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有座闻名遐迩的寺庙,至今四百多年历史。它坐落在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美丽的黄海之滨之莱阳市南端丁字湾畔,位于五龙河西的东蒲村西山上。
       这山虽不高,没有崇山峻岭,没有险峰怪石,但是巍峨雄观,如今因仙则名振。
       我非常熟悉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因为我在这里度过愉快的童年。
       2018年初夏,天高云淡,我和几位同学应约回到故乡,兴致勃勃地游览重建的金山寺。
       莱阳市穴坊镇丁字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
       据《莱阳县志》载,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尚存一处古人类穴居遗址和三处古城遗址。
       说起金山寺,不得不从海边的丁字湾金口港说起,因为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东蒲村南三公里的金口港,富饶辽阔,明朝天启年间开始繁荣兴旺,因湾阔水深,能容巨舶,沿岸曾设商港,至清乾隆年间成为山东半岛最著名的通商港口之一,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621~1627年(明天启年间)金口开埠,此后日臻昌盛。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至清乾隆年间,金口港出现了通四海、达三江的繁荣景象,蚁舟盈港,南客北旅,往来不暇,最兴旺时,每天进出港的船只达百艘,港航贸易极为繁盛,在胶州湾诸港中地位十分显要。据《中华新形势一览图》载:金口“市街宽敞,店肆栉比,为沿海城市之冠;当烟台未开埠以前,南北贸易,此为枢纽。“
      由此可见当时金口港如此繁荣与昌盛。
      金口港口附近的丁字湾畔东蒲、贤友、吕家滩、金口、北仟等周边的上百个村庄的百姓,世世代代靠出海捕鱼为生,由于生产作业能力有限,海难事件时有发生,渔民们便将对平安和丰收的希望寄托于对海神的虔诚祈拜,和对寺庙的依赖上,渔民们迫切有一个寺庙用于祈祷,保佑出海平安,丰收祥和。
      金山寺就是顺应当时的时代需求,应运而生。
      据村里年长的老人们讲,金山寺是经过南方地理先生实地考察,后经一方商贾们多次论证,才选在西山。
       西山高约五百米,是金口港周边唯一一座山。在山前,直接看到丁字湾进口所有百船竞流、千帆竞发的场景,是得天独厚的哨所和前沿。
       这里还与即墨玉皇山、穴坊镇的富山、东边高格庄镇的娘娘山接壤,是风水宝地,有着仙境高不可攀,令人向往的意境。
       按照中国传统观念,祭祀天神的寺庙,通常要建在山顶,比如祭祀玉皇大帝,西王母等;而一般属于修行的寺庙,都建立在藏风聚气的山腰。
       当时建立金山寺的资金来源,一是募捐方式,靠渔民商贾们自发地捐款;二是有些是寺院化缘众生的零钱。        
      1425年秋天,经过三年多的施工,金山寺终于建成。
      据说朱元璋的曾孙为这金山寺题写了寺名,因朱元璋曾孙太多,到底是哪一位曾孙题写的难以考证。
      寺庙建成后,前来朝拜的渔民络绎不绝,每天香火旺盛,寺庙里和尚最多时高达30多个。
      每年到了出海捕捞季节,丁字湾畔的渔民都熙熙攘攘来烧香拜佛,摆放大肥猪、香饽饽、红公鸡、神虫、大鲈鱼等各种祭品,焚烧太平文书,磕头朝拜,祈祷平安吉祥、出海丰收。  
       金山寺有宝塔、金牛耕田、神虫护山、晒金场、五石镇山等传说和雕塑。
       寺内造型古朴,浑厚坚固,目前是莱阳现存年代较早的佛教建筑之一。
       然而,传说中的“九龙治水”这耳熟能详的故事,却在丁字湾有了褒贬之分。
       丁字湾畔的莱阳、即墨、海阳三市流域内的五龙河、白沙河、蓬险河、店集河、贤友河、黄塘河、鳌子河、朱埠河、羊郡河等这“九条龙”常年无情地向丁字湾排泄大量的泥沙,由于这些河沿岸植被的破坏,本来港深道窄不易排泄,如此年积月累,使码头日渐淤浅,使港航条件每况愈下,逐渐被邻近的烟台、青岛港口所取代,慢慢金口港结束了曾为商港的历史,逐渐衰落并最终废弃,失去了航运条件,因而人们戏谑它为“九龙堵水”。
       过去庙以港兴而建,现在寺因港衰而废。
       金口港口的兴旺与衰落,直接影响各行各业,很多渔民下岗,围海垦田,几年之后的金山寺,已经是荒草丛生,断壁残垣,一片破败的景象。由于年久失修,神象毁坏,萧瑟秋风,一片凄凉,到了清朝末年,更是门厅冷落,车稀马少,特别是经1947年11月24日著名蚬子弹战役,猛烈地炮火更为金山寺雪上加霜,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时年11月22日国民党军54师198旅由城阳经灵山东援海阳,路过金山寺,我解放军东兵团军7纵、9纵即从陆路沿海开始平行追击,行军300多里,9纵于24日在上下(今东、西贤友、东蒲)、蚬子湾一带追上198旅,将其包围,面对敌军猛烈火力的顽抗,9纵打了一天一夜,牺牲了很多战士,将敌军大部歼灭、余部溃逃。
