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网络,人流如潮。有一支很“另类”的微信群体十分活跃,昵称“军休老西藏”。
        月前,笔者曾以一首《雄鹰网事之歌》咏之赞之,虽激起一阵网络涟漪,却仍觉着意犹未尽。毕竟,这个群体太特殊、太有故事了,自己又是其中的一员,深度聚焦诉说是挡不住的冲动,亦为实录正能量之必然。
       “军休老西藏”,顾名思义就是资深的驻藏老兵。他们宿命国门军旅,曾经铁马冰河,退休走下了地球之巅,离开了世界屋脊,而今又以新的身姿游弋于茫茫网海。
       他们告别了高原军营,仍恋着边关战友,于是选择了用微信模式再度集结。
       他们昨日创造了“高原神话”,今日续写着网事怡情,两种不同的时空凝结成同样的情怀,故事同样生动鲜活,值得娓娓道来。
       他们的团队昵称里霍然以“老”示优,以“藏”为傲,“军休”当头,兵味十足,活脱脱一支盈满铁血气息的网络新阵,打出的是特色鲜明的“军字号”红色标牌。

      没错,从叱咤雪域的老将军,到默默无闻的志愿兵,这个微信群体齐刷刷一片“高原红”。
       因为来自高海拔,所以普遍红脸蛋,每个人的面部都被伸手可及的太阳织就一道道血色蛛网。
       因为曾经头顶红星、肩扛红旗、戍边巡逻、平叛维稳,所以骨子里涌动着一缕缕红色元素。
       因为长期傲立于世界屋脊奉献牺牲,所以始终怀揣着一颗颗主权面前不死的红心。
       如今,他们退休解甲回乡了,却依然家国情怀,忠魂不散,红色基因不变。1583985265120652.jpg 
       真的不要小视了这个群体。虽说大家隔屏相聚难相见,团队精神却坚若磐石,言行举止尽露剑胆刀锋,又不失琴心柔情。不信?那你就随我一起入群遛遛,里面不是曾在边关界碑旁立身为旗的铮铮铁汉,就是雪山荒野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巾帼女超。
       有人说,他们也算是“红”有所值,因为国家支付给他们的工资比内地人高许多,有点儿让人眼红。没错,那所谓的高薪不过是他们“青春生命的折旧费”,“死亡线上的买路钱”,是脱皮掉肉几十年才得来的一点点养老“红利”。比起那些动辄亿万的明星网红来,他们依然穷的寒酸可怜。
       几年前建群之初,手机屏幕上出现的第一声语音,是群主的问候与祝福:“大家好!脱掉军装我们仍是战友,高原魂魄让你我血缘相连。扎西德勒!”
       随后的一句“征集群名称”五字公告,极速引来一系列响应。仿佛精神的高原上绽放出一片文创的格桑花海:“铁马秋风”、“草原雄鹰”、“雪域军魂”、“兵心永驻”、“天边高原红”、“西藏老兵情”、“梦回雪域香巴拉”、“曾经藏地一抹绿”……风骨够硬吧?够硬!意境够味吧?够味!措辞够美吧?真美!然而,最终简捷明快的“军休老西藏”一词中标,实至名归。
      “老西藏”们即是军休人员,年龄自然普遍偏老,军龄嘛,至少也都在二三十年以上。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职业军人,把一生都献给了那片远天远地的高原。
       不过,仅用年龄和军龄说“老”,似乎还有点儿远远不够。群里有位张大校,一番高论不但新颖,而且透彻。
       他是原成都军区司令部机关的一位二级部长,与我年龄相当,却是我军交业务的领导,也是知心好友。
       一次微信聊天,我们一起回忆起往事一件:那是十一年前他从成都来拉萨考察铁路军专线,陪同观摩之余,我俩相约午后一起去登坐落着布达拉宫的玛布日山峰。那山若与珠穆朗玛比高,可说是“低到了脚面”,却也怪石嶙峋寸草不生,海拔亦超过了3700米。爬过几道山脊之后,两位已“知天命”的壮年汉子都已经气喘吁吁。不同的是,张大校平时血压偏高,此刻嘴唇开始发紫,逐渐透出了乌黑色。我提醒他休息片刻,他解释说:“事儿不大,来到这里血压增高很正常,至于唇色重嘛,是因为我的血色素最近也有点偏高,已经到29克了。你瞧,今天高原的阳光多爱恋我们啊,我这唇色自然也会给紫外线捧捧场,显得热情一些啦。”最后又补充了一句:“别小瞧我哦,咱也是老西藏了!”
