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1afc1f090657c4f23.webp.jpg                                          

      “横律纵经织帛同,夜深轧轧那停工;一般机杼无花样,大辂推轮自古风。”读着乾隆皇帝七言绝句《织布图》,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我家那台祖传下来的老式织布机。

       此时此刻,我仿佛又一次听到了那台老式织布机,在堂屋里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这声音是那样的熟悉和动听;我仿佛看到了,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坐在织布机上,踏板起落飞舞,穿梭织布的情景,动作是那样的娴熟和利落。是啊!我的童年就是伴随着母亲“咔嗒咔嗒”的织布声度过的。想起这台织布机,就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母亲用她那稚嫩的臂膀和那台老式的织布机扛起生活重压的艰难岁月……

       我家这部织布机是祖传下来的。多少年来,它见证了我家的贫穷与富裕,记录着几辈人的辛酸与劳苦。这台承载着太多记忆的织布机,满载着母亲的善良与勤劳、母亲的憧憬和幸福;浓缩着母亲的满满的爱和万千冲温暖;诠释了母亲大半辈子的辛劳与奉献。对于在贫穷日子里慢慢长大的我,是伴随着母亲“嗡嗡嗡”的纺线声,和“咔嗒咔嗒”的织布机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说起织布机,它起源于何时,又是谁发明的都无从考证。但据史料记载:织布机,又叫纺机、织机、棉纺机等。早期的织布机都是依靠人力带动的织布机。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许多新型的无梭织机陆续投入市场。无梭织机对改进织物和提高织机的效率取得了显著成效,被人们广泛采用,并加快了织造设备改造的进程。人们经过反复的实践,逐步革新成功了脚踏提综的斜织机。这种斜织机已经有了一个机架,经面和水平的机座成五六十度的倾角,且采用了脚踏提综的开口装置。织布的人可以坐着操作,手脚一起并用,生产率比原始织布机提高了十多倍,是当时最先进的织布机。

       母亲曾告诉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个普遍缺衣少食的年月里,一台家用木式织布机和一架纺线车,是一个家庭维持生计的重要工具,更是一个家庭贫富的显著标志。因此,每家每户都置办一到两辆纺线车。但织布机就不同了,只有家庭条件稍好的农户才拥有一架织布机。

       在我的记忆里,全家七口人吃的、穿的、盖的全靠母亲一人操劳。为了一家人的吃穿,母亲经常是在织布机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时白天下地干活儿,晚上点着油灯织布到深夜。

       夏天,天气炎热,屋里没有电风扇,经常是满头大汗,衣服湿透。冬天,天气寒冷,没有煤火,冻得手脚疼痛,母亲全然不顾,从不停歇。

       母亲曾告诉我:织布的程序十分复杂,它需要十几道甚至几十道工序。首先要到棉花地里采摘棉花,其次是轧棉花、弹棉花、纺成线、经线、拐线、刷线、染线、浆线、倒线、拉线等等,然后才能上机织布。

       围绕着织布机还有一整套工具:纺车、车弦、锭子、线轴子、拐子、窝子、圣子、铁钎子、菱角、梭子、纱轴、蓖子、踏板、卷布轴等等。它们的用途各有不同,等这些程序全部就绪后,母亲就开始织布了。

       母亲踏动脚下的织布机踏板,右手高高抬起,拉动牵绳,左手把握蓖子,只见那个闪光发亮枣红色的木梭犹如一条游鱼似的,在母亲左右手的掌控中来回游动,把纬线扎进经线中。就这样,日复一日,织布机下的布卷就越来越厚。当布匹卷到一定的厚度时,母亲便将它换下,再重新开始下一卷的纺织。织完一匹大概要三、四周的时间。母亲就是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日夜操劳,无怨无悔。是啊!母亲把纱线一一织进白白的布匹里,织进她的幸福憧憬里。同时,也把岁月的痕迹织进了她的额头上,织进了她鬓角的白发里。

