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在村里小学上学。那时的村小学,规模小,只有3间土坯墙苇板顶的房子。学生人数少,是复式班,一三五年级一个教室,二四六年级一个教室,剩下一间房子是两个女知青老师的宿舍。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泥巴垒的。

  开学伊始,分好班,我们师生们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领书,也不是大扫除,而是修理课桌。经过一个长长的假期,漏雨的房子里面,泥课桌早已经破败不堪,惨不忍睹。你看:这张课桌掉了一个角,那张课桌的桌斗掉了,更有甚者,靠东北角的那张课桌,摇摇欲坠的桌斗里,有些绿茸茸的细草探头探脑的……

  我们的班主任是城里来的女知青小谭老师,别看她文静娇弱,对修理课桌还蛮在行的,她既身体力行,亲力亲为,又指挥若定,组织学生一起干活。修理课桌是有很多学问的,各项“工艺”都要有一定的水准,第一道工序和泥就不能有半点马虎。泥必须和成十分粘的那种,比熬成浆糊状的糯米还要粘上几分。只有这样,泥出的桌子才结实。小谭老师身先士卒,挽起袖子,带领我们班一三五年级的几个男生抄起和泥的家什,来到院子里。村里给准备好了和泥的土及粘草,我们就把土堆用铁锹扒拉成水槽栏子,抱几抱粘草撒开,往土栏子里倒上水,先洇一会儿。然后大家一起用铁锹、锄头、钉耙将洇了水的泥土和粘草反复搅拌,再把和好的泥堆放到阴凉地方沉淀,这样可以增加粘性。下一步才是“查漏补缺”对课桌进行修理。泥课桌的断处不能直接用泥补上而要先用水打湿,再用泥巴小心地糊上去,这样,补好的断处才没有裂纹,补好后再进行一次整体修复,即将桌面泥得平展展、光滑滑,目光走在上面都会摔跤。再泥桌斗,从上泥到下,从外泥到内,泥得平平直直,这样才算大功告成。泥课桌轮不到我们低年级的小同学,我们只有在一旁学习的份儿,给老师和高年级的同学打下手,运送和好的泥,有时泥的粘性太大,铁锹上粘的泥端起了就很费劲,实在没有力气了,就下手挖,把泥摔成饼子送去。就这样,破损的课桌一个个都在师生的劳动中“旧貌换新颜”,这时候再看自己的一双泥乎乎的小手,早已被泥巴糊的无法动弹。

  那时候,小学没有午睡时间,中午放学回家后必须要帮家里干点零杂活儿,因此在炎炎的夏天,下午上课很多时候是勉强撑着眼皮听课,可是到了课间,就困得再也支撑不住了,索性趴在泥课桌上,迷糊一会儿,不久便梦到周公了,梦着各种各样的美事。不知不觉的,口水从嘴里流了出来,流到泥课桌上,将泥巴浸湿,于是染满了整个脸,活脱脱的一个唱戏的花脸。课间是美好的,但又是短暂的,铃声一过,被老师提名叫醒,抬起头来,发现同学们正向自己这边看着、笑着,令人十分茫然,下意识地用小手摸了摸耳后,随即泥巴又糊上了耳根,接着又传来了一阵更大的哄笑……

  多年后,当我站在教室里,看着我的学生们光洁结实的木制或金属课桌,勾起了我对童年泥课桌的回忆,我常会对孩子们讲起那泥课桌的故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