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暑假这几个月的时间里,集中阅读了最新校订版二十四史的《史记》,我的感受实在是很深;因为我从懂事起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有时间有机会有精力读自己喜欢的书;实际上读书已经成为我的常态,在国家大力鼓励读书之前,我就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所以说我的读书是完全凭习惯,读的书很多而且也很杂。之前大多读的是中外文学作品,而且也读了很多的原版书。打从领洗有了信仰的这十数年间,《圣经》当然是我必读的著作;而且我读的是英美等出版的原版,只要有新的版本出来,我都会买来悉心一读。现在我入北京教区平信徒高级进修班,已经有一年多努力学习的时间了,收获自是不小而且开拓了视野,我的读书又进入了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读书的层次日渐提高,深度以及广度日益扩展,不能不说是神恩降临,沐浴在主恩之中的结果。

  现在再接着说我读《史记》的经历,实际我早就读过这二十四史之首的这部史著,而且在二十四史里面我也读了不少其他的作品,还有我对“四书五经”实则大都通读过,只是限于个人水平而不能沉入更深层次的研究,那是需要更加广博的学识以及更加敏锐的个人修为,才能在个人学识或者说史学上有所成就。

  那么我们经常认为《圣经》不但是神学经典,而且作为文学以及史学都是荦荦大观之经典,甚至哲学在神学面前都甘为奴婢;其实我国自古就认为“六经皆史”,只要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四书五经”都是纳入其取材以及叙述的范围之中;有的人会猜测比如《尚书》到底是写的什么内容,或者没有时间、精力的余裕来阅读原作,那么只要可能的话就去阅读《史记》,因为里面就是采取了尚书为原材料,进而以史笔写成这部历史巨著的,而且里面的内容包含得更加全面而丰富,况且其中文学色彩更加丰厚而有利于阅读,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大概就是基于此的吧。

  在我们信仰生活里面,阅读《圣经》已经是常态,这是祈祷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此前我读英文圣经的时候,也许水平太浅而感触也不是太深,只是中文的圣经反而读的不多,是这一年来的进修课程,才逼着自己去大量阅读中文思高版圣经;这一读不要紧你知道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那就是我把《圣经》和我们的古典著作联系起来了,由此也更加促进了我阅读古著的动力,好像是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而情不能已的感觉。

  我们经常口诵天主、上主,也在外人面前提到上帝,实则这些名号的翻译都是来自“尚书”等著作,我经常能在阅读中忽感奇异而深自感叹,这些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在一起,也大概只有圣经和尚书的互相联结,才能使中西方在信仰方面达到如此水乳交融的接洽,使得我们能站在本土的基础上接受信仰的教化,更加理解福音广传是不受地域、语言的限制的。

  “四书五经”里面的尚书,就是一部历史的著作,它和史记的区别在于,尚书以记言为主,而史记则以记事为主;也许可能司马迁公在汉武帝那个时候,所见到以及所能搜罗到的历史资料远远超出我们现今所知的尚书范围之外,然而尚书还是作为骨架完全复述存在于史记之中,只是更加有血有肉,叙述的脉络更加清晰,历史中的言行更加丰富了而已。

  我们现在完全可以把《圣经》与《史记》并排联系在一起来加以阅读。从开天辟地一片混沌开始,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女娲抟土造人而上帝也是以泥土造了人,一直到大禹治水实际就是圣经里大洪水的经历,各种传说的细节都能找到其中蛛丝马迹的切合,这个是不经猜测也可看出互相的关联来的。

  史记作为经典的历史著述,当然反应的是历史的真实情节,只不过渺茫的远古在司马迁公那个时代,就已经是渺不可寻的陈迹了,只不过纪实之笔不容丝毫欠缺,我们大概能够清楚地知道先秦的历史迹象,这是作为一部一直以来被尊为正史的《史记》的价值所在,人们一直依赖着它而把历史作为有迹可循的真实存在。

  《史记》在三皇五帝之后,有年代记载的最详尽的历史应该是周朝,特别是东周的“春秋五霸”以及“战国七雄”,这些诸侯国家的记述就有历史年代可循了,比如说这些诸侯贵族国家的起源以及他们的姓氏的来历,还有大体真实存在的在历史上的作为等;五帝的来历记载,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轨迹,到周朝就更加明确了,譬如“吴太伯”、“齐太公”、“鲁周公”、“燕召公”、“宋微子”等,原来这些诸侯都是来自大姓的贵族,最让我豁然明晓的是,一直被我认作是齐东野人的齐国,实际是姜太公的封地,也就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的太公望,大名鼎鼎的我的故乡由此而在我心中上升了层次;还有为什么说周礼存于鲁,原来这个国家是周公也就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的封国,它可以演周礼是被授权过的;只不过周公在成王年幼时曾一度摄政,鲁国实则从周公的儿子始算起。宋国则是所封商纣王的后裔。就是后起的秦国也大有来历,其血缘也不容以夷狄而小觑之。

  这让我又联系到并想起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作为整体的一个民族而有十二支派之多,而且许多支派各有专长,在整个民族之中所分派的任务也各有不同;我们国家在先秦也就是东周的时期,历史所呈现的各种迹象,也是与以色列民族极其相似,都是历史的纠结如火如荼,各种文化思想纷繁复杂,而对上天即上主的敬畏,不但得其宜而在违背时得其罚,这是基本上一个相同的规律。

