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与大师谈古诗,大师的一句诗,大家都不赞同,从读音上来说,一句五言里有重复的读音,再从平仄韵律上加以分析,看起来不合韵律啊!是否改一个字?大师不理我们,这里就开始激烈讨论,越来越急躁。大师却慢条斯理,一句:这不是“白日依山尽”的格律吗?我们急得跳脚,他仍气定神闲,像武林泰斗对付一群新手,这边已经筋疲力尽了,那里还是纹丝不动。

还有清代身居高位的高念东,“赋诗,兀坐斋中,有无赖子与公族人相角,走诉公,且以头撞公,家人奔赴,劝之去,公徐问曰:此为谁,所言何事?”

告状的人,头都撞到高念东怀里了,他悠悠的问,什么事儿?

也许大师永远是这样,内心无惧,才能气定神闲、静默不语、不急不躁。这里的静,是一种包容。

静,更是一种心境。

茶香袅袅,氤氲一室。要品这茶的清香,需要慢下来,静下来。心无杂念,玉手纤纤,长袖轻拢,方入境。这时,茶的苦涩渐而芳香,茶的浓酽渐而清淡,方能品出。茶的浮浮沉沉,茶的卷卷舒舒,茶的张扬温驯,静观这些,茶的道,方能一一悟透。只为解渴,是永远品不到茶香的。单这煮茶的过程,没有静下来的心境,是绝对做不了的。

我曾经试过,一走神儿,不是把茶壶水续的太满,就是把茶滤放错了地方。好好的一个茶局被搅得乱七八糟。方知“宝鼎茶闲”是难以达到的境界。

俗世烟火,也需要这种心境。一粥一饭,用了心去做,静了心去做,就是对寻常日子的敬畏,就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子中品咂出花儿的清香。曾经在烘烤时,看阳光一寸寸的移动,曾经在煲粥时,氤氲出旧年的梦想。这样的日子,是淡定。

静夜围炉,书卷在手,首先是一个静字,这样的夜,窗外的风声成了伴奏,与屋内的灯光一起,跳动在书卷上,慰藉着读书人的心。

练字,更需要慢慢地去点提勾顿,一撇一捺都在练你的定力,学书法可以延年益寿,我想这与书写时心无旁骛是密不可分的。即使苏东坡在酒后书狂草时,也需要那么一刻钟的内心的宁静。

忙碌奔波,心力交瘁,举步维艰时,需要静下来去理清思路,整理好心情,之后才能稳步前行。

看梨花飘雪、听弦歌悠扬需要静,垂钓江边需要静,温粥斜阳需要静。

最后,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就是静。

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就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已经把“静”作为求学立志做人的根本了。

是啊!科学领域,需要深入钻研、忘却世俗、单纯执着,静下来,才能沉醉于元素星辰之中,才能有所建树;艺术领域,只有投入、专注,才能有所作为。如果作家不静心码字了,科学家不静心科研了,音乐家不静心曲谱了,一个国家不就浮躁不安了吗?

话是这样说的,但是达到“静”的境界终是太难了!丢掉牵绊,专于一隅,需得修炼,再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