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5881447733562.png       2020 年注定让人永生难忘,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打破了所有中国人的行动计 划。本来开春即将拍摄《野马》纪录微电影,她却不得不蜗在内蒙古大草原家乡,在心中多番“演艺”这个大片中的小片。毕竟,新冠肺炎归根结底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多年来坚持野马保护与生态环境项目的选择,她更坚信了多年前选定的方向何其正确,在过新年的反复咀嚼思考中,她对野马及“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又多了更深层的认识。

 

       1978 年,赵小玲踏着父亲的足迹走进军营,那年她 18 岁。经过严格的考核成为热门 的报务兵。经过无数个寒暑的艰苦训练,她终于成为业务骨干,并成长为优秀的团干部,屡 次获得部队嘉奖。她师从徐竹影先生学习作词这段军旅生涯中的插曲,奠定了她日后担任《纳 税人报》总编辑的文化基础。

       多年前,她在采访中结识了野马这一珍贵的野生动物,此后义无反顾踏上了环保急先锋 的长征路。

       “选择了思想,选择了行动,就得把爱和叮咛藏在心窝里,把梦的希望装在行囊里,把 泪和汗水扔在旅途里。因为,我在追寻野生动(植)物朋友的路上,只有前方,没有终点!”

 

      聚焦:回归自然与生态的文化主题

 

       如果说,基建工程兵过去忘我奉献、舍小家顾大家,为共和国打下了坚固的工程基础,那么今天环保与生态文化就是他们发挥余热,为共和国大厦再立新功的崭新阵地!

 

        赵小玲在新疆采访中得知,濒危物种野马,有六千万年繁衍进化史,是地球上穿越冰川期得以存活的动物活化石,价值堪比大熊猫,被达尔文称为“进化的模特”,是地球上唯一仅存的野生马种。然百年来,随着环境恶化,地球上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其中就包括有着高傲自由血统,带有远古基因的新疆野1.png马。

 

      1878 年,沙俄军官在新疆猎获野马标本,轰动全球野生动物界。但这个发现,让戈壁 深处响起了枪声,一匹匹野马倒下,成年马被做成了标本,小马驹被赶进车厢进了欧美国家的动物园!百年来,新疆野马流落西方动物园,野性慢慢退化,种群濒临灭绝威胁。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与中国政府协商,建议将野马送返原生地。一项跨国拯救野马的事业诞生了!

 

      1985 年,在新疆卡拉麦里野生动物保护区,迎来了离别一个多世纪,从英国、德国、 美国等回归的野马 8 代、9 代 “孩子”。

 

       卡拉麦里自然环境恶劣,这里没有树木没有河流,只有从砂砾中钻出来的灌木蒿子等植 物。冬天,西伯利亚的寒风卷起漫天风雪,夏季 40 多度的高温将戈壁烤成炼狱。在新疆野 马繁殖科研中心,野马住的是有屋顶有栅栏的大马厩,吃的是从上百公里以外运来的野草麦皮鸡蛋淡水,而饲养呵护它们的科研人员只能吞咽夹生的窝头、冰冷的咸菜。没有电,电灯电话电视无从谈起。没有水,所谓的水是从天山昆仑山融化下来的雪水,雪水流经沙漠变得苦苦的咸咸的涩涩的,别说人就是野马都不愿意喝。

 

       养马人住在阴暗潮湿狭窄的地窝子里。蹲久了,心发闷,全身发酸发麻僵硬。住地窝子 最怕的是春夏之交,雪山融水裹着春雨一齐向科研中心涌来,洪水漫进马厩,威胁着地窝子。 一台破三轮车,成天在沙漠中奔跑,拖马料送柴油送淡水。白天,车把身子骨都快震散了, 晚上倒在地窝子里就一动也不想动。他们不堪回首科研中心初创时期的艰辛。说起那段岁月, 眼睛都红红的。大家互相调侃:“我们就是野马!”

