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啊!流年如梦,往事如烟。光阴荏苒中,那些曾经鲜活的,散发着旧日余温的点点滴滴、片片段段,在那渐行渐远的记忆里,都将慢慢褪色,慢慢淡忘。唯独我家门前那口老井-------“幸福井”,作为我们村历史的见证,将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里。多少年来,它始终坚守如一,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白天黑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守望着故乡的这方热土,服务着父老乡亲,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家乡人。它用无私和奉献彰显着它的坦荡和博大胸怀,那口老井所折射出的淳朴、善良,执着、坚韧、奉献精神将永远驻留在父老乡亲们的心中!

       记得在我老家大门口约五十米处,有一口老井,坐落在我家过道的东边。这口老井有四米来深,一米多宽,整个水井全部是用青砖砌成的。井台用四块整齐的条石镶嵌而成,井壁由青砖砌成圆形,四周长满了厚厚一层青苔,水离井台约四米。井口周围用青砖铺就,经常被撒出来的水冲洗得干干净净。这口老井的水质很好,很清冽,如同泉水,清凉甘甜。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趴在井口朝下看,白天能清晰地看到水面上的天空,还有井壁上一层层的绿苔。到了晚上,明亮的月光下,还能看到水面上皎洁的月亮,随着井水的浮动,时隐时现。此时的我们真想跳下去把月亮捞上来,看看月亮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也许是受我们几个小孩的影响,不甘寂寞的青蛙,也会出来凑凑热闹,呱呱呱地叫个不停。在那个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的年代,能听听青蛙的叫声却也感到是那样的悦耳动听。有时,我们几个淘气的孩子,还往水井里投几颗石子,看谁投的石子落水的声音大,听着那“咚咚咚”的声音,心里好不快活?这时,如果看到远处有大人走过来,我们就会立即逃走,生怕被大人们揪住耳朵训斥一顿,更怕把我们的“恶习”告发到向学校。

       我家门前这口水井可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人们称它为“幸福井”!不是吗?乡亲们的食用水,院子里的菜园子,庄稼地里的农作物,家里养的鸡鸭、猪狗、牲畜都是靠这口老井伺候。尽管那个年代,劳动生产工具十分落后,地里的庄稼全靠这口老井灌溉!这口老井,还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每到夏天,井水就显得非常清凉。喝上一口清凉的井水,浑身透凉,非常惬意。而到了冬天,经常看到井口上面热气腾腾,有如缕缕炊烟,喝上一口,不凉不热,非常舒心。起初,乡亲们在井台上支起了一个三角形木头辘轳架子,用比大拇指还粗的井绳缠绕在辘轳上,井绳上拴着一个很大的柳罐。若是柳罐灌满了水,有百斤重,小孩或上了年纪的家庭妇女根本就摇不上来,给人们吃水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于是,乡亲们就让辘轳“下岗”了。从此,人们便用井绳拴上水桶打水了。这样,无论是大人小孩都能从井里打水了。后来每到夏收大忙季节,天气炎热,乡亲们从地里干活回来,累得满头大汗,这时,从水井里打上一桶清凉的水,“咕嘟咕嘟”,一气喝干,顿时浑身舒坦了许多,那才叫真解渴呢!由于当时人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冰箱,冰柜。但聪慧的社员们自有“冰镇”的绝招儿。你看!邻居们把刚买来的西瓜,放在挎蓝里,用绳子吊在井底,在水井里泡上一天一夜。然后吊上来,打开西瓜,吃起来清凉爽口,脆甜脆甜的,激得牙还很疼很疼呢?特别是立秋前后,天气闷热,每当中午,邻居家的大娘,大婶们端着一大盆衣服,来到老井旁,边洗衣服,边讲东家长西家短,有时还边搓衣服,便哼上几段家乡小调,不时引起一阵哈哈大笑,所有的疲劳就在笑声中消失殆尽。

