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我的老家流传着一首童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看大戏;请闺女,叫女婿,外甥女子也要去......”这首童谣一直陪伴我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刻印在我记忆深处的依然是快乐和幸福。是啊!曾几何时,在我们老家那一带的村子里,带给乡亲们最大的快乐莫过于“露天电影院、乡村大戏台和路边说书场”了。然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孩提时代和小伙伴儿一起在露天大戏台看大戏的快乐时光。家乡的露天大戏台,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总是让我魂牵梦绕,思念深深,幸福悠悠。


     在我童年的时候,国家还不富裕,经济落后,农村文化生活极度匮乏。那时,如果能看上一台大戏、一场露天电影就是最大的享受了,而看大戏更能近距离感受戏曲的新奇和魅力。在贫穷落后的农村里,唱大戏是村上大典,和过新年一样受到高度重视。我还依稀地记得,在我们村子里,每年都会请远近闻名的戏班子来唱几台大戏。演出前,村里会组织一些壮劳力,在小学的操场上或在村外一处空闲的地方搭建一个大戏台,连续唱上一个星期左右。


        这不,唱戏那几日,村里就像过年一样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各家各户都用不同的方式,通知亲朋好友前来观看,邻村得到消息后也会相互转告,大家不顾路途遥远,全家出动赶来观看。本村的社员们,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农活提前回家,抓紧做饭。一吃过饭,就拿着板凳床、提上椅子、扛上长板凳,一家人兴致勃勃直奔村西头的大戏台。此时,台下的观众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一项消息灵通的小贩们也纷纷来到村里,在露天大戏台两侧摆起了小摊儿。有卖各种各样零食的,有卖各种汽水、冰棍的;有卖各式各样玩具的;还有卖大人小孩衣服的......有些商贩嘴里还不停地吆喝着:麦冰棍啦,麦冰糖葫芦啦!又甜又酸的冰糖葫芦,吆喝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一直到演出开始,那些商贩们才停止吆喝声,一边看戏,一边卖东西。


1582873134116116.jpg

      我们村里早些年就成立了一个戏班子,我父亲和两个姐姐都是戏班子里的台柱子。每年冬天,是一年中最闲暇的季节。每每这时,村里总会请戏班子为乡亲们演戏。开戏前,锣鼓家伙要先打上二十分钟的“打闹台”。“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一浪响过一浪,三通敲过,等到热闹的锣鼓点骤然一停,那便是大戏要开演了。于是,大家瞬间静下来了,大幕拉开,演出开始。台上,演员们演得投入;台下,观众们看的痴迷。在我记忆里,我村戏班子里演出的《三世仇》、《铡美案》、《卷席筒》、《王老虎抢亲》等都是人们爱看的剧目。特别是戏班子里演出的河南坠子《三世仇》,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记忆犹新。


       随着故事情节的慢慢展开,戏剧里反面人物......王家庄地主、治保主任活剥皮,有“著名演员”任庆国扮演;王老五媳妇有郭永娟扮演;王老五的女儿有我大姐扮演。他们三人演得形象逼真,活龙活现,不时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特别是当演到活剥皮,为了抢占贫农王老五一块土地,施用种种手段残害王老五一家的悲惨场景时,台下的观众情绪一下子就激动了,大家齐声高喊:“打倒活剥皮!为王老五报仇!”当苦命的王老五被诬陷入狱,惨遭杀害,王的儿媳被逼卖掉女儿,上吊身亡的场景出现后,台下更是一片哭泣声,观众深深地被故事情节打动了......大家不仅观看了一台精彩的大戏,还从大戏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虽然那时我年龄尚小,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刻下的却是正义与善良,留存在我记忆深处的依然是对党的无比热爱,对万恶旧社会,地主老财的无比仇恨。


      为了调节观众们的口味,村里还聘请了远近闻名的定县、子位公社、西丁村剧团来我村里演戏。西丁村娃娃调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剧种,因“娃娃”为其主要曲牌腔调而得名。后来,西丁村在娃娃调的基础上又唱起了老调。他们演出的老调《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更是深受大家的喜爱。丁村老调剧团在村里连续演了三天,场场爆满。

    