 

       至今,赵小玲回忆在采访中这些故事,还是如当年那样热泪盈眶。听说,那还是在改革 开放初期,送回野马的某些外国人质疑:中国人饭都吃不饱,何谈环保事业?你们送回去的野马,用不多久就会被他们吃掉!但 30 多年后的今天,野马在中国不仅繁殖成功,甚至数次达到野放成功,野放的野马也在荒原上繁殖成功。从近来媒体相关报道中看到:中国几代养马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在生死磨砺面前没有退缩,至今卡拉麦里野外种群达十几个,数 量达 400 多匹。这让其他三十多个野马拥有国十分羡慕。全世界现存野马近 2000 匹,有 8 个国家建立了野马自然保护区。中国的野马保护区是亚洲最大、最有成效的野马保护区。

 

       让野马回归故里,是一项国际性决策。野马的归来并非是爱护野生动物那么简单。野马 从被劫掠到回归,再到当今野马跨国婚姻的成功,标志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巨大进步,检验着不同文明合作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生态文明事业的大力宣传,与更多人共识的形成,我们媒体人舍我其谁?”她的信心和责任,来自于军令如山的坚守!

 

        走出都市舒适区:把爱留给茫茫戈壁

 

        新闻人的敏锐觉察力让赵小玲从 2009 年就开始关注野马,一腔热血跑到了新疆,在那 一望无际的戈壁上,她见到了百年前被劫掠、1585832028481869.jpg如今又回归故土的野马。野马的命运打动了赵小玲,她决心不论花费多大的心血,都要将野马事业进行到底,将野马文化推出去成了她十多年来最大的使命。为此,她经营的公司推掉了不少更容易赢利的项目。当时,她儿子考上了北大研究生,因被母亲的野马事业艰辛付出所打动,又因自己刚好学的是文化产业,毅然放弃学业与母亲一起砥砺前行帮母亲圆梦,只将自己的录取通知书拍照留作纪念。许多人安慰她,她却说:和野马所代表的人类公益事业相比,我吃的苦不算什么。

 

        部队养成的军令如山习惯,一旦涉足了生态文明更大的领域,赵小玲就不计代价亲自采访,也带着写作队伍集体投入。

 

       “荒原是我心灵的故乡,使我能在纷繁的生活中有真正宁静的心灵。野马是我灵魂的支 撑,我愿生就一副野马魂”。“梦中早就与你相识,…你是我的挚爱,你是我的精神,让烈日将我晒成你的颜色,直 到灵魂也变成你的颜色。”“荒原是我心灵的故乡,使我能在纷繁的生活中有真正宁静的心灵。野马是我灵魂的支 撑,我愿生就一副野马魂……”

 

       这些诗句那么灵动,富有生活的气息和底蕴。循着这些诗行的牵引,她发现在最初这支年轻的养马人队伍中,有一位 21 岁刚大学毕业的女性,名叫张赫凡。为了一个“天马”梦,她不顾家人反对和朋友劝阻,跨出校门毅然奔向戈壁滩。起初,风沙冰雪酷热等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生活条件,没能让她屈服。而长期的空旷、寂寞却让她难以承受。与野马独处的日子里,她慢慢对野马有了深厚的感情。她用了8 年多时间,写下了 30 多万字的日记和观察记录,记录下它们自然状态下的生存、繁殖、生活习性、族群关系、恋情、婚姻、疾病等,保留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因常年在野马繁殖基地这种艰苦的环境下生活,身染重病的张赫凡在听说赵小玲要以《野马》故事片来反映新疆繁育中心三代养马人的事迹后,在收入低还要抚养孩子赡养父母的情况下,毅然将自己和丈夫的微薄积蓄资助这些文化项目,甚至不惜向朋友拆借资金!

 

       野马嘶鸣:唤回一个民族精神的回归!

 

    微信图片_20200403213325.jpg  “对野马的拯救,实在是人类对自己的拯救!”