 1583985944100479.jpg      29克?偏高?都已经比正常标准值翻一番多了啊!我调侃他:“都说血浓于水,你的血液恐怕已经浓于‘老酸奶’啦,要注意哩!再说,你的岗位在成都,多久才来一趟高原啊,怎么就能算是‘老西藏’呢?”
       他的回答更加幽默富哲:“不懂了吧?老西藏有三种,第一种是一入伍就在西藏,一呆就是20年、30年,甚至乐山乐水一辈子;第二种是我这种,人在内地工作,老到西藏出差,踏勘苍凉高原已经没有了陌生的概念,没记错的话,今天我应该是第39次进藏了;第三种嘛,比如你,知天命之年调来西藏工作,这叫老来抱得西藏归,一站到底献高原。”
       呵呵,独到!三类高原兵,一脉西藏人。一个“老”字三重缘分,一条天路命运相连,一次聊天耳目一新。
       我乐了!“老西藏”,本是个听来遥远、有点沉重、让人敬畏的称谓,从张大校嘴里说出来,倒成了一种乐观、自豪的理性载体。任谁听罢这套“张氏理论”,那种“谈藏色变”的恐惧立刻宵遁,西藏概念化的原始与恶劣感瞬间就被淡化,自然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之美极速占据心灵空间。
       看来啊,西藏之大美,并非只是大自然赐予的天堂景观,一个美的逻辑,同样带给人一份美的享受。

      曾经观看西藏军区文工团演出,有一段《天边军旅情》的歌舞非常精美。歌词写的很接地气,据说出自老西藏董将军之手。老将军戎马倥偬纵横雪域,却不失“儒将风范”,驻藏部队中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只可惜,我进藏之时,他刚刚退休离藏,我们擦肩而过。幸运的是,我们却终归邂逅于网络,“军休老西藏”微信群就像一座七彩的鹊桥,将我们连接到了一起。新年那天早上醒来,第一眼便看到了董将军发布的朋友圈文帖,内容就是那段耳熟能详的歌词:走进春暖花开的西藏 / 眼中是醉人的山水阳光 / 使命责任扛在肩头 / 高原红刻画于脸庞 / 洁白的哈达献给祖国母亲 / 满头青丝留在第二故乡 / 青春热血洒遍天路 / 换来个名字叫“老西藏”……歌词后面还晒出了几张配图,那是他和战友们曾经在喜马拉雅脚下的生活照。那天,董将军写的帖子被大家竞相转发,刷爆了网络,迷醉了无数圈粉。
  微信真是个好东西。遥远的西藏广袤无垠,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昔日群友们是未曾谋面的战友,不论职位高低,山大沟深职圣如天,风雪边关赤心一片,大家各司其职吃苦奉献,戍边守土默默无语。如今陆续归田卸甲了,未必相识的一群人却能够齐聚网络家园相交甚欢,情同手足深情无限。1583986035849275.jpg 
       在这些老西藏眼中,微信群是新的精神寄托,风景这边独好。他们不再羡慕布达拉,不再追恋纳木错,不再拜谒藏王陵,不再言说天葬台。因为高原是色彩的世界,自己曾经就是绝色风景中的一景。是一棵树,一株草,或者一块不起眼的高原石。虽然西藏的风光在眸子里不再出现,自己永远是那里绽放过的雪莲。
       在这些老西藏眼中,雪山草原是有魂魄的,蓝天白云是有灵性的,寺院毡房是有仪德的,牛羊藏獒是有感情的。魂魄需要感悟,灵性需要呼应,仪德需要共鸣,情感需要沟通。以往在千里雪线也许沟通不畅,而今网络就是感悟呼应的平台,微信就是共鸣沟通的纽带。那傲立于国门的界碑哨卡,那飘扬在白色世界里的五星红旗,那林林总总的戍边故事,是将魂魄灵性仪德感情集于一身的至高所在,是昨日心中最神圣的精神图腾,也是今天网络交流不尽的资源。
       在这些老西藏眼中,纵横交错的天路承载着生命与希望,牵系着国防安危,无论航空水渡还是铁路公交,也无论通向云端还是去往峡谷,每一天醒来都是出发,每一次走过都是起点。即使被称作“孤岛小径”的墨脱便道,也是他们巡逻时用双脚踩出来的一份安全。昔日的路上,有壮士的鲜血,也有懦夫的尸骸,更多的是感动与回忆;而今在网络,心中依旧耸立着英雄战神格萨尔的不朽丰碑,保留着铿锵国门卫士的铮铮傲骨,那是“老西藏”的精神特质,是表达不完的你言我语。
       在这些老西藏眼中,抗风斗雪的红景天、藏红花、臧雪莲和漫山遍野稍逊风骚的格桑花,都是花中之魁,精神氧源。因为它们红色为主,每年春天开得最早,每年秋天谢得最迟,尤其在冬天,嫣红的色泽在白雪映衬下更加壮烈无比。在藏语中,格桑是“好时光”的意思,人们习惯于将花儿比作女人,所以每个老西藏心中都盛开着属于自己的一束格桑花,享受着属于自己的一份好时光。网络中,他们仍习惯以高原的格桑花儿自喻,怒放于心灵世界的高端。

