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童年。童年,在我的记忆大门里留下了一道美好的回忆。是啊!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最兴奋的莫过于看“露天电影”了。每每听到村里的大喇叭广播放电影的通知后,我和小伙伴好像过节似的,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因为,露天电影是我们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向往!

       露天电影,顾名思义就是在室外放的电影。在我们老家农村,放电影一般选择在大队村委会院内、学校操场、宽敞闲置的地方进行。采用8.75毫米放映机,活动幕布。这种放映机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的特点,一般有两名放映员,有时,一个人也可独立完成。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那一带的村子里物质匮乏,贫穷落后,生活水平很低,文化娱乐生活更是单调、枯燥。许多村庄连电都没通上,更谈不上电视机了。那时候,如若谁家有个“戏匣子”(戏匣子---指半导体收音机)就已经很让人眼红了,虽然只能收一两个台,但每天能听听新闻,感受戏曲艺术带来的精神享受,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记得我们村里有一大户人家,有个亲戚在香港,那年探亲回家,顺便带来了一台留声机,一时成了村里的一大新闻。每天一吃过早饭,主人家即打开留声机,且把声音调到了最高处,旨在让左邻右舍都能享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人们走在大街上也能听到留声机里放出的音乐。当时,我们几个小伙伴儿,怀着好奇心来到他家,听着那高亢悲凉的河北梆子、悠扬委婉的黄梅戏,我们一直在嘀咕:这么小的一个留声机怎能装下一个大人和乐队呢?于是,我们围着留声机转了几圈也没有发现一个人,直到好久还感到很纳闷呢!后来村里较好一点的家庭,在自家树上绑上一个两丈长的大杆子,在杆子的最上端放上一个铁丝篦子,然后从篦子上引下一根细铁丝,放在一个长方形的木盒里,戴上耳机就可以听戏、听新闻了。再后来,村子里给每家每户安装了舌簧喇叭(舌簧喇叭------老家叫纸盒喇叭)每天早上按时播放新闻联播。从此,乡亲们可兴奋了,每天准时收听新闻联播,收听戏曲节目,生活中充满了不少乐趣。然而,从收音机广播里听声音的享受毕竟没有看到图像更加形象逼真。所以,乡亲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时不时能看上露天电影。因为,看露天电影是那个时代农民难得的精神享受,更是乡亲们认识外面世界的主要窗口。

       说起看电影,那可是当时农村里的一大乐事,就好比过年一样,月月盼,天天盼。如果哪天大队里要放电影的话,村里的大喇叭就会反复通知:“社员同志们,社员同志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晚上,公社电影队要到咱们村里放电影,大家吃过晚饭后,自带小板凳,到村里小学的操场上去看电影”------乡亲们听到广播后,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你看!正在地里干活的大人们都会早早地收工回家做好看电影的准备;在街上调皮玩耍的孩子们就会立即跑回家中吵嚷着父母早点做饭,也好提前到放映场地占领一个有利位置;正在学校上课的小学生们,此时“人在曹营心在汉”,心思早已飞到电影场;年轻的大姑娘,小媳妇抓紧打扮自己,把头发梳得油滴滴的,在身上撒点花露水,用大红纸在水中浸湿,权当口红,尽量把自己的美丽展现给大家;年轻的小伙子们也不甘示弱,往往把头发梳得铮亮铮亮,穿上最好的衣服,兴高采烈地来到电影场里显摆一番。熙熙攘攘的电影场里,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晚上能有一场电影可看,就像过年一样热闹、兴奋、开心、快乐。那时人们的生活虽然很苦很苦,但苦中有乐,苦中有甜!

       那时候,一个公社只有一个电影放映队。公社里的电影队很繁忙,每个月要计划好放电影的顺序。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们村里基本上能一个月或一个半月看上一场电影。当村里接到放电影的通知后,就及时派人抢先把放映机箱和片带盒接回村部,生怕被别的村庄抢走了。听说村里接来了电影,家家户户都抓紧做饭吃饭。然后,乡亲们就带上手电,拿上草墩子、板凳床、扛上凳子、椅子等提早赶到放映场地,占领有利位置。每次在放映电影前,往往大队干部要讲讲生产进度,安全形势,部署下阶段的生产任务。接着先放幻灯片和科教片,然后再放映正片子。这时,放映场里早已挤满了人。随着电影故事情节的高潮迭起,深深地吸引着众乡亲们。此时,只有放映机发出的沙沙沙沙的转动声打破了宁静的夜空。偶尔,也能听到后面的小孩子,因被前面遮挡而哭哭啼啼的声音,还有一些小孩子在人群中追逐嬉戏的欢笑声-------

      在农村露天电影场,最让人扫兴的就是看“跑片子”电影和放映中间下雨的事了。“跑片子”就是几个地方同一个晚上放同一部电影,但只有一套电影胶片在不同村庄轮流着放。一个放映点放完一盘马上由电影公司派专人送到另一个放映点。看电影等“跑片子”是最烦人的事。这不,当大家正看到精彩处,突然,电灯亮了,屏幕上一片白色,这是要换片子了。顿时,放映场里秩序大乱,有吹口哨的、有大声喊叫的,还有小孩子的啼哭声-----为了稳定观众的情绪,放映员只好放一些科教片应应急,直到跑片子到来,观众才趋于平静。最令人不悦的是,电影刚放到一半,突然下起雨来了。如果下的是小雨,观众们还能坚持看下去。若是下起瓢泼大雨,一些上了年级的老人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去。只有那些离家近的人回家拿来雨衣、雨伞、塑料布、包袱、等继续观看。这时,大队里会安排专人撑开雨伞罩住放映机和放映员,冒雨把电影放完,毕竟在村里放一场电影机会难得。尽管不少“观众”成了落汤鸡,但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一年四季,当属夏季和冬天看电影最难熬的了。夏天,天气炎热,气温高达三十八、九度,稍微一动就是一身汗。电影场里人员密集,酷热难忍。大人小孩人人手里拿着一把蒲扇消暑,有的拿着自制的扇子一边看电影,一边摇着扇子。还有的年轻人边看电影边当“讲解员”,把故事内容分享给那些大字不识的老人们。尽管天气闷热,衣服湿透,人们也舍不得离去。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气温常常在零下二十多度左右。寒风吹来,耳朵就像刀割一般生疼。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便戴上大棉帽子、戴上围巾,穿上棉大衣仍然冻得瑟瑟发抖,脚冻得生疼!只好跺跺脚缓和一下。因为看电影是那个年代最大的娱乐享受,人们不愿错过这个机会,再冷也得坚持把电影看完。

       时间很快来到了八十年代初期,武打功夫片电影是最火的时期。记得那年冬天,我刚从部队探家归来,听说附近村子里要放武打片功夫片《少林寺》。一项十分喜爱武打片的我,便约上几个朋友步行到附近的村子里看了第一场。完后仍觉得不过瘾,又辗转来到另外一个村子看了第二遍。轮到我们村里已是凌晨三点了,但我依然没有睡意,又继续观看。整整一个晚上,我一连看了三场电影。真的是痛痛快快地过了一把电影瘾!

        岁月如流,叶落纷纷,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时下的祖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式各样的电视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即便在农村,家家户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坐在屋里就能通晓天下事。露天电影早已在时代的发展中消失的无踪无影。今天,当我们坐在高档的影院里,看着那些立体电影时,虽然画面清晰,如身临其境!但依然没有露天电影那份质朴和亲近感!因为,露天电影是那个时代人们抹不掉的一道珍贵记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