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252161140089.jpg少壮常怀济民志 垂暮犹存报国心

2019年5月8日,103岁的中顾委委员袁宝华老前辈去世了,惊悉噩耗,我深感震惊,一种缅怀与伤感之情也涌上心头。回顾邂逅老前辈的点点滴滴,音容笑貌宛在,和蔼可亲,谆谆教诲恍如昨天。

袁老生于1916年1月,河南南召人。1934年入北京大学,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到家乡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历任中共南阳地委委员等职,后奉调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并留在中央组织部工作。

1945年赴东北,先后担任中共县委书记和省青委书记等职务。自1949年起转入经济战线工作,历任东北工业部秘书长兼计划处处长,重工业部副局长、局长,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物资管理总局局长,物资管理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兼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1985年5月至1991年12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袁老系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在中共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袁老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为党和人民做了大量工作,是周总理、李先念、李富春、陈云等新中国各个时期领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助手。

袁宝华是人们十分尊敬的长者。那些曾经在他领导下工作过的经济战线的干部群众,都交口称赞他,说他是我国经济工作的杰出领导者,为我国1582251851984567.jpg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那些与他交往过的我国各个行业的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家,都十分钦佩他,说他是我国企业改革的积极组织者和领导人,是我国企业管理的开创者和企业家的知心朋友;那些和他一起探索我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政工干部,都十分尊敬他,说他是我国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拓者,为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了一支队伍并创造了丰富经验。

那些深受他鼓舞和激励的中国人民大学的广大师生,都经常直接或间接问候他,说他为人民大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是心中始终装着广大师生的可亲可敬的老校长;那些与他一起工作过或有着较多交往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高度评价他,说他是满腔热情、为人忠厚的长者和同事;那些与他有过交往的台港澳和外国朋友,都敬重他的人品和眼界,说他是充满热情的革命者和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宣传者。

凡是与他一起工作过的战友和同事,不论地位高低,年龄大小,职业如何,一提起袁宝华都会情不自禁地表达出发自内心的敬意和钦佩,与袁宝华交往都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曾写诗道:“满城争说袁公好。岂止清操贻子孙。”

袁宝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长期工作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卓越领导人,是杰出的经济学家、宏观经济管理专家和教育家。虽然他已经离开领导岗位多年了,但是他始终关心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经常约请有关部门的领导共同商议我国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对于广大的企业家朋友,更是热情鼓励、从严要求。由于他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新中国建设的“高级工程师”。

月是故乡明,桑梓最牵情。“故乡河山足风流,五十年来几梦游。而今后生多俊秀,不须杯酒释杞愁。”这是袁宝华在1991年回家乡南阳时,深情写下的诗篇。后有友人以此诗做书法赠与袁宝华,这幅作品便占据了客厅中最重要的位置。


难忘袁老为我们《企业家报》撑腰站台

袁老这么大领导1985年起屈尊我们河北《企业家报》的首席顾问,到1998年停刊,13年间给我们很多指导。在那个年代,适逢中国社会主义企业家阶层崛起,我们抓住机遇办起这张以全国企业家为读者对象的唯一报纸——《企业家报》。报纸在全国一炮走红,一纸风行,得到全国企业家的大力支持,很快发展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对开大报,被企业家誉为“咱企业家自己的报纸”。这其中有袁老的题词、讲话、每次大型研讨会议的站台鼓励,其作用不可低估。

我本人是一个线条比较简单的媒体人,我参过军,毕业于军校,改革开放初期,我在一张地方科技报基础上,改版成经济大报。说到媒体,会想到什么是它的灵魂,《企业家报》是八十年代的一个新媒体,但是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依然是非常有新力量的媒体。袁老曾跟我说,你们办企业家报我支持,未来中国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依赖中国企业家的崛起!这真是醍醐灌顶的高论。怎么办好报纸?袁老只说把握两点,办企业家所盼,代企业家所言。言简意赅,一直成为我们办报的宗旨和方向

《企业家报》,那时是中国报史最年轻的新锐财经报纸,立足河北面向全国,要知道1984年刚刚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那时还没有企业家,当时标准的称谓是厂长经理。我们办报12年,这12年正是中国企业家出现和壮大的12年,在国内的确没有比我们历史更长的企业家报纸了,我们在媒体市场上,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是按照市场化的趋向,像企业家办企业那样办报纸,摈弃党报模式,远离“官办官养”,一开始就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当年实现经费自理并有盈余。我们离开了原来的主办单位,直接挂靠在河北省企业管理协会和企业家协会,并作为我们的主办单位。通过这两个协会我们顺理成章地找到中企协,从此得到袁老的大力支持并出任首席顾问。

