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昆仑,茫茫戈壁,六分之一的国土何以天山南北繁花锦,两盆四周牛羊肥?

  是新疆精神!“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

  是新疆人的风骨,胡杨的品格!

  这种生长在西北沙漠中的胡杨,根深扎地下50多米,能忍受干旱、盐碱、多变的恶劣气候,坚韧不拔,生命力极为顽强,被誉为“沙漠的脊梁”,正是新疆建设者的写照。

2020年1月28日,在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期,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创伤中心杨建中主任与十二名医护人员,作为新疆第一批次支援武汉的抗疫力量,逆流而上,挺进武汉。他们像一株株胡杨,挺立于长江之滨,用医者仁心撑起静好岁月,用胡杨精神展示新疆医务工作者的风骨。

 

  在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这支队伍原本就是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精湛的队伍,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当集结号吹响时,没有人感到意外,更没有人退缩,只有主动请缨。护士李明说:“我是党员,我去!而且我没结婚,牵挂少一些。”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勇敢者的心声。出征,没有隆重的送别仪式,吃上一口家人们寒风中捂在胸口的饺子,浑身充满了力量,满腔热情,昼夜兼程。为了早点上岗,没有休整,培训学习常到凌晨。其间,一张张入党申请书,就是对党对事业的忠诚。

  最初的十天是整个医疗队最困难的时刻。第一批次到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整个急救小分队被分到了管理危重病人的科室ICU和CCU,成了离病毒最近的人,离危险最近的人。他们还要克服不适的气候、陌生的环境、强大的压力、匮乏的医疗资源带来的重重困难。在有如此强大传染力的新冠肺炎面前,十三人手挽手,心连心,齐步向前。每个人都以坚强的意志与职业的操守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为了珍惜一套防护服,他们不敢轻易脱掉,一个班,工作六个小时下来,队员们的衣服湿透了,被防护面罩压迫出现久久不能消退的印痕。饿了,忍着,渇了,忍着,有尿了,憋着……,“要吃饱,少喝水”这是几天辛苦工作后的保贵经验。一道道压痕上了报纸、上了热搜,可身体的极度消耗只能用顽强来抵挡。

 

  疫情如战情,污染区如战场。在整个污染区里,躺着的是需要救治的病人,医护协同作战是整个急诊小分队的必胜法宝。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ICU团队深度融合,大大加强了ICU的力量。为了给病人诊治,每一位医护人员进入污染区都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他们给患者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俯卧位通气,进行气管切开,每项工作都是在刀尖上行走。2月14日,杨建中主任在值班,发现一位重症患者血氧饱和度仅80%,还在往下降,需要气管插管……急诊小分队的医护们听闻后立刻做好防护,护士姜薇薇准备气管插管设备,周杨时刻准备为病人吸痰,其他人员辅助摆体位,大家紧张而有序地配合着。杨主任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给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娴熟的技能使气管插管进行得十分顺利,接上呼吸机,患者血氧饱和度依然不升,才85%,PEEP滴定、肺复张、保护性通气策略,一步一步有序地进行着。终于,患者血氧饱和度上升到90%以上,大家都舒缓了一口气,抢救过来了。这是一个团队齐心协力的结果。接下来的治疗一样艰难,循环不好、低氧、二氧化碳储留、尿少……一系列难题摆在面前,需要一个个突破。医生左蕾、徐丹书与团队一起努力着,拼搏着。王小英虽然在普通病区,但一样辛劳与紧张地救护着患者。

  作为一个团队,白天大家在科室想办法,晚上在“战病肺重症医学科”群里进行讨论,从晚上直至凌晨五时,群里的滴滴滴的声音不断,像警报牵着病房内外人员的心,双方医师群策群力,运用中心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CRRT等一些列的措施,护士姐妹们不停地对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经过大家一天天的努力,每一位急救创伤中心抗疫战队成员都努力地与死神抢病人。看着病人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看着病人转出ICU,大家的脸上露出了幸福而欣慰的笑容。

  2月1日凌晨1时许,脱掉防护服,摘下护目镜,揪了揪被汗水浸透的衣服,护士马娇、吴亭亭和辛长荣,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剪去长发。是的,为了防止脱衣服时,碎头发接触到最外层的防护服,做到绝对安全,这是最好的选择。2月1日凌晨2时,马娇在手机记事本里写下一段小诗,名字叫《胜利不远》:长江不远,剪去秀发的新疆姑娘不远,胜利不远,我奔赴一线立下誓言,不战胜疫情誓不收兵。这首小诗被《学习强国》收录,成了团队的荣耀。

  一位危重男性老年患者,因为腹泻在床上多次排便。哈迎鹏是男护士,力气大就常常帮忙,从不怕累不嫌脏。他说:“对病人来说,不仅是身体上的疼痛,更是心理上的疼痛,对我而言,也是双重锤炼。”

  有一天,马娇在值大夜班,一位新入院的50岁女患者需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期间还需经股静脉置管做透析,因此她不停地穿梭在微量泵、透析机、呼吸机和监护仪之间,随时更换透析置换液、废液袋,还要隔着三层手套每2小时为她抽出动脉血,检测血气,观察她的生命体征,随时用对讲机向大夫报告患者的情况。五个小时过去了,护目镜已看不清监护仪的数字,但坚持着,直到一切体生命体征平稳了。她说:“这是一次体力和心理的考验,好在挺过来了。”

  2月8日元宵节,护士马莉十分高兴与快乐,她收到了两份不同寻常的礼物。一个是一张患者手写的留言条,上面写着“我会加油好起来,带着两个孩子去看你,谢谢!”。一个是与患者左女士一同做出“胜利”手势的合影。 前几日,连续在一线奋战多天的马莉因体力不济,在护理患者左女士时突然晕倒。看着对自己无微不至照护的护士劳累晕倒,左女士心中感动之余更是担忧。而让她意外的是,第二天马莉仍出现在她的身边,用温暖的话语鼓励她积极战“疫”。备受感动的左女士向马莉发出邀请:“欢迎你们来武大看樱花。”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时刻发生在新疆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和患者之间。护士周杨在治疗的同时不断安抚重症老人,患者情绪平复后做出“加油”手势,李明每天给患者亲人般的问候,于蕾忙前忙后的身影,这些都让大家深深感受到了同舟共济的可贵。

 

  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是队员们另一个幸福的烦脑。一个个刺目的感染数据,一例例可怕的医生感染病例,让家人无法入眠。急救创伤中心抗疫战队十三勇士,要么是家里的顶梁柱,要么是未来的希望,家人的担心可想而知。左蕾,80岁老母至今不知女儿战斗在武汉,上学的儿子还需不断鼓励;徐丹书还是个单身帅哥,家人的关心可想而知,与他微信时,他读着姑姑为他和医护人员写的诗,满含热泪。辛长荣的母亲身患癌症刚做完手术需要照顾,几位护士姑娘正值芳华,更是让人疼惜......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创伤中心抗疫战队十三勇士进取、坚韧、不畏风险、团结一心,正是胡杨精神的体现,正是新疆精神的写照。他们工作的病区与李兰娟院士团队在同一病区,他们的工作得到了院士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生们的肯定与赞扬。

  让我们记住他们:杨建中、左蕾、王小英、徐丹书、哈迎鹏、李明、周杨、于蕾、马娇、吴亭亭、辛长荣、马莉、姜薇薇。

  一株株挺立于长江之滨的的胡杨,春风已过玉门关,美丽天山静候你们决胜归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