       我母亲是个戏迷,不论路途多远,都是逢戏必看。当然我也受到家庭的感染,从小就喜欢看戏、唱戏,也是一个“小戏迷”。所以,我们都喜爱那个充满了尘世味道的喧嚣场所,小小年纪的我常常随着母亲去看大戏。记得有一次,母亲听说20里开外的邢邑村要唱《卷席筒》这出戏,非常兴奋。这天天不亮她就起床烙了几张山又面饼,作为午餐。然后把睡梦中的我叫醒,母子俩手牵着手,步行来到了邢邑村观看了这出大戏。回来的路上,我和母亲还边走边评说着戏里的事儿,争论着哪个演员表演的好,哪个演员表演的不到位。从此,每每看一场好戏,心情就格外的愉悦,生活就感到别样的幸福。什么疲劳、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日子虽苦,却快乐着。生活很难,却幸福着。

       

     微信图片_20200228145535.jpg过年唱大戏,是我们村里的习俗,代表着村民们的生活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这不!大年初一一大早,我村村西那个露天大戏台的开年大戏就热热闹闹的开场了。你看!乡亲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儿,穿着新衣服,来到村外的露天大戏台。台上,演员们穿上各种古装,画好各种脸谱,名家名角唱的酣畅淋漓,台下观众听得有滋有味,一阵高过一阵的喝彩声和掌声带出了人们过新年的喜悦氛围。随着剧情的高潮迭起,剧中各种人物陆续登场,宛转悠扬的唱腔,精彩刺激打斗场面,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让观众们看得十分投入,更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新春气象。这样的大戏一直唱到正月初五。这期间,我们村的戏园子里每天都是人的海洋,戏的世界,热闹非凡。过年时,唱戏、看戏是农村里很重要的一项娱乐活动,年年如此,从未间断。乡亲们看上一场大戏,听上一段不同韵味的家乡戏曲,品一品传统新年的那份独特味道,真的是好幸福好幸福。


       在露天大戏台看戏,不仅给乡亲们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更给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提供了接触的机会。由于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青年男女接触的机会很少。于是,每每在露天大戏台看戏就成了青年男女交往的最好时机。这不,当村里要唱大戏了,大喇叭就成了传播信息的最好工具。乡亲们听到广播后,就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做好看戏的准备。那些年轻的小伙子们就像过年一样,穿上最时髦的衣服,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早早来到大戏台寻找“目标”。那些年轻的大姑娘们更是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脸上擦上各种胭脂,嘴上涂上口红,高高兴兴的来到大戏台,寻找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


       1582872750312_副本.jpg当大戏演出开始后,那些少男少女们心思根本就没有放在戏台上,而是千方百计的寻找目标。而我和小伙伴儿们,因年龄太小,还不知道什么叫爱情,来到大戏台只是出于好玩。戏台上唱着戏,我和小伙伴儿们就在台下拥挤的人群中跑来跑去,玩起了捉迷藏游戏,我们的举动常常令那些大人们非常讨厌和无奈。记得我们村里小虎和夏红就是通过看大戏结为夫妻的。那是有一天上午,村里唱大戏,小虎穿上过年的新衣服,把头发梳得锃亮,早早就来到戏院子里,而夏红一吃过早饭就开始梳妆打扮,出发前还对着梳妆台左照照,右看看,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也许是缘分使然,当夏红来到戏园子后,有一痞子对夏红进行骚扰,这一幕被小虎发现了。于是他迅速冲上前去 制服了那个小痞子,感动得夏红一个劲儿地鞠躬感谢。后来他俩经过几次的了解和交流,终于结为伉俪。一时,他俩的爱情成了街头巷尾的议论话题,更成了那个时代爱情的勇敢者。


       这就是我儿时记忆中的大戏台,更是我童年看大戏的真切感受。弹指一挥间五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回忆起曾经看过的那些大戏,让我的童年生活充实而快乐。戏曲中那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久久萦绕。正是戏曲中的正反面人物让我分清了真、善、美,学会了爱与恨,懂得了责任与担当,让我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


       时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腾飞,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大部分农村修建了娱乐场所,不少的村庄还成立了“农民歌舞团”,“大篷车演唱队”,“老年票友会”等,村里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此时此刻,那露天大戏台热热闹闹的场景又在我的眼前浮现,那“咚咚咚!锵锵锵!”的锣鼓声仿佛仍在我的耳畔回响,那是一段割不断的情,那更是一段忘不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