从此我们的报纸走上快车道,我们始终对企业家阶层保持着非常敏锐的判断和支持,我们的报纸在当时无疑是领先于其他报刊的。

在袁老看来,一张报纸,牵涉到我们国家对企业、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对企业家整体的关注。很需要一张自己的报纸,袁老语重心长要求我们企业家报的报道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不可一日一时偏离大方向,报道一定要有为企业家服务意识,一定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这12年走过来,的确有很多的成功和感悟,我们惊喜地发现,12年来凡知名成功的企业家都上过我们的报纸,比如鲁冠球,马胜利,张兴让。一张报纸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段历史,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命脉,反映了企业家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1582251909582435.jpg首次去袁老家中拜访,老前辈耳提面命

1991年的金秋,国庆节前。秋日的夕阳给北京这个古老的院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花环。几经寻觅和周折,我们终于找到了这所位于北京复兴门外的旧式院落。它身居在一条不算太长的叫东嘉祥里的胡同里,出门不远就是西长安街,走过大街对面就是金碧辉煌的中国工艺美术馆。大街上,鲜花和彩旗迎风招展,胡同里却是幽静的居民平房,在这里有一处闹中取静的院子。我轻轻揿动了深红色大门上方电铃的按钮,一会儿工夫,大门打开了,一个衣着朴素的老太太站在我的面前。我和湖南来的小王迅速的递上了自己的名片,并简短的道出了我们希望能见到袁老的愿望。迎面的老人抱歉地说真不巧,他正在休息。我们深深地为这个时候钱来造访感到不安,老太太说:“不过他也该起床了,请你们在会客室里稍候。

我们随着老人步入了袁老的家宅,这是一所坐西朝东的北京院落。南北两厢房,分别是卧室,书房和会客室。厢房外面是镶着的玻璃窗廊沿,院内种满了红花绿草,大丽花,秋菊,串儿红,紫罗兰正开着火爆。红的,粉的,金黄的,紫的各色花朵争奇斗艳,院子里还种着几棵果树,整个院落幽静安谧,空气中弥漫着花草淡淡的清香。我们随着老人来到了南厢房,这是一间20多平米的客厅兼书房,书房的南墙和西墙是两排高高的书架上面整齐地摆满了精装的各种书籍。墙上挂着尹瘦石画的马,蒋兆和画的毛主席肖像等名人字画。沙发旁边的茶几上和地面上摆满了唐三彩的马和樟木雕刻成的犀牛等工艺品。

我们落座以后,一位面容姣好的少妇走过来跟我们寒暄,一问才知道,那老夫人就是袁宝华的夫人,这个年轻女的是袁老的儿媳妇,在国家医药局工作。她递上两杯清茶,我们边品边聊,刚进门的那种紧张和局促不安的心情,顿时平静了许多。只有一刻钟,袁老就精神矍铄地来到我们面前,他身穿一件灰色的夹克衫,脚蹬一双布鞋,一双宽厚的大手紧紧地握住了我的双手,并连声用浓重的河南口音说“你好,你好!”我顿时觉得面前的老人是那样的和蔼和慈祥。就在我们登门拜访的前两天,袁宝华和国家经委主任吕东、国务院发言人袁木、北京市长焦若愚等领导莅临了我们报社创刊六周年在台湾饭店举行的工作汇报会。

袁老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谆谆教诲我们要努力办好报纸,为正在崛起的一代社会主义企业家鸣锣开道。

他深刻地指出企业家报既要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又是一张经济类的报纸,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要认真回答千千万万忧国忧民之士有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社会主义前途的重大问题。他的讲话振聋发聩,犹在耳畔。我久久地凝视着眼前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这位老资格的中国企业界的领导人,激动的心情让我难以平静。

