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民以食为天。在中国漫长的发展岁月中,特别是在那个饥馑,温饱难以解决的岁月里,一粒米、一口饭,都是宝贵的,可我的母亲,硬是从牙缝中,挤出本属于自己那份口粮,上孝耄耋老人,下育儿女,身体力行,写出无字的孝道……


  母亲和父亲同姓,姓刘,名伯花,名字起得很好,却是个没有文化的小脚女人,身量不高,年轻时瘦瘦的,改革开放后,生活好了,日渐发福。虽说颧骨高高,脸却是瘦削的瓜子脸,年轻时头发乌黑,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得很慈善。记忆里,母亲因为是小脚,走路总是前倾着身子,站立时两只脚要来回挪动,保持重心,虽说两腿长得看起来像圆规,可在我们儿女的眼里,比鲁迅笔下豆腐西施不知要美丽多少倍。特别是她人到中年,为了养育儿女,时常为了生计,奔走在田间、地头,宛如旷野里的一株草,一株生命力顽强的野草,一身一世被暴雨狂风吹打着,弯腰直起,直起弯腰……

  母亲不甘屈服地活了84岁。


  一、苦水泡大的童年

  母亲生在京南古镇礼贤镇附近的龙头村一户大家族内,封建礼教使她的幼小童年饱受折磨,刚刚三四岁,就被强制裹脚,每日坐在高高的院墙内小板凳上,看着院外蓝天白云,挣扎在钻心的痛苦岁月中。家人用碾子、石磨,把她的小脚骨头压碎,再用白布缠裹,没有麻药,没有消炎,没有止痛药,母亲几次昏厥。

  母亲的小脚缠好了,七八岁那年,恶魔般的日本鬼子来了,家乡礼贤那一带是日伪顽争夺的地区。多少个苦难的日子,深夜母亲听到枪声,都是颠着小脚,逃进青纱帐,爬进柴火垛,钻进地道……她曾目睹丧心病狂的日本军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杀害抗日干部、民兵,吊打她的大爷,使她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就在那时,她留下老病根,一听见枪响或是有人喊,鬼子来了,就吓得撒尿,直到她老人家仙鹤西游之际,这个毛病也没有治好……

  母亲嫁给父亲时,刚刚16岁,确切地说,她还发育不成熟,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父亲家虽在清代有些家底儿,可随着清朝的衰败,逐渐走进苦难的阴影,婆家是距姥姥家6公里的岳家务村,那是一个土地贫瘠,薄碱沙洼,一亩地只打几十粮食的贫穷村落。

  父亲家早已破落,丈夫刘更林幼年不幸,10岁丧父,她的母亲改嫁。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只有爷爷、奶奶、小妹相依为命,过着吃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而在那时,雪上加霜的是父亲家的日子如同中华民族的缩影,也在饱受苦难,日本鬼子刚刚赶跑,国民党又挑起内战,京南解放区又得而复失,成为动荡不安的游击区。为躲避抓壮丁,刚刚新婚不久的父亲,就远躲到几百里之遥的关外张家口亲戚家避难。母亲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庭生活重担,她独自一人,伺活着年迈的爷爷婆、爷爷公,年幼的小姑子,她每天颠着小脚,不是下地,就是忙家务,喂猪,养鸡,圈羊,熟知,她那时还怀着身孕……


  二、先人后己尽孝道

  苦难的岁月,练就了母亲坚强的性格,就是不向任何困难低头。黄莲里泡大的母亲,没有念过书,进过学堂,她不识字,却耳濡目染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懂得礼数和孝道。

  1953年出生的我,记忆尤其深刻的是,我们家在吃饭时,母亲总是先把太爷爷、太奶奶的座位摆好,碗筷放好,然后,请他们二老入座。母亲的第一碗饭,总是要先盛给爷爷公、奶奶婆,然后盛给小姑子、丈夫,孩子们,到盛给自己时,多半只剩下锅底、盆底,然后,她又忙于准备猪食,忙完这些,桌上的饭菜已经吃得差不多了,母亲这才端起饭碗,吃些剩菜,喝些菜汤,残渣剩饭不够,就加些水,稀汤寡水,胡乱充饥,可母亲从无怨言。

  有时饭桌上,正在发育的我们兄妹,没眼高低,狼吞虎咽,风卷残云,把饭菜吃光,母亲也不说什么,只是笑呵呵呵面对这一窝小燕似的孩子们。母亲见爷爷公、奶奶婆不在的时候,时常叮嘱儿女们:“你们要长眼力件儿,吃饭时,要长幼有别,好饭、好菜,要先以着老人吃。你们小,吃好的日子在后头,长着呢!还要记住,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不要抢先上桌,等客人、大人吃完,你们再吃,这叫礼貌。母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当家里改善伙食或者来了客人,母亲都叫大姐悄悄把我们兄妹,带到外面去玩,直到老人吃完或者客人走后,我们才回来。如果老人外出,或者丈夫没有回来,母亲也是事先给他们留好,才让我们儿女动筷子。

  现在,物质富足了,一家人先吃、后吃没什么,孩子也可与客人同桌吃饭,可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时代,几十年坚持做到这一点,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母亲做到了这一点,她是多么的伟大!


