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鸟语探<诗经>》是山西女作家李继红新书,2019年10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发行,全书37万字,分为《草香诗经》《木香诗经》《飞翔诗经》《奔走诗经》《匍匐诗经》《游动诗经》六章。著作中的文章,最初发表于银河悦读,历时一年。

《诗经》是古典精品之作,阅读经典,绝对需要好的引路人。作为文化学者,李继红就是这样一个领路人,其新书《花香鸟语探<诗经>》“透过一草一木、虫鱼鸟兽体味《诗经》那虽经千年却永不过时的文化艺术魅力”,这部民间解读著作,是古典精品的现代新解。


一、文体与图片   
  对这部30多万字的作品,首先是如何分类,即该把它归为学术论文还是文学作品?其实,评价作品文体的依据有多种,可以学术为主,也可以文学分类为主。一本书,必定有属于自己的文体,或论文或诗歌或散文,《花香鸟语探<诗经>》属于什么文体?这大约是每个读者所关心的问题。我以为是散文,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的界定有许多,对照李继红著作,范培松的解释更契合。他说“所谓文化散文,必须具备这样两个品格:第一是要具有尖端性和非大众化:‘冶古今中外于一炉且引经据典'……,第二是要对社会能持公论,站在独特的思想或文化立场上,对社会持有一种文明批判的精神,具有独特的学者和思想者品格。”依据这一结论,把《花香鸟语探诗经》归为文化散文一类。
  其一,这是对古典经典之作《诗经》的解读性作品,集中每一篇文章都是对中国经典诗歌的解析、阐释、评说和由此引发的个人感悟,尽管《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但由于年代久远、语词深奥等原因,普通读者常常是望而却步,这使其具备了文化尖端特性和小众化特色。李继红著作是对这非大众化作品的解读,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做个人的评析,自然也符合这一要求。其二,该书具备“文明批判精神”。面对已经形成定论的古老经典之作《诗经》,作者大胆挑战自我,避开权威者研究结论,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个人情怀,选择与学术要求完全不同的解读视角,理性分析,诗意解读,从而为读者奉献出37万字的赏析巨作。
  作者有浓厚的《诗经》情结,认为不读《诗经》就无法成为文艺小青年,作为一个工科毕业的人,她把诗经作为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阅读作品,反复阅读,仔细梳理,在熟悉原著基础上,找到能准确表达自己情感的切入口——花鸟虫鱼,完成这经典之作的赏析。
  如果从内容上划分为文化散文,那么从表现形式看,这是小品文,介于随笔和读书笔记之间,是将抒情和批评包含在文中,集中所有文章,篇幅短小,形式不限,随意成文。每篇文章皆在千字左右,短小精悍,拿书在手,可以任意阅读,不必从头读起,不必担心前后内容的隔断。
  《花香鸟语探<诗经>》是由篇幅短小的文章和色彩艳丽的摄影图片构成,文章通俗易懂,图片美轮美奂;文章是对诗经的解释评述和感悟抒情,图片是对文章的解说完善和提升补充。187篇文章就有187幅图片,如果只有文字没有图片,我们无法想象某种植物样子而遗憾;只有图片无文字,又会成为单纯的图片展示而单调。二者同时出现在著作中,使这部关于《诗经》赏析著作,整体设计新颖,呈现出图文并茂特色。
  《诗经》305篇诗歌,牵涉到古时候许多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这些与古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有的穿越时空来到今天,但有些却消失了,即使目前存在的植物、动物,也多数不认识,继红用照片的形式弥补了这一缺憾,在阅读文字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大量的摄影照片,了解过去动植物的生长情形,知道文中所提动植物的外貌特征。看着一幅又一幅颜色鲜艳、画面清晰的插图,一定会有人认为这是专业摄影师拍摄的,或者是作家从网上下载来的,我想告诉读者,书中95 %的配图,都是作者到处寻找、亲自拍摄,这样的认真敬业,是可贵的。当作者在扬州、南京看到北方没有的琼花、铁线莲、含笑花,马上拍摄,大有立此存照的冲动。她说“每认识一种新的花草就喜上眉梢”,“每看到一种没见过的花草树木,根据经验判断出花草的名称、科属就非常高兴”,于是,无论外出开会、旅游,还是野外散步,她都从没停止发现动植物的脚步,也从没停下拍摄各种花鸟虫鱼的工作。这就有了这一百多幅色彩鲜艳、图像清晰的插图。
  这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著作,一经拿到,便让人爱不释手。