 

       不仅一个张赫凡,还有为环保事业献出生命的戴江南,新疆野马繁育中心的曹杰、王振 山、张业豹等等,报社记者、养马人、港台明星、著名企业家,一个保护野马宣传环保事业的英雄群体,像世界屋脊一样耸立在祖国大西北天山脚下。

 

        赵小玲被张赫凡、戴江南等众多野马保护者们的事迹所感动。在不断关注中,不知不觉 她也成为这个事业的后继推手,尽管自己还不知道。她把焦点,最后定格在拍摄一部公益电影和《野马》舞台剧等独特的形式来传扬野马文化和环保事业。

 

       她认为,野马的意义不仅是让它们自由驰骋在准噶尔荒凉的旷野,展示它们的野性之美。 对环境整体的保护,再次提升我们民族的精神境界,这尤为重要。这个想法深深地攫住了她, 竟成为她情感中的一份责任,她性格中的一种坚守!

 

        推掉了无数看似盈利的项目,专注野马的命运,她实实在在成为“野马”的一个发烧友。她要响应主席在中国文联“以艺术振兴民族精神”的号召,准备投拍一部《野马》电影。尽管筹措资金并非易事,可她就是要干,雷厉风行是她一贯的风格!

 

       赵小玲花掉了所有积蓄,最后又卖了车,风风火火筹拍《野马》电影。她的儿子考上了国内著名学府北大的研究生,看到了母亲如此为野马拼命,也没有入学,只把录取通知书拍照存在手机里留念。又坚持了数年,她把唯一的房产贷掉。许多人在无限惋惜中来安慰她。她却说:和野马所代表的人类公益事业相比,我吃的苦算不得什么。

 

        多年来,她逢人便讲述对野马的独特认识。她常常绘声绘色地描述,野马整群走动如何鱼贯而行,壮马在前勇敢开道引路,中间是马驹和母马舍身护子,弱马公马随尾而行。野马在进化中随时可能碰到外来的侵袭,它们必须合群才能生存,才能繁殖,才能战胜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野马的团队纪律令人感佩,它们与大自然的和谐远远超越了人类的某些行为。野马最终成为荒原霸主的故事非常生动,它们好像也在告诉今天的人,不团结又自私贪婪的人类是何等的低能。

 

       在她多篇关于野马的文章里看到,野马具有不被驯服的精神。野马虽然算不上骏马,但从不企求任何保护和恩赐。在迎接环境的挑战面前,野马练就了超强的生态适应性和意志力。它们的这些品质,也赢得人类的尊敬。在新疆人眼里,野马是英雄;在西方人眼里,野马是绅士。这些精神,也正是中国养马人的特质。

 

       好马堪比君子。赵小玲认为,野马能逃脱大自然的劫难,能在险恶的环境里生存,并延 续远古的基因,与它们顽强的意志、铁的纪律、群体协作精神和奔放自由的秉性密不可分。

 

       她认为,野马失却家园,百年后重归故乡的悲情故事,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奋斗史吗?围绕着野马保护,涌现出的一个个无私无畏的群体,大写意地说明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正被唤醒!

 

       她说:“野马的昨天是自由的,野马的今天是被拯救的,野马的明天有赖于我们今天的 作为。缺乏了野马的新疆大旷野是何等的贫乏?没有了人类的地球是何等的死寂与可怕?要 想让人类的后代还能看到野马,尊重野马尊重自然必须成为我们的核心价值。在这方面,我们人类应该谦虚下来,需要向野马多多学习。”

 

       深圳的一家媒体报道赵小玲三次泪奔野马。其实何止三次,了解她的人都知道,每当她说到野马的种种遭遇时,都会异常的激动。她在年前这样回顾:“当时我看到了赫凡《野马重返卡拉 麦里》,一下子让我热血沸腾起来。后来在新疆一望无际的戈壁上真见到了野马,它们让我有更深的感悟。人与自然到底如何相处?人与人、民族与国家,在三十多年的交流中,野马不就是一面检验不同文明的镜子吗?这便是我筹拍电影《野马》的初衷。”

