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史记》,记录了汉代以前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而石家庄籍人士首个入围者,是名将乐毅。

  乐毅的先祖乐羊就是魏国的名将,公元前408年,在征伐中山国的战役中立下了大功,魏王魏文侯论功行赏,封于灵寿,死后就葬在灵寿。这样,乐家世代就在灵寿扎了根。

  乐毅出生的时候,正是战国七国争雄的战乱年代。这一带,千乘之国中山国与周围的七雄魏、赵、燕,恩怨纠结,征伐不休。正是乱世出英雄,造就了乐家又一个名将。

  乐毅自幼好学,德才兼备,继承祖先的衣钵,精通兵法,又文采出众。当时灵寿已归入赵国版图,在赵国人的心目中,乐毅有很高的声望,举荐他为国效力去了。但是,没等他施展才干,就在公元前295年,赵国发生了“沙丘之乱”,显赫一时的赵武灵王被围困饿死在沙丘宫。严重内乱,乐毅失去了施展抱负的希望,先跑到了魏国。在魏国,听说燕昭王招贤纳士,以图强国,让乐毅看到了希望,心里很向往去燕国。机会终于来了,魏国派他作为使者出使燕国。果然,燕昭王礼贤下士,隆重地接待他。在短暂的交往中,深感燕昭王是一位既爱惜人才,又抱负远大的君主,便决定留在燕国。燕昭王求之不得,当即任命乐毅为亚卿。从此,乐毅有了施展文韬武略的舞台。

  当时,燕昭王正实行富国强兵的各种改革,乐毅鼎力相助。特别突出的功绩是,在为燕国复仇征伐齐国的战争中,他不仅为燕昭王筹划了进攻齐国的战略部署,而且亲自率兵出征,攻城略地,打得齐国几乎灭国。

  燕国在战国七雄中原本是实力较弱的国家。公元前314年,齐国乘燕国内乱,齐宣王派大将章匡带领大军进攻燕国,仅50天就攻下了燕国的国都。由于齐军过于残暴,燕国军民同心抗齐,齐国才不得不于公元前312年撤走军队。从此,燕齐两国结下了深仇大恨。

  燕昭王继位后,立志洗雪国耻。齐国在齐宣王时,国力强盛,但是齐湣王继位后,逐渐衰败。燕昭王认为举兵伐齐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便同乐毅商量。乐毅提出了战略方针:组织反齐联盟。他对燕昭王说:“齐国曾经称霸诸侯,现在虽然开始衰败,但地大人众,仍然有较为雄厚的实力,如果燕国单独进攻齐国,难以取胜。要想取胜,必须联络赵、楚、魏三国,组成联军。”燕昭王很赞成乐毅的战略主张,派乐毅出使赵国,派其他使者出使魏、韩两国,赵国又联合了秦国,利用各国和齐国的矛盾,终于结成了反齐联盟。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全国的兵力,秦国派大将斯离带兵与三晋之师会合,赵惠文王把相国印授于乐毅。这样,乐毅就统率燕、秦、赵、魏、韩五国之兵伐齐。齐国也征发全国之兵迎战。首战于济西,齐兵大败。接着在秦周(临淄雍门以西地方)又大败齐军。这时,乐毅遣还秦、韩两国的军队,派魏军去攻取宋国的故地,派赵军去攻占河间,自己则率燕军抓住战机,一鼓作气,攻入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直乐得燕昭王在王宫坐不住屁股,快马加鞭,跑到前线,火线劳军,慷慨大方,把乐毅攻占的齐国地盘昌(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南)封赠给乐毅,号为昌国君。

  乐毅不愧为英雄男儿,没有躺在昌国君的宝榻上乐逍遥,而是率领燕军以临淄为中心,兵分四路,攻占齐国全境。这时的燕军,在乐毅的节制下,士气正旺,势如破竹,半年时间,把齐国70余城收入囊中。可怜曾经威势赫赫的齐国,这时,只剩下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两城还飘着齐国的旗帜,其他地方都已“城头变幻大王旗”了,齐王只能缩进莒城,作拼死抵抗。