我向他表示,您受聘担任我报首席顾问是我们报社的荣耀。值此国庆佳节来临之际,我报社全体人员委托我来家中看望,祝您老人家福体安康,阖家欢乐。袁老高兴的说谢谢,谢谢,不过我这个首席顾问,充其量也是个挂名顾问,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你们报社在河北,应当主要依靠当地的党委,多向省委和市委请示汇报,一张报纸办好办不好,除了上级领导的支持,最主要的要听取读者的意见,多听听厂长经理的建议。

袁老的一席话说得真挚朴实,句句在理。在场的小王盛情邀请袁老明年秋天到湘西开会,并顺便游览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袁老风趣的说我还没有到过湘西,不过在张家界开会,有游山玩水之嫌啊。小王马上说。我们不住宾馆,我们住在企业的招待所。袁老问哪个企业?小王说白云电冰箱厂,袁老又详细询问了白云厂军转民的生产情况,小王都一一作了回答。

时间在悄悄的流失,谈话在慢慢的进行。我们又询问了袁老的家庭情况,当袁元老知道小王是湖南人时,老人家又问起了他的同学,湖南大学的党委书记的有关情况。恰巧小王和这位书记的儿子是莫逆之交,谈起这些情况,自然是了如指掌,袁老边听边点头,流露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亲朋故旧的怀念。

袁宝华,这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虽然已经七十有六。但他挺直的腰板,灵敏的反应和明晰精确的语言表达,绝看不出有半点垂垂老矣的样子。

60多年前,他还是一个16岁的风华少年,在北京大学就投身于“1.29”学生运动,建国以后30多岁就当上了物资部长,后来职务不断升迁,先后出任过国家经委,国家计委的副主任,如今是中顾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

(朱镕基看望他的老领导袁宝华)         

退下来这几年,他倾尽自己的心血,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每年数次到外地调查研究,考察企业,总结经验,写成材料,供中央和国务院制定政策参考。他在企业界有着崇高的威望和很大的号召力,他身上焕发着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风采,激荡着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永不遏制的革命热情。

告别的时候到了,他的夫人,还有在化工部工作的儿子袁普、儿媳一起送出门来,我们向袁老握手告别,在院落里,那绿树,那繁花,把谆谆的教诲托起向明丽的蓝天,延伸到广阔的空间。

我们行走在西长安街上,像是被点燃了似的,胸中沸腾的希望在激荡,在燃烧,使我们禁不住加快了脚步,脑海中时时浮现着袁老的音容笑貌,是那样的亲切而难忘。袁宝华为报纸题词

二进东嘉祥里,再访袁老

企业家报的首席顾问袁宝华住在北京西城区的东嘉祥里,也就是西长安街南侧一条幽静的小胡同里。首次拜访三个月以后,也就是1992年11582251972124258.jpg月8日。为我们报要在这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的吉林厅举办的名叫《质量,品种,效益年理论征文颁奖会》,这一天上午我们又一次叩响了袁老那红漆大门上的电铃,目的非常明确,请袁老人再次光临我们的会议。同去的还有安阳市               (袁宝华为报纸题词)             的一位副市长,安阳第一橡胶厂的厂长和本报驻京记者。

两天前的一场瑞雪。使北京城处处银装素裹。步入袁宅,但见满院的花木盆景已成玉树琼花。丛丛簇簇的草皮地已成为一片片的墨绿,五针松,玉兰,大丽菊虬枝叠翠,枝杈上夹着点点残雪,花木丛中的砖石小道,曲径通幽,整个院落一如往昔,淡雅而静谧,犹如主人清廉淡泊的心境和辛勤议政的追求,可以想象主人在清风丽日,朝霞暮霭之时,徜徉期间,思索国事,乐此不疲的情景。

袁老这几日偶感风寒,在家中杜门谢客,也婉拒任何外界的邀请,静心休憩。我们正在为此时打搅他而惴惴不安的时候,他已经来到了我们面前,依然是那副亲切和蔼的面容,依然是那口“你好,你好”的河南口音,他拉着我们的手,一一让坐。不久,袁老的老伴儿就端过来四杯热气腾腾的清茶。我顺手呈上一帧国画卷轴,由河北省著名画家全祝明先生创作的《山坡放题图》,那画面构图清新而淡雅,青青的草地上有六条毛驴在嬉戏吃草,画工细腻,画法采用淡墨渲染,袁老看后连连称好。安阳市这位副市长也呈献了他带来的礼品,《殷墟》甲骨文拓片及介绍安阳古都的一套丛书。我向袁老说明下午要在人民大会堂开会,举行质量,品种,效益年理论征文颁奖会,请老领导参加,袁老忙说我一定要到会。

