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我从小就叫娘。

       因为,在很小的时候,多数孩子按照传统称自己的母亲叫娘。在农村,我们这一代人多数也都是这样叫的,所以叫起娘来自然顺口,也更亲切。

       听娘说,我还在吃奶的时候,娘营养跟不上,奶水也不足。无奈之下,娘常抱着我挨家挨户找奶吃。有一天,在娘抱着我出去找奶吃的路上,刚巧碰上了才结婚不久的陈婶子。可能是我饿极了,就伸开小手直往陈婶子的怀里钻,把年轻的陈婶子脸都羞红了。那时候娘的眼神很惆怅,也很忧伤。

       大概,是在五岁的那个冬天,我还没学会扣扣子。一天早上起床,我扣扣子时怎么也扣不上,急得哭了起来。那几粒扣子,是娘用小布条一针一针缝制的,形如樱桃一般大小。娘在做早饭,听到我的哭声忙跑过来帮我扣。扣到最上边的那粒扣子的时,娘把手放进自己的棉衣里暖了一会。在娘给我扣那粒扣子时,我只感觉娘的手很温暖,一点也不凉。娘一边给我扣扣子,一边教我扣扣子的要领。母子对望,那时正是青春又充满活力,娘的眼神里满满的尽是温情和慈爱。

       上小学二年级的那年秋天,为了能多挣点工分,娘不顾身体发烧,坚持参加生产队的秋收劳动。临近中午时,娘突然晕倒在黄豆地里。在众乡亲的帮助下,娘被抬到树阴下休息一会,才慢慢地睁开眼睛。我跪在娘的身边,小脸紧紧地贴在娘的脸上,只觉得娘的脸上好烫好烫。娘的脸色蜡黄,呻吟着。我接过乡亲们送来的湿毛巾,轻轻地敷在娘的额头。记忆中,这是我对娘的第一次回报。那一刻,娘的眼角潮湿了,娘的眼神里满满的全是倔强和顽强。

       记得初三年级开学时,娘从衣袋内取出新学期的学费递给我,反复叮嘱我要按时到学校上课。看着娘含辛茹苦地持着家,弟、妹们都还小,我真不愿再到学校去“偷懒”,就第一次对娘说了“不”!娘并没有生气,一直在劝我一定要按时到校读书。我坚持不去。娘终于动了怒,朝我的脸上狠打了一记耳光,转身回到屋里暗自流泪。那一刻,娘的眼神是那样的严肃和刚毅,娘的内心却是那样的脆弱和自责。

       参军入伍出发的那天,娘和妹妹一起送我。就要离家的时候,发现自行车后轮气不足。我拿起打气筒打气,娘一只手扶气门芯,一只手在悄悄地抹着眼泪。我心中不禁一阵酸楚,喉头哽咽!紧紧地拥在娘的怀中大哭起来。“孩子,要记住到部队好好干!给娘争光!”娘坚定地对我说。在我离家的时候,娘背过脸,不敢目送我远去。那一刻,娘的眼神里交织着几多不舍与牵挂,但更多的却是装满了大义和豁达!

       一九八九年春节前,我休假探家。娘得知我回家探亲的消息,抱着五个月大的侄女傲君,一直迎到村东北的田埂上。看见娘,我脱下军帽拿在手中挥动着跑步迎上前去,大声喊着:“娘!娘!娘!儿子回来看您了!”“春生,你真的回来看娘了!”看到穿着军装的儿子沉稳大方地站地自己的面前,个子长高了,也吃胖了,幸福的泪水顿时挂满了娘的两腮。那一刻,娘的眼神是无比的幸福与自豪。

       军校毕业,回到部队基层带兵。每天学习教育、训练管理、摸爬滚打、完成临时性任务。时间紧,工作忙,任务重,有时两三年也不能休一次探亲假。父亲每次来信时,在最后总少不了“家中一切安好,不要挂念。你娘的意思要你记住,在部队上一定要好好工作。不管到哪个岗位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带好兵。遇着困难要向前冲,决不能当孬种!”那一刻,我仿佛感触到了娘的心在随我动,娘的眼神里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自信。