  三、坚强不屈做榜样

  母亲是小脚,可从不落后社会的发展。她说孝道有大有小,孝敬老人,抚养儿女,是本分;而积极参与劳动,建设家乡,是职责,爱家爱国是大孝道。母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记得大跃进那年,我刚5岁,母亲响应高级社号召,到离家七八里地的魏善庄去搞深翻土地。别的年轻力壮的社员推着手推车、担着担子走了,母亲小脚,个矮,一步迈不了二尺,推不了车,只好跳着土筐,扛着铁锨上路了。我还没有上学,家里没人照顾,就像影子似的跟着母亲……

  多少年后,回忆起来,记忆犹新:荒草萋萋,一条长长的,漫无边际的羊肠小路,留下我们母子歪歪斜斜的脚印。母亲拎着我,蹒跚地走在乡间小路上。别人都走远了,路上只剩下母亲和我,我望望前后,连绵不断的沙丘土岗上,长满茂密的树林,一眼望不到尽头,秋风飘过,树叶哗哗作响,林间不时飘落的树叶,和偶尔窜过的野兔,使我不免有些害怕,暗暗拉紧了母亲的手。

  “儿子,害怕了。”母亲问。

  我没有回答,只是更加靠近了母亲羸弱的身体。

  “不用害怕,世间没有鬼,都是自己吓唬自己。”母亲说着,踏着松软的沙土,努力前行。

  “那么远,我们什么时候走到?”我问。

  “孩子,你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母亲娓娓讲来……

  我明白,母亲在鼓励我立志,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在人生成长的路上,母亲拉着我的小手,温暖着我的心,鼓励我像风雨中翱翔的燕子,奋力前行。

  不知啥时,一场冷冷的秋雨骤降,将料峭的寒意,毫无怜悯地吹拂到母亲和我的身上,淅沥了一个彻底。出村时是日出时分,走到半路时,凉凉的雨丝依然淅沥地下着,路边那些秋季旺艳的残花落叶,带着深浅的红色,在淡然的空洞中惆怅,轻轻被雨打湿到地面。秋风夹杂着雨星,打着我和母亲的脸,我侧脸仰视:风雨中母亲的脸色,越发坚毅和刚强。

  “冷嘛?”母亲轻声问。

  “?”我不及回答,支吾着。雨水已经滑落在我的脖颈。冰冷瞬息而至。我不禁一抖,母亲皱了皱眉头,伸出粗糙温暖的手来,再次紧紧拉住我的小手,我感到一股暖流再次传遍全身。

  傍晌时分,经过三四个小时跋涉,母亲带着蹒跚学步的我,终于来到深翻土地的工地,在乡亲们的惊愕与钦佩的目光中,母亲瘦弱的身影,很快投身到千百人火热劳动的人群中……


  四、敬老爱幼的楷模

  母亲堪称贤妻良母,爷爷公、奶奶婆步入古稀之年后,母亲更加孝敬二老,特别是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三年困难时期,大多数家庭进入饥饿的社会,奶奶婆撒手人寰,剩下爷爷公,老人脾气更加古怪,爱喝点小酒,撒点酒疯,动不动就抄桌子,摔盘子、摔碗,而且吃不饱就骂人,父亲常年在外打拼,在家遭受磨难的只有母亲了。这时,我们家兄妹五个,就靠母亲家里家外奋力支撑。

  为了孝敬耄耋老人爷爷公,母亲使出浑身解数,让老人吃好,买回粮食、蔬菜,做好饭总是先让爷爷公吃饱;生产队发肉,做好后第一个端给老人,不管爷爷公怎么闹,母亲也不恼,总是陪着笑脸。为让老人吃饱,先后把娘家的陪嫁、家里值钱的物件当尽卖光,把爷爷公养到八十多岁。太爷爷临终时,拉着父亲的手,吃力地说:“孙子,你给爷爷娶了个好孙媳妇!我这辈子没受罪!”

  送走爷爷公,母亲的肩膀上担子并没有减轻,生活的压力更加繁重,抚养我们兄妹五人的生活重担,依然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母亲头发渐白,脸色发黄,不再红润,脸上的皱纹日渐增多,她不顾繁重的家务重担,还要每天颠着小脚,生产队去参加集体劳动。那时,村里开始种水稻,沟沟渠渠,风里雨里,对于一个小脚女人来说,十分不便,特别是水稻育秧、拔秧、插秧等农活,母亲干起来更加艰难。她的小脚,插进淤泥里,很难拔出来,特别是跨沟越渠,母亲十分困难。有时过高水渠,要手脚并用。多少次,母亲在地里干活,遇到暴雨大风,别人腿脚麻利地跑走避雨,可母亲却因小脚,行动迟缓,被淋得全身透湿。乡亲们说,有好几次,母亲背着草筐、扛着秸秆,被大风刮进沟渠,险遭不测。母亲遭过的大罪,实在难以述说……

