个官僚队伍已十分庞大而伪滥,国库的钱财也由此大量虚耗。看到这种情况,李峤深为后悔,便主动上表请求引咎辞职。这一请求并未获得中宗皇帝的准许,还得在中书令的任上效力。这也可见,李峤还不是那种文过饰非,彻底把良心夹在胳肢窝的官僚政客。景龙元年(公元707年)李峤加官为修文馆大学士,进爵赵国公。景龙三年,免中书令,改以特进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职衔)。在这段时间,由于以唐中宗为首的统治集团腐化堕落,社会上奢侈宴乐之风十分盛行。为此,李峤专门上书,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提出了批评,恳请中宗裁减太常乐户,借以纠正奢靡之风。有一次,朝廷宴请文武百官,各部争相以献伎为乐,而有的官员为了讨好中宗,竟打算上演一些内容荒淫的节目,李峤对此十分愤怒,当场义正词严地予以制止。

唐睿宗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峤罢相而被贬为怀州(治今河南沁阳)刺史。到唐玄宗即位时,由于从宫中翻出了李峤在中宗驾崩时所写的一道密表,其内容是主张将玄宗诸兄弟赶出京城安置。密表到了玄宗之手,还有李峤的好果子吃?于是李峤又被降贬为庐州(治今安徽合肥)别驾。这位历仕了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三度高居相位的高官显宦,就这样跌落到了人生的最低点,不久便郁郁去世,终年70岁。

“文章四友”

李峤不仅是唐代前期知名的朝廷大臣,同时也是一位颇具影响的文学家。李峤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诗文为当时人所称道。据史书记载,李峤在入仕以前,曾与“初唐四杰”中的王勃、杨炯、骆宾王等人交往密切,常以诗作相赠唱和,使其名声大振。与此同时,李峤还与同乡苏味道同以诗文闻名于乡里,被人们合称为“苏李”。入仕以后,随着李峤在仕途上的不断高升,他在文学方面的名气也与日俱增,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合称为“文章四友”。

李峤是著名的御用文人,其由于他文才出众,得到武则天赏识,被贬不久,又召他入朝,专门负责起草诏命制文,时人称之为朝廷“大手笔”。

李峤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有文集五十卷流传于世。可惜,这部文集后来有所散佚,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有明人所辑的《李峤集》,以及录存于《全唐诗》中的五卷诗歌。0823dd54564e9258b55f85599682d158ccbf4e19.jpg

李峤的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文采又胜过苏味道。其诗多为咏风颂物之作,词新典丽,而内容较为贫乏。唐代前期,文学创作在整体上还秉承着齐梁时期的文学遗风,形式上讲求唯美主义,内容上追求享乐主义,因而应制奉和之作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李峤正处于这一历史时期,自然无法摆脱这种历史的羁绊,故他的文学创作也明显地带有当时那种形式华美而内容空洞的时代特点。他的诗作大多属于应制奉和、咏物写景之作,其中仅咏物诗就有120余首,由日、月、星、风、笔墨、纸砚,一直写到牛、马、羊、兔等等。这些咏物诗虽然辞藻华丽,但内容上却空洞乏味,甚至流于无聊。

当然,李峤也写过一些内容清新、风格独特的诗作,如他的七言古诗《汾阴行》,诗中充满了伤感的情调,是初唐文学中少见的优秀作品。据《唐诗纪事》记载,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为了排解心中的万端愁绪,曾召梨园弟子于勤政楼奏乐歌唱,当有乐工唱到《汾阴行)中的后四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时,诗中的伤感情调引起了唐玄宗的强烈共鸣,不禁凄然涕下,遂起而赞叹说:“李峤真才子也!”

客观地分析,由于李峤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和文学发展阶段,他的文学创作既含有“初唐四杰”的余脉,又具有盛唐文学的某些特点,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为盛唐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李峤的优秀作品代表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和文学发展的新趋势,无可置疑,在中国文学史上,李峤应该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