 

        916fcc58ad16f924c79c32d3334d64a0_1585831844118681.jpg此前,赵小玲已经在北京拍摄了反映知识分子的获奖影片《孟二冬》(获"五个一工程奖"), 后来又在甘肃制作了国内大型舞台剧《女神西王母》。至于电影《野马》她更是精益求精, 她陆续修改了 20 个本子。因为她说,似乎总也没有找到与此重大主题匹配的好剧本,在反复寻找中,反而看到的是人心的浮躁和文化垃圾的沉渣泛起。吊诡的是,国内有作家正采访她,英国和德国的剧作家也多次慕名要将她的故事笔之于书!

 

       她为此反思,我们的文化一定要回到源头活水去。野马的精神感动人,养马人的精神更感动人。她给《野马》的定位是三个“回归”:

 

        一是回归故土。野马过去在中国起源,如今它又回到繁衍了千万年的故乡。掳掠永远得 不到尊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你可知 Macau 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很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20 年前澳门回归祖国的《七子之歌》,唱出的正是野马之歌。普氏野马不是新疆野马的真名。野马的回归,体现了人类文化交流方面的进步。

 

        二是回归自然。野马在大自然进化中,从狐狸般大小进化到今天比家马稍小一点个头。它们的体能力量奔跑速度连咬带踢的凶猛个性,为它们赢得了荒原霸主的地位。不被驯服的野马,甚至成为个性强烈之人的代名词。动物如此,文化亦然。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回归,是对过度商业化世界的一个贡献。同样,过度“人化”的大自然也是没有意义的。大自然是我们的保育员,人类不是大自然的弃儿。

 

        三是回归理性。野马在西方动物园和马戏团里被委委屈屈圈养了 100 多年,但野性难 驯,今天它们一回到故乡,马上恢复了桀骜不驯的野性。记得第一次野马归野试验,众多饲养员都等待着野马挨饿之后回到基地来,人与马毕竟有 15 年的感情互动啊!但等到最后,大家都失望了。野马宁肯饿死在野外,也不愿回到人的牢笼中。新疆林业厅的领导和养马人都哭了。野马毕竟是野马,它们的基因决定了在旷野生活、自由地成长,才是野马存在的理由。相反,百年前野马被劫掠,人类为了彰显自己而试图驯服它,把它杀了做成标本,这种人为的异化对野马非常残忍。因为野马比家马多两个染色体,这就让它拥有了相当于五六岁 孩子的智商水平。而中国的养马人尊重自然尊重规律,肩负责任坚守到底,永不放弃,这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理性回归。

 

       赵小玲认为,没有套上笼头的野马,正在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典型符号!

 

       感动世界:中、欧再次牵手野马合作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日久天长,赵小玲口里讲述的野马故事,后来被传递到世界各地。其中,有一位英国议员听到了这个故事,被一个群体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担当精神感动,想要帮助她一同把《野马》 这个题材做好。最后由于一些政策原因,他们没能达成合作。但这位英国议员给她引荐了一 位国际著名作曲家编剧家约翰•安德森先生。当时 70 多岁的安德森冒着寒雪来到北京,次日 就奔往新疆去看望野马。当时老人家同样也被野马所打动,于是促成了赵小玲和英国的合作, 打算以《野马》舞台剧的形式来开场。

 4.jpg

        在中英双方合作舞台剧的谈判中,有很多地方都让初次来到中国的安德森先生感到惊讶。 去野马基地那天,新疆大雪纷飞。雪覆盖了道路,车轮在雪路上经常打滑,最后终于安全抵 达了荒无人烟的基地。在他眼里,远处看去只有一个很小的、很简陋的楼房和几间平房。这 里的工作环境极其简陋,楼底下的大厅和所有的过道都是水泥地面,没有任何装饰和陈设。 食堂里只有几张普通的桌子,一些条形板凳和几把简陋的椅子。外间的马圈除了雪和上百匹 小野马之外一片荒芜。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在茫茫戈壁滩上,工作人员讲述他们开着一辆 车出去监察野放情况,要带着干粮和水,要一个多月才能回来。他详细了解了一些关于国际 组织援助和国内政府部门的拨款情况。这些事迹让安德森非常感动。这是他们在西方尤其是 在英国无法看到,也很难想象的。