       在这些老西藏眼中,自己的妻子儿女是人世间最美的尤物。昔日虽然天各一方,信念却是“爱在天上西藏”,他们爱的沸点是“生命让我如此多情”,他们彼此独特的承诺,叫做“爱我,请爱西藏”。在地球上最高的高原、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在那片时空错位、天地距离让人茫然畏惧的特殊环境里,妻儿常常彷若天外飞仙,在梦里挟一缕白光破空而来,任凭春寒料峭,与自己神往随行,相互爱的如珠峰冬雪般厚重纯洁,又像雅江波涛般沸腾热烈。高原作证,遥遥相盼的一双双牛郎织女作证,合葬于那里的一对对恋人的忠魂作证,他们的爱是真爱,爱到了骨子里。而至今活着的自己,幸运地回归故里,开始享受天伦之乐了,上苍的眷顾,党和政府的呵护,战友的情谊,家人的温暖,都可以借助网络一诉衷肠,日日陶醉。1583986212395203.jpg 
       在这些老西藏眼中,西藏高原是最美的天堂,也是灵魂的归宿。温暖与冷峻同在,野性与神秘共存。活着,他们与蓝天白云翩跹共舞,激情与热爱不可遏制;倒下,他们无言最高天地间,雪山绿野埋忠骨。曾有无数战友因为突发的雪崩、泥石流滑坡和各种凶险的高原疾患,眨眼之间便倒在了雪线,长眠于极地,与雪山草原消融成了一体。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昔日习惯了艰苦,习惯 了寂静,习惯了默默奉献;今天人生赋闲了,时间充裕了,可以在网络上说唱逗乐,彼此间一敞心扉。原那曲军分区韩参谋长是18军的后代,父亲从浙江水乡入伍,五十年代病逝于拉萨,当时留下过“不到黄土遮身,毋宁永不离藏”的遗嘱。韩参谋长如今也退休了,一次在群里感言:“愿望同父,命途天怜,活着,就要活的无愧于父亲。”
      “军休老西藏”群里多是忠勇铁胆之士,他们脱去了戎装,初心不变。在网上关心国家大事,指斥时弊,憎恨腐败,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口诛笔伐,善恶分明。不时便以忠诚之剑,刺向枭雄恶端。
       “军休老西藏”群里也不乏书香气息,群友们遨游浩瀚文海,其乐融融;漫舞嫣灿夕阳,情意浓浓。用晶亮的电子屏幕讴歌新时代的主旋律,以笨拙的笔锋追逐无悔的梦境。他们在网上学着作诗画画、展示才艺、交流志趣、彼此鼓舞前行。一首《我自豪,我是高原兵》,让数百群友们志得意满,春风抚面;一篇《在雪线,我们立身为旗》,令全体战友灵魂回归,肃然振奋。有人在文帖后面这样留言:“谁说我们是隐退的员外?我们依旧战斗在前线!兵心不死,网络就是我们精神的前哨。”
       “军休老西藏”群并非都是被控的“网虫”,还有许多老练的“智能通”。他们熟谙跨通信运营、跨系统操作、跨平台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让群友们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社交插件,对“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号“和”语音记事本“等等,也是玩的溜溜转。
       当然,“军休老西藏”群里喷发最多的还是正气、正义、正能量。
       去年八一建军节清晨,有人在群里粘贴出一篇题为《将军崖》的短文:1984年春节前夕,我敬爱的老首长、原西藏军区司令员张贵荣同志以身殉职。那天是1月15号,将军到中印边境检查调研。

       当他在雪山哨卡间连续奔波3天后,高原心脏病突然向他袭来。原本体壮如牛、曾在战区军事大比武中获得过大奖的他,此时却面呈紫色,四肢颤抖,一步三喘。他带领几名随员攀着冰柱向某哨所进发,随员参1583986385708776.jpg谋发现将军很痛苦,忙过来帮他,他说,这里海拔太高,你们帮我,拖累大家都爬不上去,我就拽着马尾巴往上走吧。可话说完不到5分钟,将军抓着马尾巴的手突然松开了,像一尊冰雕竖立在厚厚的雪原之上,右手食指仍指着哨所方向……他,策马高原数十载,最后把生命定格在了边境巡逻的路上,将自己的心跳声永远留在了喜马拉雅不息的悲风中,享年49岁。权威诊断结论:突发“高原性心肌梗塞”。10 个月后,在他倒下的地方,驻藏官兵为他修建了一座高高的白石纪念碑。碑体屹立之处雪山陡峭,人们称它为“将军崖”!
