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聚成林 人聚成事

  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

  柳是报春的使者,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手植一柳,慎终追远,不忘根本。手植一柳,调试身心,谐和自然。

  传统文化中,柳树是清明节祭祖与踏青两大礼俗中最为鲜活的载体。作为极富文化内涵与情感色彩的符号,柳树,是报春应时之物,率先把苍茫山野拽回青葱,通体皆嫩绿,独占一枝先。柳树的遇水即生、粘上就活、早生早发的特性,被赋予哲学、宗教、美学的意义。

  柳,与习俗相关。古时清明有折柳、插门、插坟的习俗,人们喜戴柳帽、穿柳鞋、头簪柳叶。“清明柳枝青,百谷又丰登”“清明柳叶焦,吃麦用力挑”。插柳于井台,喻意“井井有条”。踏青男女头上戴柳,象征吉利。车马轿上插柳,出门顺畅。宋代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就有人们郊外踏青路上,轿顶插柳的图景。

  柳,能祛病消灾。古人认为,柳枝能够降除瘟疫。于是清明时节,“插柳于门外,以辟不祥”,“插柳于明堂,驱虫、辟邪、佑护一家平安”。古人很早就将柳应用于医药。传说扁鹊用柳叶熬膏治疗疔疮肿痛,华佗用柳枝治疗骨折。止今,科学家发现,捣烂的柳树皮汁里,含有阿斯匹林的主要成分杨基酸。

  柳,有生态价值。我国许多地方有在清明节种树或在河畔植柳习俗。今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尽可“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与手植一株柳置于祭祖、踏青的生态文明中。

  柳色如烟,柳浪闻莺。在青绿色主基调的清明时节,柳以强大无比的生命力、驱邪辟疫的禀赋,构筑有关清明的记忆,凝结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中。“绿柳才黄半未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些都成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

1583542738112377.jpg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与人文风俗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个传承两千多年的节日,连着生死,感受着乐哀,是关乎中国人生命与传承的最好体现。我们祖先把清明节定在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春日里,正是想告诫我们,逝去无须太过伤痛,要学会热爱生命,珍惜当下。清明扫墓之际,也是亲人团聚之时,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和精神传承,也将由此而代代延续,生生不息。

  柳条柳条曼长,犹如亲友间缱绻的柔情,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加之“柳”与“留”谐音,人们乐意把柳当做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长期以往就把柳视为别离的代名词,从而植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