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党龄和共和国同龄,他从战火与硝烟中走来,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离休后,他连一双像样的鞋子也舍不得买,临终前还穿着自己编制的草鞋。可他却捐出了所有的家底,连自己的遗体也没有留,只留一片丹心。

  他叫唐光友,今年94岁,是湖北省军区咸宁军分区原副司令员。

  2月23日,这位老人走完了他的一生。去世前,他为抗击疫情捐出了最后一笔11800元存款。为了支持抗疫,他把医疗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坚决不去医院住院……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采访。

  受领任务时,唐光友已去世半个月。他生前所在的湖北咸宁仍被新冠肺炎笼罩,城市封闭,交通不便。采访只能通过远程视频进行。

  于是,透过视频镜头,记者看到了唐光友老人的家:黑白照片一样的屋子,废品收购店也难以见到的家具,打着补丁的被子,五花大绑的老花镜……


  最后一笔捐款

  视频中的咸宁干休所政治协理员李磊,1.86米的个头,威武的军装,一股军人风范。提起唐光友最后捐出的那笔钱,他的眼圈立即红了。

  “两个月前,唐老出现急性心衰、脑梗死、全身浮肿等状况,春节后病情不断加重,一直处于半昏迷半清醒状态。都这样了,他还是牵挂着新冠肺炎疫情,执拗地要为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捐钱。

  “2月16日晚上,唐老清醒了一下,就想当天夜里把钱拿到干休所来,让我们第二天捐出去。老伴梁宏玉阿姨拦下了,她说大家都休息了,明天一早再捐吧。第二天中午,我把11800元捐款转账的截图打开,递到唐老面前,趴在他耳边说,‘唐副司令,你的捐款已经成功了!’唐老欠了欠身子,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7天后的23日晚上,唐老安祥地走了。按照老人生前遗愿,遗体当晚就捐给咸宁红十字会。就这样,连一根草也没有给家里留下……”

(无水印)2004年9月17日资助贫困学生1_副本.jpg

  李磊将干休所一份特别档案录下来,发给记者,里面记载着唐光友的捐款情况:

  1981年,听说国家出现财政赤字,他拿出全部积蓄和给女儿办婚事的钱凑成1000元捐献。不料钱被退回,他就认购了1000元国库券,是当年咸宁个人认购国库券的第一人、第一多。

  2008年汶川地震,捐3000元,交特殊党费3000元;2012年,交特殊党费10万元;2017年,捐款10万元,同时出资30万元成立“唐光友关爱救助基金”,帮助孤寡老人和困难儿童;2018年10月,捐款10万元;2019年国庆节,捐款30万元……

  “这仅仅是我们干休所掌握的一部分,算起来有110多万元。更多时候,唐老悄悄地捐给了个人,捐给了学校、福利院,我们不知道。有些是因为人家找上门来,向干休所反映,我们才了解情况。”

  记者请李磊提供一个准确的数字,他连连摇头,再三声明:“这些年,唐老捐出了自己所能捐的一切,这个数字只是组织掌握的一部分,代表不了唐老捐献的所有。”


  把床位留给更需要的人

  唐光友老伴梁宏玉今年89岁,在屋里还穿着厚厚的粗布棉衣。视频中,她一头银色白发,雪染一样。

  起初,梁宏玉坚决不接受采访。记者找了很多人,都未能说服她。最终,她只答应通过手机视频,让记者看看唐老留下的东西。

  最想见到的是100元钱,梁宏玉果然没有舍得花――这是老伴留下的唯一念想。

  “老唐1万元的工资,2000元的慰问金,因为过年,他给了我和在家照顾他的女儿每人100元,剩下的11800元全部捐出去了。”夫妻相伴69年,唐光友做出的任何抉择,在她看来都是那么司空见惯。

  两个月前,唐光友住进中部战区总医院。病情有所好转,老人迫不及待想出院。“医生不允许,但他硬是让女儿女婿送回家。"梁宏玉平静地说。

      (无水印)2002年1月31日鄂南高中传统教育报告会2_副本.jpg

  春节过后,唐光友的病情仍不断加重,多次出现器官衰竭,抢救了很多次,干休所的医护人员建议他住院。为了不给防控工作增加麻烦,他果断拒绝:“不要抢救,也不要去医院!”