       稍时,另一位老兵贴出又一段文字:特别的日子怀念特别的先辈。今天的拉萨八一农场原野上,有谁知静静地安卧着原18军政委兼农场场长谭冠三将军的陵墓。农场是他带领官兵在乱石河滩上一锹一镐开垦出来的,当时亦军亦农的躬耕拼搏,粉碎了藏独势力企图困死、饿死进藏部队的阴谋。死后安息在那里,也是谭将军弥留之际的夙愿。今天,农场良田万顷麦浪翻卷,我仿佛听到谭政委的遗言仍荡漾在耳畔风中:“葬我于雪山草原之上,望我第二故乡。” 
       两则短文之后,是群友们纷纷伸出拇指的点赞、不停出现的祈祷、敬礼、哭泣等一串串表情符,还有就是宣心宣肺的一行行留言:
      “两位雪山之子,一样壮志未酬的诀别。”
       “来不及和自己的士兵挥手,两将军先后走了,带着对第二故乡西藏的眷恋。”
      “狂风怒吼,暴雪猛烈,震撼着世界屋脊的重重冰山,在碎琼乱玉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间,敬爱的将军永生!”

“战争年代,军人为国马革裹尸,悲壮;和平时期,军人戍边鞠躬尽瘁,撼世!”
       “两将军去了,留给我们的唯有崇拜。”
       ……
       面对群空间屏幕上不停出现的哭泣表情符,昵称“藏北老兵”的战友遂以散文诗体抒情缅怀:高原寒 / 西藏苦 / 青春无悔 / 战友们别哭 /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 / 当上将军一样苦 / 我们掉皮掉肉不掉泪 / 将军过关斩将同样讲付出 / 老西藏的字典里写满了吃亏 / 我们的生活中浸透着孤独 / 继承将军未竟的遗愿 / 退休不弃报国的丹青铁书 / 未来的我们 / 时刻准备着 / 随时归队应对战火 / 继续高昂血性的头颅……
       我不认识这位“藏北老兵”,有人说他退休在南海福建,与客居西北兰州的我而言,彼此时空距离很远,心灵驿站却挨的很近。1583986564851125.jpg       
        “七夕”,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有人在群里讲了又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个八零后四川女孩,深爱着戍守西藏边防的少尉男友,网上谈婚论嫁取得共识之后,女孩等着男友回家结婚。可是,部队军官休假一年只有一次,边防一线更加严格。由于特殊任务连续出现,他们的婚期一拖再拖,后来干脆商定,在边防部队完成久盼的婚礼。女孩高兴极了,立刻带上随身用品、带着军营婚庆的浪漫梦幻,乘坐长途汽车向着远方的恋人奔去。天路遥远,一个星期的车程,女孩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之中,却不知凶险正一步步朝她袭来。车终于开到了西藏,可她却因为感冒加缺氧性高原反应,诱发了急性肺水肿,来不及抢救便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女孩走进了西藏拉萨,却再也走不下那辆长途汽车……赶来迎接“准新娘”的少尉军官,终于看到了朝思暮想的爱人,却再也无法听到她的声音。他崩溃了,用手摘掉了帽徽和肩章,抱起自己心爱的女孩,转身流着泪对战友说了句:“我想回家”。所有的人都被感动了,现场安静的只有轻轻的哭泣声。高原,真的可怕!特定时刻必有特殊处置方式,在场的一位首长大声说道:“你回家去吧,什么时候想回来了,再来。”此话听起来有违军规,与其说是一种宽松,不如说是上级对部下绝对的信任。少尉把女孩尸体送回家乡,二十天后真的重新返回到了边防连队。因为,他是军人!