  记得……记得……,一次母亲开会回来,哭泣着说,“孩儿啊,妈妈对不起你们,社员们平工分时,他们嫌我小脚,走路慢,一天只给5分……”当时,强壮妇女一天整分是8分,母亲小脚,虽然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受到歧视,精神压力巨大。我们兄妹几个,看到母亲伤心,也抱头痛哭。

  看到儿女们伤心,母亲却很快抹掉眼泪,眼放光芒说:5分就5分,谁让咱们脚小,少挣点,勤劳节俭点就行了。自此,母亲就更节俭了,什么都舍不得扔,什么都舍不得糟蹋,即使干了几天的窝头,她也用水泡泡,悄悄吃掉;烧完菜的寀锅,舍不得刷,总是倒些水,做锅汤,谓之高汤,让我们一家有干有稀吃饱;煮面条、煮饺子的面汤;她也舍不得扔,让我们放学回来喝掉……母亲经常说,你们学习古诗《悯农》,学了就要去做,一粒米、一口饭,都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不然会遭天谴。三年困难时期,人们挨饿,就是天谴。那时,我们似懂非懂,但看到母亲含辛茹苦,整日忙个不停的样子,也就十分听话。

  在母亲苦心哺育,尽心照料下,我们兄弟各个长得人高马大,虽说从小吃糠咽菜,吃不饱,可我却长成1米80的大个子,上大学时是体育健将,做过教师,当过记者,现在是作家;我小弟1米85,二弟、小妹,先后考上大学,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母亲为我们儿女的成长操碎了心,可她越老越爱说话……虽说母亲没有什么文化,可说的话,十分在理。她时常磨叨:你们懂不懂?什么是孝,孝就是听话,父母都是为孩子们好,儿女照着父母的话去做,没错!不违法,不做亏心事,不让人家戳脊梁骨,就是孝。她还说:孝有大孝,有小孝,尊老爱幼,听父母的话是小孝;爱国、博学,才是大孝。过去,有些汉奸,对父母很孝,但对国家,对乡亲们却缺少良心。他们的父母,知道孩子们的丑事很伤心,这不是孝,是给祖宗抹黑。那些当官的贪钱,他们的父母吃得很好、穿的好、住得好,也不舒服……

  母亲这些对生活的感悟、发自肺腑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儿女,激励我们在社会的风雨中和改革的大潮中,不敢懈怠,奋力前行。


  五、弥留之际绽笑意

  进入新世纪,母亲渐渐老了,先是眼睛有些花、牙也掉了,但她仍然不改勤劳、节俭的习惯。一有工夫,不是带着老花镜给父亲和儿女们缝着袜子、裤子,就是洗这洗那,忙个不停。遇有儿女回家,又忙着张罗可口的饭菜。毫不夸张地说,母亲的一生,是操劳的一生,是为儿女们树立榜样的一生,她以羸弱的身体,上敬爷爷公、奶奶婆,辅助父亲,薪火传承,成家立业,二人走过风风雨雨的宝石婚,对儿女,母亲是位伟大的母亲。呕心沥血,履行养育儿女的职责,并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建设家乡、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在我们儿女的记忆里,母亲除了看看电视和村里的露天电影,没有享受过其他什么娱乐,可母亲却很知足,每天总是乐呵呵的,自我感觉很幸福。

  那一年,父亲80岁那一年,突然病故。母亲的精神上,遭受到沉重打击。为担心儿女们伤心,她表面上不说什么,心里却很落寂。有时独自发呆,有好几次吃饭时,她喃喃自语:“你爸怎么还不回来吃饭?”

  此后,母亲越发老态龙钟,儿女虽然都尽了孝心,可自然规律难违,母亲还是不以儿女们的意志为转移,患上老年痴呆症。到最后岁月,竟连儿女们都不认得了,在住过几次医院后,母亲的病情越发严重。弥留之际,几天吃不下饭,那天我回家,弟妹刚刚捏好香喷喷的、鸡蛋西葫芦馅饺子,母亲却吃不下。

  年过五旬的我,笨手笨脚爬上炕后,坐在母亲面前,把一个饺子分四小口嚼碎,慢慢喂进母亲嘴里,也许是母慈子孝磁场的作用,也许是血缘气息气味的效果,奇迹发生了,母亲干瘪的嘴唇翕动着,努力吃下六个饺子。一家人见此兴奋不已。妻子和弟妹又给母亲擦了身,洗了脚,母亲的嘴角绽出笑意,甜甜地笑了。

  母亲走了,没有遗憾地走了,像风像雨一样飘走了,可她那种野草精神,那种顽强的生命力,那种孝敬老人、哺育儿女的美德,那种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却传承给了儿女,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脚踏实地,奋勇前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