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1555214140137.jpg

右图为笔者1992年秋随石家庄新闻代表团在日本访问


武汉疫情牵动着世界,日本上下都在向中国疫区捐赠应急物资,不仅送来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物资,还有各种问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微言大义,不由中国人不感动。所谓患难见真情用在此刻很是恰当。

在微信照片上看到一个自发在街头发起募捐的日本小女孩说:“我们都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如果你没有衣服穿,就和我穿同一套衣服吧。希望大家能够互相扶持,共渡难关。”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友谊源远流长。两国恩怨,欲说还休。往远处说,徐福东渡,鉴真传佛。中国的汉字、唐诗、书法、宗教、中医中药等国粹无不见证着中日的文化渊源。

这次日本舞鹤市捐赠纸箱上印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出自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意思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就像两地的青山一样同沐风雨,共享明月,你我之间不分彼此。

日本富山县捐赠辽宁纸箱上印着: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同气连枝”出自“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在这里“同气连枝”用来比喻同胞兄弟姐妹!

还有的印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诗出自《诗经·》,表明大敌当前,两国要克服困难、团结互助。不得不说,和枯燥乏味的“加油”“挺住”等口号相比,这些韵味诗词,带着温情和真诚更能够打动人心。

2月10日,日本执政的自民党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向中国疫区捐赠志愿金,钱从所属诸位议员3月份的工资中扣除,每人5000日元。相当人民币300多元,共捐赠了18万人民币。也就是说,为支援中国抗灾,日本政府民间不仅都捐款捐物了,执政党自民党包括首相安倍的300多名头头脑脑,一个不拉,都捐了5000日元。这点钱对于大日本国抑或疫区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但这份情谊却比山高比海深。

我们面对小日本此时此刻的温馨善举,是否能改变固有看法?我相信,这些来自日本民间的爱心凝聚了日本友人的深情厚义,我们千万不要再说什么伤害的话了,更不能砸掉日本捐赠的东西。只需要武汉人等到疫情结束,春暖花开时见了穿着和服来赏武大樱花的红男绿女,不要再拒之在东湖之滨的珞珈山外。


1581555471197989.jpg


大疫当前,我想起1992年金秋那次石家庄新闻代表团去日本进行友好回访的那些美好记忆。在东京、大阪我们访问了《读卖新闻》《朝日新闻》,走过本州中部和京都,奈良、九州、四国,重点是和友好城市长野进行文化交流。在日本访问,每次递上名片,看到我的名字与其一个县名相同,总是掩抑不住的激动和热情。

我们首先来到长野信越放送局(SBC)。SBC于1951年建台,是日本历史较久的广播电视台。日本全国那时共有177家电视台,SBC可排为第8位。其主要播放范围为长野县,为125万县民服务。由于SBC信息准确,节目制作精美,无论是新闻还是其它节目都受到县民的欢迎。

全日本电视台,每年搞一次节目评比,SBC获当年优秀节目第2名。全局共有职员280人,每年广播电视收入90亿日元,在全国电视台中,居中等水平。

自1986年以来,中国河北省和云南省的电视同行曾多次来访,SBC也曾派员到中国该问。小林局长对以王团长(石家庄市委副书记)为首的石家庄新闻考察团的来访表示欢迎,并希望今后加强两市和两台的友好交流。王团长向小林赠送了随团我市书法家王克勤先生的“瓶花落叶香归字,院竹敲窗韵入琴”的唐诗书法条幅。

午后我们又去参观考察了长野朝日放送局(ABN),ABN总部设在东京,是二战后发展起来有40多年历史。五十年代时全盘西化,从设备、技术到管理全是学美国的;六十年代后,完全发展了日本的电子优势,形成以新闻为中心的独特的放送机构。它播放的新闻和体育节目在全国影响很大。

长野ABN是那年新建的放送机构。当年总收入36亿日元,不及SBC的一半。当时长野ABN完成了1998年冬奥会各项体育节目的新闻采访和现场直播工作,当年不仅为日本还要为全世界的体育爱好者服好务。

无论在SBC还是ABN,其设备和技术水平都是世界第一流的,我们在参观中央控制室时,看到数台电视监视器上同时显示出长野市街景市容。原来在市役所附近的高层建筑上设有空摄装置,在电视台的中控室里可以随意调换角度,将整个城市任何一个角落的实景清晰地显示在荧屏上。

技术部负责人让王团长手持操作柄体会一下。王团长手持操作柄,就将场面一下推到市郊层林尽染的山坡上;而后拉动操作柄,又将画面拉到一条街道上,再经微调,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街上一辆辆飞速行驶的汽车车牌。技术部的负责人告诉我们,在城市的任何地方发生车祸、火灾、集会、匪警等现象均可在中控室一目了然。一经发现突发事件,新闻记者会马上赶去进行现场采访,从而赢得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日本电视广播事业的发展,得益于电子工业的扩大和发展,电子工业为广播和电视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处理手段。电子计算机广泛用于广播电视的储存、传播和信息处理。九十年代彩色电视机的生产能力,已名列世界第一位。日本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生产技术,已和世界著名的美国IBM公司并驾齐驱,通过电子技术武装起来的长野广播电视事业已足可证明这一点。