  在汉朝大一统之前,中国的先秦是纷争战乱的,诸多诸侯各逞所能,引得历史事件从出不穷,各种文化思想也是纷繁多姿,也有人认为这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最好的历史时期,到秦朝一炬烈火而被焚烧了个几乎殆尽,很是令人有几分惋惜;而到汉朝昌平盛世,文化的挽救工作非常有绩可嘉,本来《尚书》有百篇之多,经过抢救也就留下三十九篇,而且在这种繁荣开明的文化状态之下,《史记》经过太史公一门父子两代的努力也才得以最终成书,史家之绝唱才能成功奏响;这遗留下来的三十九篇尚书全部被纳入史记当中,历史的记载全部成为现在所能看到的铁板钉钉的史实,这是足可告慰古人先贤,而为后世所敬仰并膜拜的。

  我就是在这样的对比阅读,并加以联想比较的时候,加深了自己认识的层次,能够受到启发而有所感悟;读书是一桩苦差事,然而读书又有一种个中之乐;由此造成了现代人一则提倡读书,一则拿起书来就头疼;实际上读书是养育人的身心的,只要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杂书或者说没用之书,是一种养生的良方;而胡吃海塞实则是毁人的,酒肉乃烂肠毒药也!耶稣基督怎么说的:人不但靠粮食生存也靠圣言!读书认识真理接触圣言与天主交流,这是成就人教养人的最佳途径。

  一本《圣经》在手是一部巨著大书,没有非凡的毅力何能自始至终阅读下去;我常想如果当年没有秦始皇与李斯合谋焚书坑儒,如果不是董仲舒为汉武帝出馊主意,从而导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么今天的尚书就有一百篇之多,那么先秦诸子各自为说纷纭杂呈,我们何去何从不成迷途羔羊才怪,之所以这么想也许是我心存侥幸,难道秦始皇、汉武帝当年也这么想的?要是没法对证之事你也不要硬去论断。

  现在我面前这三十九篇尚书至今也没读完,好在史记上都大体记载了尚书之中的言行,甚至细节更丰富而叙述更舒畅;多读书并能互相参照的好处这就显出来了,在我这种交叉涉猎的阅读当中也就功能完备了,读书如交朋友要愈加选择,但也要广交天下朋友才行。

  前面说读书苦、读书乐,其实就是一个习惯的养成以及读书方法的问题,深下功夫自不待言是最主要的。我的史记手上现有两部,都是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版本,那部老版本说实话是三十多年前以十元钱购得的,当时年少肯定来说是读不了的,也不知过了数年时间才能顺畅阅读,这就是习惯养成而见成效的结果。

  现在的二十四史我拿起来就能读,只要是英文的经典也没有不能阅读的。这么说来我读书三四十年功夫没有白下,其中的甘苦怎么说也是非同寻常的。如果一件事情没有难度就不会要人提倡才会去做,如果一桩事情其中没有愉悦也不会有人坚持去做。大概只有读书这件事情可以有这两方面的因素同时存在,这却不是胡萝卜加大棒自甘自受的事情,谁去读书自甘吃苦谁自己知道,谁找理由就是不读书自己也明白。

  那么除了读书习惯以外个人的读书方法是什么呢,说白了我根本就没有读书方法而随心读去,读闲书胜过读理论书籍,越老越读杂书多一些,碰到感兴趣的了就可谓精读,碰到理论性强的就一目十行,我的习惯是尽快读过这本书,因为下一本已经在向我招手了,床头、柜中还有书店里,群书都在纷纷向我招手,一网打尽天下书,现在我快实现了,谁要不信就拉倒。我经常也暗自揣摩,这不是熊瞎子掰棒子吗,就像一位失心老农,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然而读过的书不会白读,沧桑在脸上会留下痕迹。书读通了以后,就像路走熟了,你再也不会迷路,经过山川你能跋涉,路过森林你知道曲折,在高山之巅你会俯视远方,云起雾升之处你能辨明方向,胸怀四海而放眼天地,吐纳沉吟之际心情已经放飞。

  过去说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现代的人一日千里已经算漫长,凭借交通工具越州跨洋已经是弹指一挥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多人行万里路、看千部剧,也有人走遍天下、吃遍天下,更有人不用动脚步而玩遍天下,这是现代人的生活习惯问题。读书就不同了,你不可以省略一个字,能够沉下心读书的人,必定心如发丝、纤毫毕现。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我读史记某天读累了,书翻着页放在书案之上,自己去饮水机上接水泡茶,刚伸个懒腰的功夫,忽然一阵不识字的清风,哗啦啦翻动我的书页,不小心把书给合上了,而那一页里面没插书签,我还能找到刚读过的那一段、那一行吗?没问题,就算过不长一段时间,凭着清晰可辨的记忆,读过的字和没读过的,我一打眼自然就心知,此种感觉我曾百试不爽。

  无论何事只要坚持做、认真做,没有不会成为将来的专家的,而读书不但是习惯、也是素质的养成,能沉下心认真阅读,而且有灵性能够领悟,日久天长内心开了窍,就像人说的开了天眼,神恩不觉间降临,这个人就算获得了真正的生命,能够在灵魂中体悟生命的意义,对人生脉络有了真切的把握,我不相信还有什么能构成困难、造成遗憾以及形成阻碍的。

  我们在内心里祈祷,求主赐予我们智慧,让我们悉心阅读圣言,以阅读的方式走近主的面前,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体会天主所赐给我们的这个生命,以及整个这个世界的真意所在,那时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