 

       在简陋的饭桌面前,安德森带着棉帽子、穿着棉大衣、吃着当地食堂里做出来的拉条子。 要赶快吃,不然一会就凉了,因为食堂里很冷,没有暖气或者是有暖气根本感受不到。他对 这些工作人员表示了发自肺腑的敬佩,表示要用他的影响力去号召更多的国际组织关注这里。

 

       考察时,安德森不由地问起赵小玲在卡拉麦里任什么职位。当他听到“没有任何职位”的 回答时,安德森被震动了。他嘟囔道:“我的上帝,她原来是这样的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项看似根本不能完成的使命”。此后,安德森对赵小玲的态度有了很大变化。每当与赵小玲谈话时,安德森都会用欧洲人对待贵族的礼节,把身体非常郑重地转过来直面赵小玲, 细心地来听她的谈话。他是想用这种礼貌的方式,表示对眼前这位女士的尊重。

 

       在北京最后的几轮谈判中,安德森没有对项目再讨价还价。他意识到这是一种慈善事业, 一种教育事业,他欣然在各种合同上签下名字,并为此觉得有一种无上的自豪感。这之后, 他一直用英语 Madam Zhao 称呼尊贵的赵小玲女士。据英籍华人薛凌凤女士(中英合作的 牵线人)反映,安德森在回到英国的任何场合下,对任何人谈话,以及在英国各大小会议上 谈及此事时,他都用这个尊称称呼赵小玲,再也没有改过。

 

       不久前,安德森自己曾这样回忆这个过程:“我是偶然从薛女士那里收到一张照片,这照片是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关于新疆的野马事业。起初怀疑,我飞越万里只为看马一眼,这是否值得。站在冰冷的雪地里,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看一群精致漂亮的小马,这却成为 我去年 12 月的一场灵魂洗礼!因为薛女士对我不清楚,其实我对保护环境和爱护动物的事 非常感兴趣。我去过非洲很多次,每一次都有一种伤心的感觉,因为有那么多很好的动物都 受到灭绝的威胁,而且造成这些的因素大部分是人为的。我读完张小姐的《野马重返卡拉麦 里》故事,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野马的基因那么古老,诚如这个民族一样悠久。怎么找到更 多资源去帮助这种马?作为一个作家,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个故事有一个伟大的戏剧潜力,如果通过某种戏剧的形式,可能会对马种的保护和宣传有更直接的影响。我认为这是一件十 分美好的事情”。

 

       为什么不是筹拍电影而是选择舞台剧?安德森说:“我当然可以采用一个简单的纪录片, 讲述故事的全部事实。这将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故事。因为它拥有一切元素,一个珍贵物种在危险的环境下被艰难拯救的故事,一个美丽的公益主题,新疆荒野绝佳的地理位置,一个民族伟大的历史等等。如果是这样,这只会是个 1 小时的电视节目。每当纪录片播出一结束,就意味着该事件已经不见了。但我想要的东西更长久,那东西可以被一遍又一遍地传播,可以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地方都看到。为了使这一概念取得成功,使人们关怀,让人们感慨这些美丽的生灵,我会创建一个不仅基于事实,更多基于故事的作品。不同于纪 录片的动态,舞台剧依靠语言和歌曲的能量,台上台下可以互动。如果做得好,全世界的人都会喜欢!”