晚餐是由长野市日中友协会长北村正市先生,在台湾料理的云林饭店举行的。老资格的长野市议员以及日中友协各部部长出席了欢迎宴会。席间双方频频举杯。边饮边歌,共祝日中友好世代相传,从而把我们一行到长野以来的喜庆气氛推到了高潮。

记得在晚宴上有两位年逾古稀的老妈妈显得特别活跃,他们都是推进日中友好的妇女代表。一位是77岁的大日方女部长,另一位是太田淳子女士。大日方女士告诉我,她丈夫已83岁了,曾到过中国30多次,她本人到中国去过17次,今后适当时候还将继续访问中国,为推进日中友好做出贡献。

太田淳子女士曾于1945年在中国青岛度过一段时间,她希望有机会能旧地重游。两位女士兴致极高,她们和我们共同引吭高歌中国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大海啊大海》。

分手的时候,我们代表团的几位同志决定弃车步行回宾馆,大日方和太田淳子执意相送。我们想到大日方和太田淳子女士与我们的母亲年龄相仿,实在不好意思,但拗不过她们。她们拉着我们的手,步履蹒跚地漫步在华灯高悬的街头。

长野的秋风吹来,已有几分寒意,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是热乎乎的。当走到一家茶馆时,两位女士一定要我们每人喝一杯正宗的中国乌龙茶再走。盛情难却,我们围坐在茶桌旁,凝视着两位女士饱经沧桑的面庞,心里默默地祝愿她们健康长寿,祝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实际上,在中日关系发展史上,从来就不乏有识之士,传说中的徐福带着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可追溯到秦朝,今天日本的奈良或者京都,有很多古典建筑,都是标准的唐式建筑,盛世唐朝中国更是日本仰慕朝拜的乐土,从唐之后,唐、宋、元、明、清,日本跟中国的交流一直非常密切。

清末孙中山等一批人在日本策动谋划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统治。新政权成立后,领导人依然以宽广的胸襟看待中日历史问题,1972年7月周恩来说:“现在离发动侵略的日本军国主义已经相当远了,我们应该向前看,不应该向后看。”

1581555892236976.jpg

右图为扬州的鉴真纪念堂


 1949年之后,日本曾频频向中国示好,更早于美国之前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89年中国再次陷入西方世界的全面制裁与孤立,日本又是第一个向中国伸出橄榄枝的经济发达国家,而且突破性地促成了日本天皇访问中国,这是日本天皇第一次踏足他曾下令侵占过的最大国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中日友好关系如火如荼,日本是工业大国中对中国援助最慷慨的国家,也是对中国输出技木最多的国家。日本的援助占到了中国接受总体外援的67.2%,主要用于中国环保、人才培养以及早期的铁路、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建设领域,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过去40年来,中日友好关系的大格局并没有完全发生改变,大凡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几乎都对日本抱有特别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并不像抗日神剧中所渲染的那么极端仇视日本,一度喧哗鼓噪并没有改变许多有识之士对日本友善的看法。

我们应该正视日本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日本和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一样,正在走向老龄化,但日本绝不是一个正在衰败没落的国家。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生前多次告诫国民,不把日本当一回事是“极其愚蠢的”。

专家分析,目前日本人均收入高于美国和英国;即便在经济衰退最严重的年份,失业率也从未高过5.5%,日本社会凝聚力依然强大,通过巨额海外投资,日本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面向全球,日本目前仍然以相当大的优势,保持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从平均水平来讲,日本国民的富裕程度是中国公民的8倍。

最近几年,中日两国最让人称道的地方,是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双方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都让对方感念在心。

当年汶川地震,日本救援队没能救活一个人,队员的情绪一度失控。他们围着一位遇难者遗体集体默哀,让人印象深刻!

日本311大地震,中国很快派出了专业救援队,无偿捐助了1万吨汽油与1万吨柴油和其他物资,这种雪中送炭,也让日本人动容感念!

华春莹还提到了这样四个细节:近日在日本的一些药妆店,可以看到“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标语。东京电视塔专门点亮了红色和蓝色,为中国武汉抗击疫情祈福加油。针对极端歧视性言论,日本官员公开表示,“坏的是病毒,而绝非是人”。日本学校给学生家长写信,教育孩子们不要带着恶意去谈论中国武汉。

显然日本也清楚,帮中国也是在帮自己,中国失守,日本也难幸免,但这毕竟是帮,而且是真帮,真是雪中送炭。

古人讲,锦上添花世间多,雪中送炭人间少。更别提还有落井下石的。中国人从来讲究恩怨分明。所以,消弭战争伤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今后国际关系的大课题。这次,我们确实要对日本大声说一句:谢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