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捉迷藏》,我看了两遍,对偏执型精神障碍、系统妄想症等有了直观的了解。联想到物欲横流、人心浮躁,安全感、信任感缺失,以及安居、就业、医疗等诸多社会问题,心底便如翻倒了五味瓶,各种感慨油然而生。

     张家伟,咖啡店老板,生活富足、家庭和睦,却有严重的洁癖和强迫症。直到他的梦魇 ——亲哥哥出现,他的心理疾病终于有章可循:年少无知铸成的大错,势必受疚恨煎熬,非直面初始不能得到救赎。

     作为导火线,张家辉既引爆了家伟,也把苏红推出来。从留下的只言片语,可窥见其偏激程度,明显是精神亚健康状态。他早年缺爱,成长又受挫,少管所蹲了,再蹲监狱,后在拆迁楼租住。他若不被杀,不夸张地说,没准哪天受刺激,疯症就发作了。

     偏执最严重的是苏红。杀人夺舍,鸠占鹊巢。用其女的话说:妈妈干活儿去了。什么活儿?自然是占据。从初始的钱包、衣物,到后来的房子。但凡侵占了,就是属于她的——这是她偏执的认知,并且深信不疑。

     影片结尾是拆迁楼和高档小区对比。漫天星子之下,是城市的万家灯火。有多少精神障碍者,或者准障碍者隐匿其中?仔细想想,不自觉打了个寒噤。

     他们说,偏执症患者,若远离妄想对象,佐以药物和心理治疗,加上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可以有效减轻或消除。但人类毕竟是群居的动物,谁能脱离社会真空存在?

     都说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那些所谓被“逼疯”的,何尝不是自身太脆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谁能保证成长不受挫?谁的人生不犯错,放不下过往有何价值?贫富差距古来有之,极端奢望能有好下场?

     是的,社会发展中,矛盾很多,也突出。影片是真实反应:蚁族、底层难堪的生存状态,相关部门不作为或低效率,虚伪、谎言和漠视随处可见。但这些并不是走岔路的必然。自我定位不准确,才是人生错位的直接缘由。都说,幸福是一种心态,而非状态。只这样的至理名言,能深刻领悟的有几人?

     爱跟朋友说,“照顾好自己”,后来补充一句,“身,连同心”。从某种层面来说,养心和养身同等重要。若精神浮躁、心意摇荡,身体就会受害;反过来说,身体虚亏、六脉不畅,也会干扰情绪。如此恶性循环,自然再无宁日。但现代的快节奏,都市的摸爬滚打,往往使人忽略对心的养护。

     《黄帝内经》说,养心是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唯有心理平衡了,健康和长寿才顺理成章。类似把心当作盆景,施以阳光、雨露,剔除芜杂、贪欲,才能洁净涵养。这是个长期的、自觉的过程。明代宫廷建“养心殿”,自雍正皇帝为居,也足见养心的重要性。

     钱、权、名、利,诱惑无处不在。清心到盲视,自是不可能,也不现实。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却是该遵守的。“道”,是指规则,即合情、合理、合法,不占贪、不嫉妒、不妄想。设若滋生贪念,便是妄思,用神太过,耗损元气,心如何安?何况巧取豪夺,也必患得患失,导致七情失调,累及身体康健,岂非得不偿失。

     想起孟母三迁,她是多么聪慧的女人。当外部环境浮躁,打破了内心的宁静,远离才是最佳选择。孟子的心静神安,不被琐碎和浮尘湮没,其母自然功不可没。可设若改变不了环境呢,那便只能“闹中取静”、“静中养心”了。陶渊明那句,心远地自偏,或可借鉴。话说回来,论及凝神而静、摒弃喧嚣,瑜伽的冥想也不失为养心的途径。这不是自欺欺人,恰好是宁静淡泊,顺应内心的需求。

     漫漫人生路,外邪、内魔随时侵扰。何以自守?唯有养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