  1月21日上午,咸宁市委书记孟祥伟看望慰问唐光友,得知他不愿住院治疗后,很着急。当天下午,中共咸宁市委和咸宁军分区又去做唐老的工作,唐老还是没同意,他说:“现在新冠肺炎患者这么多,不能浪费一线的医疗资源,要把床位留给更需要的人。”

  知道他一生最听党的话,孟书记便通过组织的形式,以中共咸宁市委和咸宁军分区的名义联合下发《关于要求唐光友同志服从命令配合治疗的决定》,但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违背了组织决定。

  2月23日晚上,他在家中溘然长逝。床前是他生前自己编织的草鞋。

  唐光友,一位在物质生活上把自己压榨到最低点,却把奉献的能量释放到最高位的老党员。他用平凡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人性光辉和党性修养!


  阳台升起五星红旗

  唐光友家的阳台上,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春风中猎猎飘扬。

  从四年前搬到这里开始,这面国旗升升降降,从未停歇。每个清晨,伴随着咸宁干休所嘹亮的军号响起,在这个阳台上,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冉冉升起,成为整个干休所一道亮丽的风景。

  唐光友站直身子,庄严敬礼,激昂歌唱。很多老人听到后,也肃立于各自家中,表达敬意。

  如今,斯人已去,只有一面国旗独自守候。

  唐老63岁的女儿唐建辉,已经白发染鬓。她告诉记者,父亲最后一次升起国旗,是今年春节。那时候,他已经病得很重,阳台上风很大,母亲怕他着凉,不让他去。但他说:“我这一生是党和人民给的,一辈子报答不完恩情。现在我已经不能为党贡献力量了,只有看着国旗,心里才安宁。”

  梁宏玉不再阻挡。她明白,这是他的初心。

  1926年,唐光友出生于丹江口市一户佃农家庭。家中9口人,父亲和两个兄长惨遭兵匪杀害,母亲带着孩子们在生死线上苦熬。他7岁干农活,受尽人间苦难。1948年,他参加解放军,从此获得新生。

(无水印)荣誉证书_副本.jpg

  剿匪,与死亡擦肩而过;襄阳发生水灾,他冲进咆哮的洪水抢救群众;生产队仓库失火,他带头冲进火海,倒塌的屋梁险些要了他的命……

  一名年轻战士的精神内核,悄然发生改变。从襄阳到郧阳,从阳新到咸宁,唐光友工作多次调动,他走一路,好事做一路。每到一地,他都把驻地五保老人当亲人照顾,几十年来,先后资助过近百户贫困群众,为7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

  咸宁市社会福利院院长张开平在干休所当了四年司机班班长。令他意外的是,他没有给唐光友出过一次车。“按照他的级别,完全可以派车,但他怕费油,坚持‘能给国家省一分是一分’,出门都是步行。”

  “我当福利院院长不久,唐老拉着一大车印花被子来了,福利院30多位老人,一人一床。您知道吗?唐老自己睡觉的被子,还打着补丁……”电话里,35岁的男人泣不成声。

  1985年,唐光友因病离休。他担心自己时日不多,暗暗下定决心: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一辈子走正道,一步也不能歪!

  他和老干部发起成立“关心教育下一代委员会”,先后担任市实验小学、温泉中学等8所中小学校外辅导员,作革命传统报告数百场。

  他组织学生开展“读好书、做好事、帮他人”活动,为学生购买健康书籍。

  他带领十几个学雷锋小组,长期利用节假日无私奉献,上街打扫卫生,到车站义务值勤,为灾区人民和残疾人募捐……

 

  把遗体献给医学事业

  唐光友家的阳台不大,却别具一格。除了国旗,还有一个单杠,下面垂着秋千。既可以锻炼臂力,也可以借势压腿,还可以坐下来休闲。爱国、锻炼,唐老最上心的两件事,都可以在这里完成。

  这些年,他练气功、长跑、冬泳……还获得了市直长跑比赛老年组冠军。

  1985年,是唐光友的人生转折点。他被确诊为食道癌。医生断定活不过3年。唐光友不信这个邪,用意志和癌症斗争,到今年已经整整35年,病魔被他打败。专家说,他创造了同类病例生存的奇迹。

  这段生命经历之后,唐光友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请医学专家将来把我解剖进行研究,看对病症患者有没有作用。”“如果癌症患者都能多活十年八年,那该多好呀!”