 

        微信图片_20200403212916.jpg2020 春天过后,安德森即将再次踏上野马的故乡,他在英国接受电话采访时说:“赵小玲女士执着地关心这样一个没有利益的项目,一个跟她毫不相干的项目,这件事说明中华民族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每一个民族正因为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执着的信念、有理想,同时又有使命感,来主动担当,这个民族才会是伟大的民族。关于赵小玲女士和她给予野马的保护支持,我在戏剧作品里也要尽最大可能体现她的这种慈善和教育工作。因为这将要影响到当地的学校和孩子们。无疑,这是一份十分艰巨的工作。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是当我从北京飞到新疆野马中心,亲眼看到了关于野马的工作并见到了一些相关人员。他们有着真正关心野马的执着与热情,这种工作热情启发了我,我尽量了解和体会他们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借助艺术的形式来传达给观众。一个好的故事或一个好剧本是有普遍共性的,在任何国家人们都会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但因为这个故事在中国发生,用中国语言来表达,对我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挑战。但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挑战,因为我很享受学习中国文化和习俗的过程。另外还有一个出色的方面是,有来自中国各级政府的支持,这会更加坚定参与者的工作信心和热情。尊贵的赵小玲女士,新年快乐,合作愉快!”这个春天,赵小玲没有休息。她回复完约翰的回信,就继续在微信里传播关于野马的知 识,锲而不舍地为野马舞台剧的事宜来筹资。她坚定地认为,野马不仅是动物界的活化石,还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资源,它如今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文化需要落地,野马事业不仅需要通过电影、舞台剧、微视频等诸多艺术手段来传播,更多的是实体体验,即打造野马部落让孩子们体验远古文化、祖源文化、农耕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基地,赵小玲的项目现已被联合国文明联盟和多家企业关注。她策划将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旨,集“丝绸之路”风情体验、科普式亲子教育、艺术创作基地、心理理疗等 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古文化体验区,形成新疆乃至内地旅游风景珍珠链,形成独具特色的深具文化软实力的跨国文化品牌。

 

       她坚信,如同一粒春天的种子到了秋天,三十倍一百倍的果实将呈现在人们眼前。野马 系列公益活动,也终于在祖国大西北收获果实,并随着一带一路众多国家走出国门,特别是拥有野马的32个国家。随着这个崭新的民族文化品牌渐渐浮出水面,这种走出去的动力将越发展现其蓬勃的活力。

 

      微信图片_20200403212849.jpg “野马具有自由、奔放、勇猛的野性,但同时我认为野马身上还有一种包容精神。自古以来,马都是被人们骑在背上,以致产生马背上的民族和国家。这么多年来,马一直在无怨无悔地陪伴着我们人类,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从数万年前野马起源到今天,人与马如此和谐,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今天我们没有和马一样尊重自然,那人和野马还有什么区别呢?”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赵小玲推动的野马公益环保事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泰国文化界的艺术家、深圳的企业家,甚至联合国生态文明联盟委员会常务副主席王戈先生,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文化部、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等,均对野马事业评价很高且积极参与。

 

       一个美丽的“天马”梦:为了使野马在中国生存并顺利繁衍,为了使野马种群在中国发展 壮大,为了使野马事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荒凉的卡拉麦里、在繁华的北京城,养马人住地窝、啃窝头、喝雪水,从不言苦;张赫凡细观察、勤笔记、著文章,奉献青春;戴江南走山岭、住帐篷、出著作,献出生命;赵小玲拍电影、搞宣传、做定位,无怨无悔。

 

        去年 7 月,习近平主席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 希望内蒙古的同志认真贯彻党中央要求,弘扬蒙古马精神,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习主席短短一句话概括了行稳致远的这种精神:“蒙古马虽然没有国外名马那样的高大个头儿,但耐力强、体魄健壮,希望大家要有蒙古马那样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赵小玲坚守野马文化的品质保证!

 

       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冠肺炎即将走出庚子年的春天。赵小玲的努力带动了身边 朋友们的关注,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自然不仅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野生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们继续前进的精神圣地。

 

        “一个人也许走得快,但要想走得远必须大家一起走!”赵小玲的战友们这样鼓励她: “小玲,生态文明的长征路上,你将不再孤单!”


    (文/张汉信)

微信图片_2020040321290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