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的确是个好词,其含义丰富,或气质、或风度、或情趣、或旋律,宛若阳春的景致。其可以品味,可以触摸,也可以畅想。寻“韵”之旅,自然充满了无尽的美妙和神奇。

        01

        汶源多水。

        村口的池塘,由北而南,层层叠叠,向上生长着,远远看去,像极了垂下的瀑布。阳光下,池塘如镜,明晃晃的,亮你的眼。如果有微风拂过,那就更妙了,微波荡漾,鱼鳞般闪烁。池塘里,有鱼虾,有花草,当然也少不了成群结队自由游弋的鸭子。池岸的老柳,风雨剪出的丝绦,满含灵动和春的温情。有联为证:西照鱼跃前门塘,门观井岑竹杉景。西山霞光照古地,门旁溪水滔滔流。

        村子东西两头,各有一处泉眼。泉水冬暖夏凉,终年不竭,可饮用,可洗濯,也可灌溉。碎玉似的泉水,“汩汩”流淌,流进了村民的心里,滋润着汶源的子民。

        西边的泉好,风景更好。泉水的旁边,柏树、樟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蔚然成林。人们管它叫“西林温泉”,是汶源胜景之一。这里泉流成溪,溪上有拱桥,桥头有惜字塔。伫立于此,顿觉神清气爽,泉眼润心,文风铸魂,桥渡苍生,路达远方,令人生出无限遐想。

        02

        汶源多庙宇。

        一入村口,即有水口庙。庙分大小,小庙在东。中堂为“观音堂”,供奉“南海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像,下有闻大师骑麒麟像。大堂上方横批“观自在”。前栋名“魁星楼”,供奉关圣帝君、孔明军师、太子像。后栋供奉韦陀菩萨像。

        大庙在西,正堂中间神台上左康王,右刘王。神台外先锋像一个,判官像一个,手拿书夹毛笔文书像一个。另有梅师像、龙王像、龚王牌位、土地像等。

        大庙的对联“福至福到福在汶上;神灵显灵永保王家”,寄寓了美好的希望。

        水口庙外廊中柱上的对联“眼界何其观,看得到东西十六景;胜迹这样古,记不清春秋几百年”,则抒发了自豪与骄傲之情。

        另外,汶源六房,房房都有小庙,如“金盘山”等。庙中供奉菩萨各异,如康王、福王、观音、土地、赵公明等,不一而足。

        汶源的庙宇,供着各路神灵,是古代汶源人的一种敬畏文化。他们心存敬畏,希冀神灵的护佑,满怀对未来的憧憬。

        03

        汶源多祠堂。

        祠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是宗族灵魂的归宿地。在汶源,几乎是房房有宗祠。最大的当属“太祠”了,这是汶源王氏的总祠。太祠位于今汶源小学,前面已是一片竹林,早已看不见当年的模样了。

        太祠有三进,占地面积约500坪,飞檐斗拱,青砖黛瓦,气势宏伟庄严。祠堂前左手,有宝塔,六角形,塔顶有麒麟雕塑,甚是威严。

        据说,汶源像一艘船,太祠就像一个码头,而它门前的宝塔,宛如拴住船锚的柱子。因为有了它,汶源这艘船才这样安稳妥帖。

        除太祠外,最著名的,当推炎午公祠了,是为纪念王炎午而建。

       王炎午,本名应梅,字鼎翁,号梅边。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入太学,为上舍生。其时,正值南宋末年,元军进犯,宋朝廷风雨飘摇。炎午毅然投身于文天祥麾下,勤王护国,屡献奇谋,深得天祥器重,有“军中小范”的美誉。后其父卒,母病重,不得已还家尽孝。

        及天祥就义,炎午又撰文以祭。不久宋亡,痛国家败亡,改名炎午,终身不仕。奉母至孝,三十年如一日。母殁,守墓三年,闭门谢客,不再远出。著有《吾汶稿》、《梅边稿》。

        炎午公祠的对联“汶水文山两地肝胆昭万古,父忠子孝一门节义足千秋”,诠释了王炎午忠孝节义的高贵品格。

另外,保和堂、积善堂也颇具特色。保和堂也叫“妙墨公祠”、“妙墨轩”。保和堂前的对联“妙妙子孙由我启世,墨墨笔杆长出文人”,就很有意思,我猜想,其中定然有“耕读传家”的意蕴。

       04

       汶源多古迹。

       大戏台。据说是儆所公在京城做官期间,皇上口封“建戏台一个”。戏台中间上面横批“可以观”。两边柱上的对联,令人莞尔,现录于此:“你一枪,我一刀,虽杀未恼;桥上来,马上去,非走不可”“不大点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这几个角色,能文能武能圣贤”“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他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三五人,可作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

        白室旧居。门前牌坊“文献第”。两边对联是“明声世士先生远,文献世家庆泽长”。据说,王白室是洲湖“复真书院”(又名“道南镇学府”,今为“洲湖中学”)创始人之一。现“复真书院”的“萃胜楼”中有一十三个半神主,白室先生是其中之一。白室先生原在武功山上修道,传说其本要和肉身一起去成仙,无奈他娘亲不同意,只得扔下肉身,灵魂自去了。

        西门。为六大房合建,门额上书“世甲科第”。西门是出景界地,过去嫁女娶亲等,非要由此门出入,名之曰:过景界。

        古泸边。这是王炎午庐墓三年的地方。当年,王炎午的母亲去世了,他在此建一小屋,三年不见客,粗衣素食,虔诚祈祷,感念母恩。

        汶水东流,多少古韵,俱随云烟去。我缱绻于村巷,轻踏铺满落叶的小径,触摸旧墙的苔藓,眼里写满了怜惜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