       母亲告诉我: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也就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粮食大幅度减产,有的村里庄稼颗粒无收,造成了粮荒。我们那一带的村子里,经常有饿死人的。我家也不例外,生活极其困难,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母亲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织布上。白天织,晚上织,天天不停地织布。母亲的布匹就这样一丝一丝地织着,一一尺一尺、一丈一丈地织着,直到织成布匹。每当一匹布完成后,母亲便把织好的棉布拿到十五公里以外的定县集市上去卖,因为那里要比老家的价格贵五六毛钱。为了赚这五六毛钱,往往要耽误一天的时间。回来后,母亲顾不上背疼腿酸,又继续坐在织布机上开始织布,因为一家人的吃喝全靠母亲织布换来的钱维持生计呢?那段时日,母亲几乎是一个月去外地卖一次布,尽管一块布只卖五块钱,但一家人还能勉强糊口。     

      人生犹如一本精制的相册,它记载着我梦一般的童年,也珍藏着我儿时的心酸和后来的幸福!我永远不会忘记,1978年3月,当我戴着大红花准备启程到部队的时候,母亲特意为我织布的故事。那年,我接到入伍通知书后,母亲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于是,她不动声色地利用晚上时间为我织了一匹带花条的粗布。然后,又为我做成床单和包袱。我知道后对找母亲说:您老人家就放心吧,我很快就是一名军人了,部队上衣食住行都安排好了,您织的花布在军营里是派不上用场的-----但无论我怎样劝说,母亲还是将这块花布偷偷放进了我的提袋里。在部队的几年里,虽然一次也没有使用母亲织的花粗布,但我会时不时地拿出来看看,因为看到这块花布就会想起我的母亲,想起她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织布的情景,就会给我增添无穷无尽的力量,时刻激励着我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岁月匆匆走过,往事也被无情的发酵成了回忆。转眼间,一晃我当兵就四年过去了。我也从一名新战士提升为军官!人们常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年,我也到了结婚的年龄。当我从部队回到家里准备结婚时,母亲又一次坐在织布机前开始织布。我知道后反复劝母亲说:现在咱家的条件好了,生活富裕了,商场里各种各样的布料应有尽有,您就不用费力织布了。母亲却深情地说:咱是庄稼人,无论你当了多大的官,你还是咱农家的子弟,你的根儿永远在家乡。母亲的一席话令我哑口无言,只好顺从了母亲。第二天,母亲就找来邻居家的大娘,婶子们来家里帮忙,很快就做了两床带红、绿、蓝色的新婚被子,还做了两床褥子。亲爱的母亲呀!你也是,我都成大人了,眼看就要结婚生子了,您咋还这样为我操心呢?此刻,唐朝诗人孟郊那首《游子吟》又在我的耳畔响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不正是母亲对孩儿的深深牵念和真诚的爱抚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强盛了,人民富裕了。农民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红红火火。如今的商场里摆满了各种五颜六色的布料供人们自由挑选,人们的审美观更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人们穿的、用的都是购买最流行、最时髦的衣服和被褥了。陪伴母亲大半辈子的那辆纺线车和那台织布机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被打进了“冷宫”。

       由于几十年的闲置,纺线车和织布机的机架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结满了蜘蛛网,蜘蛛网上尘土挂成了串。那台织布机上的许多部件丢了不少,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昔日我家唯一的赚钱工具,纺车和织布机竟遭到了如此的命运,它们似乎在向它的主人互诉着曾经的功绩和岁月的沧桑以及那悲惨的“下场”。此时此刻,我的心如同这辆纺车和这架织布机一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记住了母亲的功绩,记住了那段岁月给母亲带来的艰难和忧伤!更记住了母亲卖布赚来钱时的那张幸福的笑脸!

       亲爱的母亲,敬请放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咱家那辆纺车和织布机都会成为每个时代最好的佐证!我会一直把它珍藏起来,一直到永远永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