  2013年,唐光友提出申请,并在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上签字,成为咸宁最年长捐遗志愿者。他在留言中写道:“我这一生,是党和人民给的。活着,为党和人民做得还太少,心里很不安;死了,要把遗体献给医学事业。”

(无水印)学习4_副本.jpg

  记者问唐建辉:“爸爸疼你吗?”

  “疼!”她说,“那种疼,别人感知不到。只有做女儿的能够体会。”

  唐光友很怕浪费医疗资源,他住过最长时间的医院,是21天。病重时,唐建辉要把他抱起来,他一把将女儿推开:“你腰不好,累坏了是一辈子的事。”

  “可是他没有帮一点忙,甚至没有给你和哥哥弟弟留下一分钱财产。”记者说。

  “我们全家都支持他的做法。”唐建辉说,查出癌症后,他担心身体影响工作,决定提前从军分区副司令员岗位上退下来。有人劝他:“在职和不在职差别大得很,你孩子还没有就业呢!”他说:“我身体不好,不退下来会影响工作;子女的前途要靠他们自己。”

  子女们都不在身边,省军区准备让唐光友到武汉休养,把女儿调到他身边。他又谢绝了:“不能因为我是模范就搞特殊。武汉不进,女儿不调。”他给家人约法三章:私事不准用公家车;用药不准超标准;生活上不准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最终,唐建辉生活在武汉,两个儿子生活在宜昌,只有唐光友和老伴生活在咸宁。


  朴素的家,浓烈的爱

  邓哲旭是唐光友的重外孙,7岁,小学二年级,顽皮,却给记者帮了大忙――他拿着手机满屋乱跑,四处录相。

AH0I3019_副本.jpg

  老式书桌上放着一架老花镜,已经用了20年,镜腿坏了,用布缠起来,层层叠叠像只螃蟹;皮革沙发的正中间裂成一个大大的“八”字,梁宏玉缝了缝,还是露着白白的海绵;窄小的床,磨光了漆面的木头裸露在外面,斑驳一片;电扇在前年罢了工,女儿看不过去,给家里装了空调;饭桌是1968年单位分的一棵桦树,唐光友自己打造的,表面像被羊啃过,只好加了一个罩;冰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买的,看不出牌子,也无人能想起时间;搬新家后,老夫妻俩去买电视,张嘴就要21寸的,服务员惊讶地说:“老人家呀,你们这个年龄,这么小的电视看不清啊。” ……

  有一天,受唐光友资助的3名贫困生都考上重点大学,他们和父母专程赶到咸宁报喜。看到唐光友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看到家里连一件像样的电器也没有,看到老人中午吃剩的一点饭菜还要留着晚上吃,他们都落泪了。

  家是朴素的,爱却是浓烈的。

  唐光友的工资,全部捐献。全家的开支,就靠老伴每月2700元退休金。他们从不在外面吃饭,一日三餐全由梁宏玉主厨。知道他最爱吃瘦肉饼子,梁宏玉三天两头做,但只做一块。唐光友舍不得全吃下,用筷子夹开,一人一半。


  唐光友在学习笔记中写道:“党和人民给了我一切,我又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虽然奋斗一生,没有万贯家产,可我并不感到遗憾,反而觉得精神充实,无上荣光!”夫妻俩_副本.jpg

  这是唐光友的心声,也是一位老军人的情怀和追求,更是一位共产党人的毕生信仰和高尚情操。

  

       链接

  唐光友1985年离休,此后一直热心公益,从工资和积蓄里省出钱来向灾区和社会捐款。2017年,还出资成立了“唐光友关爱救助基金”,用于帮助孤寡老人和困难儿童。据咸宁干休所统计,唐光友老人仅离休以后的历年捐款超过110万元。

  唐光友一生勤俭,生活朴素。他严格自律,身患绝症仍不忘跟家人约法三章:不得公车私用、不得超标用药、不得向组织要待遇……

  唐光友先后20多次立功受奖,在职期间多次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是全省、全军著名的老模范之一。1984年,唐光友被国家民政部、解放军原总政治部授予“人民公仆、老兵楷模”荣誉称号;2019年国庆前夕,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