  这一下可忙坏了乐毅,占领区的“总督”可不是好当的,何况是人口众多、土地广大的占领区。不过,这也是乐毅施展治国才能的机会,让世人看到,他不止是一介武夫。他先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占领的70余城实行郡县制;又为齐桓公和管仲修建庙宇,进行祭祀;在齐国封了20多个拥有燕国封邑的封君,又把100多个燕国爵位赏赐给齐人,化解齐人的对立情绪。同时,继续围攻莒和即墨两城。

  英雄多无奈。乐毅可以挥师连克70余城,却无奈区区两城。这一攻就是三年,齐军顽强坚守,让燕军徒叹奈何。

  正应了那句老话:琢磨事的人,总要被琢磨人的人琢磨。这时,有人在燕昭王面前打乐毅的小报告,说得头头是道,听起来入情入理,刀刀见血,句句可以将乐毅置于死地。说乐毅智谋过人,率大军伐齐,呼吸之间连下70余城,现在只剩下两城,却久攻不下,并非没有能力,而是另有企图,想南面称王。不是还没有称王吗?现在齐人已服,乐毅之所以还没有马上称王,是因为他的妻子还在燕国的缘故。但齐国多美女,糟糠之妻,还值得留恋?希望大王三思,赶快采取措施吧。不知道燕昭王毕竟是明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还是权谋高人一筹,反正没有听信谗言鬼话,而是置酒大会,大张旗鼓驳斥谗言,当众杀掉了挑拨离间的人,还重赏乐毅的夫人和儿子,派遣国相去齐国,宣布圣旨,立乐毅为齐王。乐毅头没有变大,身子没有发飘,惶恐不受,而是郑重发誓,忠于燕国,报效燕昭王。史书上说,对乐毅这一举动,“由是齐人服其义,诸侯畏其信,莫敢复有谋者。”

  好人多磨难,英雄多挫折。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了,燕惠王继位。惠王继承了他老子的江山,却没有继承他老子的智慧。他在做太子时,就对乐毅存有疑心,面对齐将田单的离间计,他头脑发昏,撤换了乐毅,派了个草包骑劫为统帅,发令召回乐毅。乐毅是个聪明人,看燕惠王如此不信任自己,回到燕国,将有杀身之祸,惹不起,还躲不起?于是便哪里来,哪里去,撒丫子跑到了赵国。好端端的统帅被逼走了,跟随乐毅拼杀出来的燕军将士愤愤不平,军心日益涣散。齐将田单计谋多端,对付一个草包统帅,玩儿一样的,先用“诈降”计麻痹燕军,又用“火牛阵”突然袭击,燕军就啷当大败,草包统帅骑劫先做了刀下鬼。田单乘胜反击,陆续收复了丢掉的70余城。

  乐毅到了赵国以后,受到赵惠文王的热情款待,封乐毅于观津(在今武邑县东南),号望诸君。昏昏然的燕惠王,开始对乐毅逃往赵国,没有当成是什么大事,眼不见,心不烦,反正心头患除却了。当燕军大败以后,他才感到事态严重,心中又气又恨,唯独不骂自己糊涂混蛋,逼走了能臣良将,而是担心乐毅会帮助赵国攻打燕国。于是,燕惠王派使者前往赵国,给乐毅送去了一封书信,责备乐毅忘恩负义,“何以报先王”。乐毅读罢燕惠玉的书信,思绪万千,感慨非常。为了表明自己的胸怀,给燕惠王回了一封书信,这就是有名的《报燕惠王书》。在书信中,乐毅语意恳切真挚,感情优愤深沉,措词委婉含蓄,情真意切,声情并茂,扣人心弦,堪称先秦散文中的经典之作。糊涂国王,葬送了乐毅的千秋功业,却成就了一篇流传于世的经典文章。

  燕惠王接到乐毅的回信后,不知道他是真的被乐毅的真情打动,良心发现,还是看乐毅不会与他为敌,感到了安全,反正倒也开明了一些,封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以后乐毅也常到燕国去,往来于燕赵之间,燕赵两国都以乐毅为客卿。后来,乐毅死在赵国,安葬在邯郸城西。

  乐毅的品德和才能,为后人所尊重。汉初,刘邦经过赵地,还封乐毅的后代乐叔为华成君。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直到唐代,人们还把乐毅作为古代名将进行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