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儿子看着躺在急诊室的母亲,心急如焚……

       今年89岁的母亲因年前去医院看望住院的老战友,不幸感染上了新冠肺炎。送到医院已经有两天了,一直在等床位。“一床难求”就是当时医院的现状。她是离休干部,部队医院本应要优先保障的,但残酷的现实是,新冠病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导致医院可收的病床爆满。已经加开3个病区了,但仍然满足不了住院需求。医院急诊科也已经改为新冠病人急诊抢救室了。

  母亲发着烧,非常虚弱,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但她还是坚持着,一方面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一方面劝说儿子要理解医院。

  看着母亲,儿子心里在流泪。父亲去年才离世,今年母亲又赶上疫情了。他最祈盼的是等到床位,让母亲能够挺过这一关。

  焦虑的儿子坐立不安,一会儿陪伴在母亲身边,一会儿去医生那打探床位。

  终于有床位了,所有的医生护士都为她高兴,急切地告知她,并准备马上送她到病房。

  这时的母亲脸上掠过一丝笑意,对着儿子,平静地说出了自己的决定。

  “孩子,我年纪大了,床位还是留给那些更需要的人吧。”

  儿子无法接受母亲的决定,反复地劝说,医生护士也希望能够给这位可敬的老奶奶留下最后的救治机会。

  母亲再一次坚定地表达了她的愿望。

  母亲放弃了床位,义无反顾的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最终,她走了,走的无怨无悔。


  二

       邵紫韫是中部战区总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自从她全力参加新冠病人的救治工作以来,每天和9岁女儿的见面就是隔着马路喊话。

  她丈夫在深圳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邵紫韫和婆婆带着女儿在武汉生活。节前,婆婆返回四川老家,因武汉封城,无法回来,邵医生只能独自带着女儿在武汉。

  疫情发生后,邵医生全身心投入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中。为了避免感染,医院安排集中住宿,邵医生将女儿寄托到好友家。

  不久,同为医护人员的好友夫妇也参加抗击疫情,家中留下两个女孩。

  好友家距离邵紫韫工作的发热病区只有一墙之隔,不到300米。为了避免感染,到了吃饭的时间,邵紫韫就从食堂打好饭,放到楼下,等女儿来取。只有这个时间,母女俩才能隔着马路相见。

  离开妈妈的日子,女儿晚上不敢睡觉,只能开着灯撑到凌晨一点,因为想妈妈,半夜常常流泪。

  不久,邵紫韫无意中发了一条穿着防护服的照片到朋友圈。同学的家长看到后称赞说,你妈妈,真牛!妈妈的工作得到了人们的敬重,也让9岁女儿理解了妈妈工作的伟大。

  女儿似乎瞬间长大,主动对妈妈说,我俩在家很乖,妈妈加油!


  三1584978737307591.jpg

       武汉协和医院儿科医生林鸣讲述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

  林医生在2月3日凌晨2点坐诊时,遇到了老奶奶徐美武。她在发热门诊陪患上新冠的64岁儿子五天四夜,才帮儿子等来一个床位。把儿子送进隔离病房后,老奶奶自己排了一个通宵检查CT,给老奶奶开单子时才知道老奶奶已经90岁了。

  查完CT,她就又去隔离病房门前守着。老奶奶找护士借了笔和纸,专门给儿子写下了一封信:“儿子,要挺住,要坚强,战胜病魔。要配合医生治疗,呼吸器不舒服,要忍一忍,以便恢复。如果血压正常,鼻孔吸氧,请求医生。忘记给现金,托医生带上伍佰元,可托人买日常用品。”

  老奶奶的孙女在法国,刚生完二胎,儿媳飞到法国去照顾孙女去了。

  大年初一,儿子开始咳嗽、低烧,初四高烧39度,去了三四家医院,都没有看上病。孙女知道父亲病重,很着急,但又回不来。从网上得知协和东院区有床位,就赶紧让父亲去试试。

  老奶奶陪着儿子去了协和,才知道没有床位。只能在门诊看病。医院人山人海,老奶奶帮儿子排队查CT,排在297号。90岁的徐奶奶说,这个数字她记得很清楚。没有床位,她就在门诊求医生,能不能在医院打针吃药观察。医生为她儿子安排了一个门诊床位,可以躺下打针。她为了给儿子买点吃的,跑到医院职工食堂去找工作人员,有些送饭的家属她也去讨要一点。

  五天后,她终于把儿子送进了隔离病房的重症室抢救。她在门外守了好长时间,临走时,给儿子留下了这封信,鼓励他宽心治疗。徐奶奶信中点点滴滴细细微微都渗透着母亲对儿子的爱。90岁的徐奶奶,不顾一切的倾尽全力,为了能挽救儿子的生命......然而,徐奶奶不知道的是,在她写下这封信的第二天下午5点49分,她儿子在重症病房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当时,林医生和他的同事们决定,暂时替徐奶奶家人保守这个秘密,不对外公开这个残酷事实。

  母亲的这封亲笔信,儿子已无法收到了,但这封信在医生护士们手里传送,成为了医护人员救治患者的强大动力。


  三位母亲都是平凡的母亲,也是伟大的母亲。在生与死、小家与大家的冲突中,她们毅然作出非凡选择。以博大甚至是自我牺牲的母爱,呈现了人世间最感人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