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书,从小时起,一直到至今。

        小时候看书的习惯是老妈帮我养成的。刚刚可以接受启蒙的年龄,面对身体不怎么好且性格不怎么活泼的我,好心的老妈便从邻居家借些画报与小人书给我,于是,那些有画的书引起了的兴趣。

        后来上学了,认了些字,看小人书就更方便了,而且,可以自己去小书摊上独立地看书了。就在这个时候,我认识了“孙悟空”,知道了“杨家将”,懂得了“岳飞与文天祥”……

       上了中学,喜欢读书的习惯依旧保持着;而且,没有画的书自己也能看懂了。书看多了,知道的故事多了,这些故事帮助我克服了内向且木讷寡言的性格。那个时代,没有手机、微信之类的东西,男同学在一起交流,就是吹牛说事、侃大山。当然,他们都说不过我。而且,我还会给他们讲故事,讲“水浒传”、“封神演义”,还有“烈火金刚”、“林海雪原”……

        中学二年级,我当上了语文课代表。

        使自己更加喜欢读书是一句话激励了我。                                              

        对书的需求量更大了,光靠相互借书,也十分不方便,于是到离家不远的一所大学图书馆,托人办了一个借书证。

        图书馆借书处是一条长柜台,柜台外是一排排小抽屉,小抽屉内是一串串的卡片,卡片上写的书名与简介,还有书号;看好那一本,便用一张小纸条,在上面写好书名或书号,递给柜台内的管理员,管理员即到库房将书找给你。

        写书名、书号要用笔,有时忘记带了,便相互借着用。有一回,我借了人家的笔,用完了,也不知怎么,竟顺手插进了自己的上衣口袋,过了一会,突然,一个人喊了起来:我的笔,谁拿了我的钢笔……他挨个顺着问,当时,借书的柜台前人挺多,一下子,大家都警觉起来,互相用疑问的眼光对视着,最后都把目光望向了我……此刻,从柜台内传出一句话:哎,别急,是我让这位小同学暂时保管的,这位学生写完了借书条,找不到笔的主人,还挺着急,我说,别随意放,你先拿着。

        说这话的是一位个子不高,短发圆脸的老阿姨。当我事后向她道谢时,她从柜台走出,在我耳边悄悄地说:孩子,我知道,你肯定是无意的 ,因为,我知道,凡是喜欢看书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孩子,一定要好好读书,爱读书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至今,每逢我拿起书本时,眼前总映现出这位老阿姨的影像。我感激她替我圆场,更感激她叮嘱我的那番话。后来,我把这句话告诉了女儿;再后来,女儿又把这句话告诉了她的儿子。

        从此,愈发与书结上了缘,这缘就是求知欲:想学习点无线电知识,便去选一本“少年无线电”;想帮助老妈做饭,便去挑一本“家庭菜谱”;老爸有时身体不适,赶忙去弄一本“医学常识”......

        进入社会,参加了工作。更是把书当作自己成长的知己:这知己用散文给与了我激情;用小说让我明白了世态;用哲学充实了我的心灵……

        随着年岁的增长,自己慢慢把读书的兴趣转向休闲、娱乐与宗教方面,书自然又成了伴我修身养性的依托。

        有人说,因为年龄的差异,所以老年人与年轻人在一些认识上有代沟。自己却不以为然,记得前些日子在观看由大连造船厂自行建造的我国第一艘航母下水时,与一位年轻人交谈,我们谈起了各国的航母,谈动力、谈雷达、谈舰载机……他十分惊讶,说:老先生,您怎么知道那么多,我说:我经常看书。

        经常看书,您可以结交也经常看书的忘年之友。

        与友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可以理喻,挚友是一本好书。那么,我们在别人的眼里哪?

        纷繁的大千世界里,我们在阅读着别人,别人也在翻看着我们。

        记得哲学家曾说:人生如书。

        是的,每个人的人生即是一本书,而且,这本书须您自己去书写,不管您是否是作家。

        在岁月的长河之中,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撰写着“人生自传”。书写时,您可以斟字酌句,也可以信手挥洒,只是切记,书写人生落笔无悔,这不仅仅是我们知道人生没有“草稿”,更因为是这本书是要供无数人浏览的。

        看书,都喜欢欣赏精美的段落而不屑那庸俗的字句,那么,看人哪?

        君不见,有人薄薄的几页,却句句精华。有人厚厚的一沓、且有精美的封面,却是一堆的糟粕。

        书的价值在于有人欣赏,人哪?而且,这价值观的优劣全在于自己;还有,当我们在书写着自我的时候,有人在看,当我们已经不书写了,还会有人在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