       回地方工作后,离娘近了。每次回家,娘都高兴得合不拢嘴。娘和父亲坚持单独住在淮河大堤边的简陋居室内,两间红砖房附带四间耳房,两个本色的衣柜,两张老式的木床,一张用了快四十年的写字台,一台半旧的彩色电视机,一台三节冰箱,一台娘年轻时候用的缝纫机,一台去年冬天刚装上的新空调,还有就是到处摆放着的盆盆罐罐和那条忠心耿耿为他们看家护院的小狗“乐乐”,以及房屋的周边四季皆绿的菜园和门前那棵挂满果子的柿子树。娘和父亲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并没有觉得寒碜。因为他们对这里的一切都太熟悉,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太深的感情,与这些家当完全融为一体,实在是密不可分了。

       每次,我们邀请娘和父亲来城里住几天,好好尽尽孝心。娘每次都说:“在家住惯了,到城里楼太高,你们上班都忙,住楼憋得难受,不适应,你们的心意娘领了!”

       有一次,我们强请娘和父亲进城来,一家人在一起吃了顿团圆饭,在城里随处转转,看看这座城市的变化和龙子湖美丽的风景。但是,还没过三天,娘和父亲就吵着要回家!这一刻,娘的眼神里满满的全是对家的眷恋和对自由的渴望。

       如今,娘已八十高龄,体弱多病,状况也大不如前。就在前段时间,又不慎跌了一跤,造成右肩锁骨和右小腿两处骨折。住院时,我陪护娘,便有了充足的时间和娘聊起很多话题。从娘的年轻时代,主持家里大局等等各项杂陈,再到现在兄弟姐妹各家的具体情况,娘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心明如镜。

       我对老人家说:“娘,您虽遇此难,有我们这些子孙跟前跑后,也算是享福的人了!您和父亲相依相伴一辈子,还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呢!只愿您今后笑口常开,心宽体健,益寿延年!那才是我们的福气!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嘛,您就安心养病吧!”webwxgetmsgimg (12).jpg

       听了这些话,娘满脸的愁容飞走了,露出了久违的微笑。这一刻,娘的眼神中饱含着对平凡生活的无比欣慰和满足。

       前两天,娘不慎着凉感冒。大哥、大嫂跟前跑后,拿药护理,烧茶做饭,及时在群里通报娘的病情。

       今天下午,我又在电话里问娘,病情是不是有所好转?

       娘说:“昨天有点发低烧,精神有些恍惚,浑身无力。吃几遍药后,出了几身汗,今天有所好转。春红早上回来给我做了点面条,吃了一小碗,也感到有力气了,就是吃饭的味口还不太好。我这老毛病,多少年了,真是折腾人。唉,我就不相信,难道这点小病我都战胜不了吗?娘在生病的时候最想你们能回来陪陪我,哪怕是半天也好呀?娘也知道,现在正是疫情防控关键的时候,你们都在参加防控,都一定要服从上级的要求,遵守规定,只要抽空给我打个电话,知道你们都平安,娘就放心了……”

       娘在电话那头说着,我在电话这头静静地听。我想以倾听的方式让娘把心里的话一气说完,把心中的郁闷完全吐尽。相距不足百里,因疫情防控的需要,暂时还不能回去看望她老人家。在娘最需要的时候,我们却不能陪在她的身边,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多多陪伴着亲爱的娘,给老人家送去些许的安慰。

       电话里,我建议娘和父亲一定要格外注意身体,要多想想积极向上的愉快事情增强自信心,激发自身的正能量。这阵子疫情防控总体形势积极向好发展,离最后的胜利已经不远了。这一刻,虽然还不能与满头白发的亲娘相见,但我可以感受到娘的眼神里依然透射出一股坚韧和渴望。

       从昨天到今天,娘那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每一个电话都送给娘一份牵挂,送给娘一份亲切的问候和祝福。每一个电话,就像一副良药,不断提振了娘的精气神。我坚信,娘定能走出阴霾,高高地站立在温暖的春风里,把灿烂的微笑绽放给这个依旧美丽的春天。

       愿这幸福的微笑,永远挂在娘那饱经沧桑的脸庞之上!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