(袁宝华校长在中国人民大学)

接着我们三个人就改革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请教了我国这位高层次的企业管理者。在谈到企业集团问题时袁老说企业集团的优势在于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生产组织,但我国财政长期分灶吃饭问题一直解决得不好,现在实行分税制,不能再搞分灶制。

财政包干的结果是把大市场给分散了,社会主义的大生产把市场要集中起来。搞分税制又把市场分割了,地方要破除既得利益,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使国民经济走上稳定,协调发展的道路。上一个项目或者一个新产品,各地都上,一下子都上来了,然后又互相竞争,互相残杀,结果是全垮了下来,谁也成不了赢家。

财政包干是不服从统一调控的,必须从体制上进行改革,深化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分灶吃饭,对不吃中央大锅饭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如果不深化改革,副作用也是很大的,前些时候产品竞争达到白热化,仅以彩色胶卷大战为例,汕头上,厦门也上,但都背了借贷包袱。唯有保定第一胶片厂好一些,我们提倡友好的联合的产品竞争。

在谈到如何搞好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时,袁老指出越是改革开放。越是会限制我们民族工业的发展,要使改革踏上新的台阶,过去我们在大一统的体制下,过惯了太平日子,现在就不能过太平日子了,改革就要转换运行机制,人事,工资,劳动用工制度都要转换,一旦我们把大中型企业搞活了,外资企业就感到难了,有压力了。

政府的职能要进一步转换,要彻底改革企业是政府附属物的问题,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国务院认为国家政府机关也要实行公务员制度,现在条件已经日趋成熟,在国家机关将进一步推行这项改革,改革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向传统的势力挑战。原来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人们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邓小平讲转变观念是一场革命,这应当是一场方兴未艾的革命。

关于企业内部分配上,这些年过多的向职工个人消费倾斜,后果是很严重的,并且消费分配只能高不能低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要转变为尽可能的向企业技术进步倾斜,使企业有发展的后劲。1582167293563630.jpg                                    (晚年的袁宝华

在职工中要提倡艰苦奋斗,提倡勤俭办企业,富日子当成穷日子过的精神,要多积累,求后劲,求速度。要大造舆论,克服攀比心理。应当看到在我国工资收入较高的三资企业毕竟是少数,社会上发横财的也是少数,多数人要在思想上认识到高消费的副作用是很大的。

去年煤炭,石油等能源工业和原材料行业出现了全行业性的亏损,而加工工业却盈利很多,这是一种反常现象,关键是现行价格不合理。价格改革是敏感问题,要慎重。去年的粮价改革是成功之举,价格改革要小步走,有些价格可以放开一些,比如水泥。供过于求,价格放开,他们有危险,而木材的价格一放开,有些人就高价去林区套购,造成木材市场的价格失控。

国家如何调控是个大问题。国家要调控市场,市场要引导企业,企业再进入市场,这是一个大三角的关系,企业要学会围着市场转。企业困难时就欢迎国家调控,要求国家按计划收购,这是旧观念的沉渣泛起,我们不能再走回头路。

在谈到转换政府职能时,袁老认为海南建省时提出小政府,大社会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广东省清远市政府取消了工业局。只有经委抓企业一直坚持了下来,要呼吁政府机构的改革,不要过于迷信政府行政机关的作用,要学会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刘少奇同志早在1964年就提出了要求,各级干部要下去搞调查研究,学会管理经济,这么多年过去了,但总不见效果,总是迷信用行政的手段管理经济,这是一种懒人哲学,我们不能再搞这一套了。

会见结束时,袁老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希望企业家报在宣传党的经济方针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上当好参谋,要把报纸办成全国企业厂长经理的工作报,真正为搞活大中型企业献出自己的力量。

今天我回味起袁老当年的叮咛,心中依然温暖而凝重,那些年我们把一张报纸办的风风火火,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报社在全省新闻界人均效益是最好的,工资福利是最高的,我们有计划为员工分批购买商品房,可以说我们当年办好了报纸,以成绩回报了革命老前辈的关怀和厚爱。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我想对于袁老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他的家国情怀与革命精神,传承好他的经济理论与管理思想,不断地把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以此告慰英灵,勉励后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