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每年的4月4~5号。清明是春季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此时太阳黄经达到15度,气候变暖,草木萌发,正是桃红柳绿菜花黄,万物复苏始生长的时候。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余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清明节又称寒食节,踏青节,三月节,是传统的祭奠先人的节日。清明前夕,身处外地的游子纷纷回乡祭祖扫墓,家家捧土添坟,插柳寄哀思。清明这天一大早,我们这里要门插柳枝,煮白鸡蛋。相传清明节吃白鸡蛋不肚子疼。农谚说“清明晒干柳,馒头噎死狗”,意思是说清明这天如果天气晴朗,太阳能把插在门旁的柳枝晒干,午季小麦就会有个好收成。“清明湿了老鸹毛,小麦水里捞”,如果下雨,午季麦收就不顺利。

  清明祭祖在我国历史上早成定律,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思远的传统,先秦时期,中原一带就有扫墓活动,唐宋以后,逐渐全国盛行。宋《梦梁录》载,每到清明,“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

  至于清明插柳寒食,这与介子推“士甘焚死不公侯”有关。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无奈选择了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避杀身之祸,出宫流亡。重耳一路受尽屈辱,随从纷纷各寻生路,只有少数几个对他忠心耿耿,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有一天,他们来到山西介休县的绵山(后改介休山)时,饿得头昏眼花,介子推为保后主,忍痛割下了自己的一块大腿肉烤给重耳吃。重耳万分感动,“我日后拿什么报答你呢?”,重耳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主公清明。”后来,重耳做了国君(晋文公),他把流亡时跟随他的随从都封了公侯,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隐推回乡,背着老母亲进了绵山,隐居起来。晋文公为了让他出来受封,命人从三面放火烧山,一面留路。而介子推“士甘焚死不公侯”,拒不下山受封。他撕下来一片自己的衣襟,留下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愿主清明复清明。”藏在一棵柳树的树洞中。晋文公上山见到柳树下烧死的介子推母子,伤心又懊悔,把他母子安葬在柳树下,并下令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寒食一天,故此,清明节又称寒食节。说来奇怪,第二年清明节,这棵柳树又发出了新芽。晋文公折下柳枝回宫插在门旁,纪念介子推,全国效仿。

  说起清明,人们自然而然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春光明媚,雨水渐多,诗人把天气和祭祖扫墓的人们的心情联系在一起,写得异常沉重。

  清明扫墓祭祖,踏青寒食,唐玄宗李隆基下令把清明祭祖扫墓“纳入五礼,永为定律”。此后渐为兴盛,代代相传,沿袭至今。现在,政府倡导鲜花祭祖,网上祭祖等文明祭奠,值得发扬光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