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这儿说的赶,没有急忙的意思;但是集,肯定是集中、集市,物品交易的场所。

    赶集这种习俗早就有之。据记载,汉朝初年,陆贾和陈平这两位著名政治家通过官府明令规定:各村镇每旬逢 “三、六、九””或“一、四、七”或“二、五、八”为上集市进行物资交换日期,集市上设有公证人叫价评议。这样,就形成了原始贸易市场。后来,人们就把逢集作为物资交换,称作“赶集”。

    集市的设置条件多指农村比较闭塞、偏僻的地方。商业不流通,商品紧缺。即便有经营,又没有多少客源,所以就形成了“赶集”这一习惯。因此,就形成了很多商贩在一定的日期,到指定的乡村,或者集镇去卖东西,一天一个地方,这样既满足了农村居民的需求,商家又不会因为客流量少而赔本。在当时信息闭塞、交通不畅的环境下形成了农村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一个地方的集市大多选择位置适中,交通便利的中心村镇。自我记事起,除了所在镇区有4、7、10为逢集日,下面还有两个相对比较集中的两个村,如王桥站、都管站。确定了逢集的日期,到时便有四乡八邻的买卖人群来赶集。
   小时候想要吃些经过加工的什么糖果糕点,父母就会说等逢集到集市买。有一次,我竟然任性着想穿新衣服,也就是套棉袄褂子,厌倦了那种“大穿新二穿旧,三穿补丁四穿破”的物质匮乏的轮回。毕竟在弟兄中我是老小。母亲被缠无奈,说逢集一定去镇上买一块布料,还一再提醒我,这件买了,过年就不许要了啊?其实,时节已进入初冬。
   两天后,二哥骑着一辆四处都响就是铃铛不响的破旧自行车从集市上回来了,对着迎上来的我就说,你的小褂料买回来了!看着二哥在撑立自行车的空当,我就上下左右搜寻着他所说的“惊喜”,可根本就没看见一丝布料。二哥看我没有激动的表情,就向车后架看去,啊!这回轮到二哥吃惊了。原来二哥把布料夹在自行车的后架上,不知什么时候颠丢了,后座上空空如也。正当我眼泪在眼圈直转要泄洪时,在邻镇老子山大姑家玩的四哥,真带回来了托会做裁缝的大姑买的一块布料,军黄色,带竖条纹。虽然在两个集镇上买重了,结果,我也只能穿到一件。从那时起,也使我对集市充满了好奇与向往:集市上,是无所不能!

    再后来,每到镇上4、7、10号逢集时,我也逐渐跟在哥哥后面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赶集。集市那个热闹啊,有耍猴的、有套圈的、有玩杂技的、有二分钱一看的小画书摊点......就如赶庙会,真正是人山人海。我们这些顽童如游鱼,则在人群里这条摊位钻到那条摊位的。有卖铁叉扫帚的,有小百货日用品的,有卖米面油的,还有卖猪牛牲口的......相对于小百货用品那儿的人声鼎沸,“猪行牛市”的牲口市场安静了不少,除了被看中抓捞的小苗猪偶尔的“鬼哭狼嚎”,牛市更是静得能听到牛在反刍的声音。牛市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但交易间又是那么神神秘秘。没有明码标价的标识,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争论。两人之间偶尔有“指指戳戳”,再改变一下后又伸出另几个手指就成交了。后来听父亲说,他们伸出的手指并不时的变化就是在讨价还价,一只手能伸出一至九这些数字:一至五是不用说的;六,就是同时伸出大拇指和小拇指;七,就是同时把大拇指、食指、中指放在一起;八,就是把大拇指与食指同时伸直;九,就是把食指曲成“9”的形状。

    有一次,让我真正成为名符其实赶集人的是在读初中的时候。那一年的暑假刚开始放,准确说是7月5号,早晨庄上就有人牵头,说到一个叫桂五的乡镇去赶集,说那儿的小猪苗便宜,正逢2、5、8中的5号集。几天前,我家饲养的生猪出栏了,正需要苗猪来填栏,养半年赶上杀年猪。偏偏父亲和哥哥那天都不在家,作为家中的男子汉,我是首当其冲了。母亲从箱底拿出了一张一张十元,一共一百二十元,让我跟庄上的叔叔们一起去赶集。一群人坐在手扶拖拉机的车厢两边,有说有笑。而我搭不上话,只能欣赏着一路向后倒去的树影,不时伸手捏捏口袋里的那一沓纸币。于我来说,这是第一次带这么多的钱出远门。一个多小时后,到了我们要去的乡镇。一车人下来,直奔“猪行”而去。说是“猪行”,其实就在县乡道路的两旁,路东面有一条灌溉渠,一头头小猪被捆绑着放在灌溉渠的土坡上,人来人往,从买卖间的对话,能听出是从不同乡镇赶过来的。

    “猪行”长,苗猪多。越看越多,越捡越花,有点应接不暇的感觉。看看同去的庄上人已经买了不少,我也不能再犹豫了。母亲说过的,苗猪要买两头,抢食吃的猪才能长得快。而且,尽量一窝的,放圈里不欺生。为了这两点,我走到一窝四头苗猪的卖主前,因为每头苗猪都是两只前腿绑在一起,两只后腿绑在一起,一前一后趴着,感觉猪身比较长,谈了价格,付出了早就攥在手心,有点湿漉漉的纸币。后来知道比同去的他们买的贵了二毛钱一斤。回家的路上,虽然自我感觉良好,有点成就感,但内心还有些忐忑不安,毕竟初次做了这么大的一笔买卖。

    到家,母亲解开了苗猪的绳索,放到猪圈里。我说,不对啊?之前那猪长长的,怎么现在变成圆圆的啊?母亲听了我的疑问,说,卖猪人就是这样干的,把前后腿分开绑,再用梳子把猪毛理顺,只能为卖个好价钱。后来,母亲把准备好的猪食端来,两个猪竟然不认生的抢吃起来。母亲对我说,猪买的不错,只要肯吃就行,就不要多长的架子了。养到过年就杀了,大架子猪也没有那么多猪食给它装啊!母亲这句话说完,我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那次赶集买苗猪的经历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因为,随着自己读书、走上工作岗位,还有城镇化的全面发展,农村迁徙城镇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乡村,一片荒芜和破落的景象。

    时过境迁。日新月异的市场化流通,信息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实体店都有可能被时尚的网购支付宝所替代。“赶集”一词,已经渐行渐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