       立秋过后,树上的知了一直叫个不停,仿佛在提醒人们,天气凉了,赶紧拆洗被褥,准备过冬的衣物了。于是,那口老井可就忙乎开了。你看!那些婶子大娘们,大姑娘小媳妇们,便开始拆洗被褥和过冬的棉衣了。每天一吃过早饭,她们端着大盆,背上挎蓝,成群结伙儿地来到老井旁,先把该要拆洗的衣物放在井台上,用剪刀拆下缝线,再把衣物按到洗衣盆里用井水泡上。因那时家家户户都不富裕,没有肥皂,更没有洗衣粉。大家就想方设法,就地取材,用草木灰淋下的灰水或猪胰子除去脏东西,效果一点不比今天的肥皂、洗衣粉逊色。你听!那“噗嗤噗嗤噗嗤”的洗衣声,那妇女们时高时低的说笑声,还有那天空中飞来的几只小鸟叽叽喳喳喳的叫声,好似一支交响曲,在老井的上空久久回响。穷苦的日子里,开心着她们的开心,快乐着她们的快乐!

      冬天来了,雪花飘舞,天寒地冻。而我家门前那口老井却一直冒着热气。但是由于井下和井上面的温度反差太大,因此井口和井帮都会结冰,如果不能及时将冰刨掉,就会越积越厚,井口只剩下一条缝儿,连水桶也放不下去了。每当出现这种情况,心地善良的母亲总会烧半锅开水,然后灌上两暖壶开水把井口上结得冰融化,人们就又可以从井里打水了。这时,从井里刚打出的水不凉不热,温度适宜。家家户户开始用井温水洗脸、然后洗菜、洗衣服。尽管冬天很冷,但井水是温乎的,就像居家过日子,生活虽苦,但苦中有甜。

       从老井里打水,最腻歪的事当属捞水桶了。打水时把水桶掉进井里是常有的事,有时一天掉进水井的水桶就有五六个。每每这时,我都会找来一条缲子,在下边绑上四个铁钩子,很快就将沉入井底的水桶捞了上来。记得有一天上午,邻居家的刘大妈担着扁担到井里打水,一不小心,两只水桶都掉进了井底,急得大妈不知如何是好。眼看着就要到做晌午饭的时间了,没有水咋做饭呢?正好我放学路过,我迅速跑到家里,拿来带铁钩子的缲子,不一会儿就把两只水桶捞上来了,感动得刘大妈一个劲地夸我是个好孩子。听了刘大妈的夸奖,我的心里甜丝丝的。

      几年过后,乡亲们说,井水水位下降了,水里有泥味了。这时,就要开始淘井(淘井-----洗井)清淤挖泥了,不然的话,水质就会越来越差,泥味越来越浓。于是,乡亲们有粮食的碰粮食,没粮食的出人力。淘井是个力气活儿,一般都要挑选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轮流下井。下井前,他们都要喝上一碗家乡酿制的高粱酒,暖暖身子,井水很凉,人站在水中久了双腿就会抽筋儿。在井下工作半个小时必须把人拉上来,再换人下去淘井。井下的小伙子,将一桶桶挖出的淤泥、砖头,用绳子吊出来。等把井淘干净了,邻居们都会凑份子,炒盘花生豆,煎几个鸡蛋、喝瓶小烧,抻一大锅面带子,好好犒劳犒劳这些淘井的年轻人。

       常听村里的老人们讲:每年的腊八节那天,凌晨两三点钟,乡亲们就挑着水桶到老井旁排队打水去了。据说谁家用第一个打出来的井水熬的粥比较稠。所以腊八节那天,早早就听到人们在水井旁说话的声音。我还清楚地记得,每年的腊八节,我总是冒着严寒,挑起扁担,第一个起床到井里打水的人。那时候因家里贫穷,没米下锅,即便你用第一个用井水里打出来的水熬粥,也不会变稠。因为,“巧媳难做无米之炊”?这也许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吧!

       岁月荏苒,时光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家门前那口老井早已被淹没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井台上那妇女们的搓衣板声,大姑娘、小媳妇的欢乐笑声,还有那悠悠的辘轳声早已被岁月的微风吹散。如今村里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老井的位置,也无法想象当年乡亲们生活的艰辛,更没有水井的概念了。但是,那口老井始终留在了我的记忆里,留在了我的梦里…………再见!老井!再见!那口不曾忘却的“幸福井”!!!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