      蚬子湾狙击战谱写了抗敌战场上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由于战斗惨烈,把还有点残垣断壁的金山寺彻底夷为平地。
      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蒲村的人们经常到这里就地取材,捡拾砖块、石头用于修建梯田、盖房子。那时候,“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在中国家喻户晓。
     金山寺虽然彻底不在了,但是山还在。山上杂草葳蕤,荆棘丛生。
     孩子们经常在山上捡地瓜、花生,偶尔在地里刨出来子弹头、散弹皮什么的,谁如果刨到了废铜烂铁,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兴高采烈地到收购站卖了换零花钱。
       为了防御海防,有关部门还在山顶上用一人多粗的三颗大松木,架起来航灯标志,晚上微微的红光时隐时现。
      曾经听到村里大人吓唬孩子,指着山上的一闪一闪的红光说,狐狸精来了。红眼睛就是狐狸,吓得小孩老老实实扑在大人怀里。
      大一点的孩子,不经吓,还经常爬到架子顶上耍,春天的时候,还能摸个喜鹊蛋什么的。
      扑朔迷离,万缕香烟飘不尽;名山幽谷,千峰竞秀僧占多。
      为了挖掘传统、传承优秀的寺庙文化,2010年开始,当地政府在征求东蒲村村民的同意下,实行招商引资,决定恢复历史文物,还原金山寺真面貌。
      重建金山寺没有任何史料参照,设计部门根据明代寺庙风格,先后多次到西山测量,画出很多图纸,再一一斟选。
      最后的金山塔及斋房占地109亩,建设仿古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主建筑金山塔设计基础宽22米,共有7层,每层7米高。设计为国内屈指可数的高塔建筑之一,与天后宫遥相呼应,成为传承佛教文化、拓展旅游底蕴的一方圣地,也是金山旅游度假区的标志性建筑。
      寺庙作为中国文化、信仰的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节假日来到这里参拜游览,有的去鉴赏文物,有的欣赏风景。  
      如今金山旅游度假区是黄海丁字湾海上新城的后花园,占地一万五千亩,包括金山国际俱乐部、娘娘山旅游区、金口古镇、金山宝塔区、高尚住宅区、五龙河湿地公园、金山滑雪场、香岛游艇基地、水上乐园等,是一处集水上娱乐、湿地保护、古迹游览、体育休闲、商务会议、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重建的金山寺外围墙体,也是以黄色为基调,据说因为中国的人文初祖为"黄帝",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为"黄土高原",中华民族的摇篮为"黄河",炎黄子孙的肤色为"黄皮肤",黄色的色彩自古以来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按中国的阴阳学说,黄色在五行中为土,这种土是在宇宙中央的“中央土”,放在五行当中,“土为尊”。
       来到金山寺,我们拾级而上,向宝塔顶端攀登。
       寺庙里佛像大小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神情动作千姿百态。有的咬牙切齿,怒目而视;有的朱唇微启,面带微笑;有的盘膝而坐,双手合十;有的金鸡独立,手舞钢鞭;有的眼睛半闭,手持经卷。
       我们数了数,宝塔七层高约四十九米;依稀记得台阶好像是四百九十级。
       在寺庙厢房,我们碰见一个小和尚,年纪不大,大约十五六岁,据说他来自重庆。见到我们,小和尚双手合十,做了一个礼。我们友好地点头示意。
       站在塔顶,远眺丁字湾,合影留念。
       初夏时节的金山寺,静谧而美丽,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一副美丽的油彩画;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着,吸吮着花蕊,辛勤地不停奔波。
     这时,我的手机铃声响了,饭点时间已到,我们一行意犹未尽离开了金山寺。
     “善良的人们或迟或早总会对精神构建产生某种企盼。即便他们未必信奉哪种宗教,耳边也时时会有晨钟暮鼓在鸣响”。
       从金山寺下来,我想起作家余秋雨写《寺庙》的一段感想,道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再见了金 山 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