      是啊,军人。吃亏是他们的标牌,忍耐是他们的秉性,奉献牺牲是他们的代名词。对于“军休老西藏”们来说,类似的故事并不陌生,经历中的默默牺牲司空见惯,是常态,更是壮烈。
       正像一位群友跟帖概括的那样,西藏边关雪线恶劣环境对于官兵生命健康的影响有“三大”:一是对心脏影响大,血氧过低促使心脏泵血功能衰退、心室肥厚、脾脏膨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久而久之心肌变性坏死者常有。二是对大脑影响大,缺氧导致脑细胞逐步坏死不能再生、造成智力和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产生幻觉、诱发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症者常有。三是对生殖系统影响大,不仅渐进式剥夺性功能,后代发育不良、患先天性疾病者常有。

       而“三大”的直接因果是“两怕”:一怕感冒,一个小感冒常常十天半月不能痊愈,稍不留心便引起脑水肿或肺水肿,我在边防9年,先后有两位战友因急性脑水肿,分分钟便丢掉了性命。二怕受伤。由于高寒缺氧,一个很小的伤口都很难愈合,通常在高原边防连续工作8年以上者,患有高原适应不全症的占100%,患有高原心脏病的占90%以上,100%的官兵都有血色素增高,65%的患有消化道疾病,50%的患有脱发症、痛风病、肺心病、精神病,大量官兵集数病于一身。无人区的官兵生活,更是只能用艰苦卓绝来形容。

       另一位群友概括的更为精确:“高原军人献了青春献爱人,献了家庭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本是母亲,被孩子唤作‘解放军阿姨’的有之;身为军嫂,携子寻夫被大雪封山半途而废的有之;泥石流滑坡,女儿与父亲隔江相望生离死别的有之;相恋高原,双双捐躯雪线极地的亦有之。他们的牺牲不是豪言壮语,而是生活现实。守住国家领土与主权,是责任底线,更是他们无上的使命。”
1583987384103250.jpg       都说网络是虚拟的,然而这个虚拟的世界并非虚无,人们处处可以触摸得到实实在在的真情。在“军休老西藏”微信群里,大家五湖四海,一线相牵,隔屏碰撞着戎装情、战友情、西藏情,这些情结中饱含着一种人间罕有的高贵,一种至尊的高原魂,一种用忠诚和热血铸就的“老西藏精神”。
       庚子初春,荆楚大疫,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中央紧急动员,举国一级响应,古城武汉挥泪封城,医者兵者逆行驰援,各地军民齐心战疫,数万患者向死而生。为阻断病毒蔓延,华夏亿众居家隔离,舟车停顿万巷空寂。然而,“军休老西藏”微信群里却异常忙活。大家互相诫勉问候,传递防疫知识,宣讲政府决策,颂扬英雄事迹……一位身在湖北随州重灾区的群友发出告急信息,群主周强核准情况后一声倡议,160名群友踊跃投入募捐,平时热闹的聊天空间即刻变成了微信转账平台,仅仅48小时,19万捐款通过网银支付到了灾区红十字会。

       五位群友家人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症状,两人被确诊感染住院治疗。消息传到群里,问候与祈祷的话语蜂拥而至,关注与关爱的表情符贴爆了屏幕……
       朋友,我言西藏之大美,除了美在那里的自然人文,还美在“老西藏”本身。假如你无法实地踏足世界屋脊,那就到网上认识一下这群“军休老西藏”吧,他们可以带着你一起走上地球之巅,一起认知天上西藏,一起净化浮躁的心绪,一起获得灵魂的跃升。
       感谢网络,感恩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感佩我的那些老西藏战友。“微信之父”的作为,方便了万千网民;而“军休老西藏”的团队,是微信的拥有者,又是惠济者。他们的人生“梅开二度”,成为网络上极富创造活力的英雄一族。
       祝愿,“军休老西藏”永远鲜活,群友们生命的晚霞比朝霞更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