二、情志体与抄书体

  对情志体,北师大博导黄开发这样解释:“娓娓而谈,自然随便,抒自我之情,载自我之道,师情志体的特点”。李继红作品就呈现出这一特色。随手打开任何一篇文章,都能感受到作者的率真,在对于《诗经》的解读过程中,她把自我情感发挥到了极致。被她称为“爱情第一花”的荇菜,姑娘采来“应该是为了给午餐配菜”,这是极富生活气息的个人想象,把唯美的爱情之花与俗世的饮食联系在一起,使精神与生活合二为一,这种解读大约除了李继红,再无他人。《周南·卷耳》担心三千年前采卷耳的女子食用了有毒的卷耳;《周南·芣苜》本来就是直抒胸臆的民歌;她谴责草菅人命的“菅”草,赞美有景致有用途的“芒”草,当她发现这两个字竟然是一种草时 ,她坦然地说“这需要我在思想里进行融会贯通”。坦率直接的表情达意,毫不扭捏毫不遮掩,这就是作者的风格。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诗经》为中国抒情文学传统确立了不朽的文学光芒,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感世界,而这些又是通过具体的爱情诗歌完成,《诗经》时常用比、兴状物言情,这使古人的情感表达含蓄温婉,不唐突,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荇菜起兴,展示男子对女性的相思与追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达对爱情的忠贞;“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表现对不劳而获者的诅咒。但该书作者李继红,使用的却是“赋”,采用铺陈其事直抒胸臆方式,将抒情、议论、评述、描写、感慨、联想揉合在一起,这使其著作带有明显的继红特色。当然,这不是乱谈,而是遵循了先前的理性精神,是有依据的将个人情感、思想浸透在文章中。在《诗经》解读赏析上,她没有被古人已有的结论束缚手脚,没有被古人已有的解释限制思想,也没有考虑庸常俗世阶层的意见,而是按照自己对篇章中花鸟虫鱼的理解,大胆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并形成极具个人特点的评说作品。
  抄书体:以阅读为契机,以主题需要为主,深入到浩瀚的知识体系中,将别人的文字直接抄录自己文章中。《花香鸟语探<诗经>》具备这一特点,作者深入到医学、史学、文学等知识体系中,将相关诗词歌赋和医学知识等,涵盖在自己的文字里,形成寓无限知识于有限文字中。多数篇章,她先解释《诗经》原文,再引用他人诗句,借用他人诗文,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既有自己观点,又有古今文人诗词歌赋的支持。其抄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先亮明观点,再引用他人诗句,比如《李——华如桃李》、《梅——梅自多情》等。一种是先说《诗经》原文,再抄其他诗文,比如《桃树——桃之夭夭》《莼菜——莼菜也美》等。作者围绕文中所谈动植物,抄录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诗文,侃侃而谈的叙述着自己对这一事物的看法和联想。有时作者会打破知识界限,将医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囊括在文中,让古人、他人的诗词为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著名现代作家周作人就最擅长使用这一方法。这是一种把直接叙述变为间接叙述的方法,在看似信手抄录的过程里,包蕴着作者的审美抉择和知识结构,她把他人的诗词文句,用自己思想的光辉串联在一起,形成内容博大的散文文本,并能保证自己与他人互证。


三、知识性与趣味性
  既然我们判定这部著作是文化散文,那么读者便可以从中得到文学知识与文化熏陶。古人说“开卷有益”,本书完全属于有益之书。其一,内容具体。一篇文章一个话题,字数不多,不必从头读起,不必拘泥于某章某节,随手翻开任何一页,都可以静心读下去,都会得到一个完整的内容、系统的思想、条理的思路、簇新的知识、精美的图片、享受到静净的阅读乐趣。
  其二,知识丰富。文章不仅仅是《诗经》原著内容、意境、文中出现人物的个人评说,更可贵的是作者以此为主,放飞思绪穿越时空,把与之相关联的医学、文学、植物以及动物资料囊括在文,这就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诗经里的花鸟虫鱼,也借此知道其他学科知识,如医学知识、历史知识、文学史知识等。比如:《榆叶梅——棠棣之花》一文,就先用《尔雅》界定棠棣为何物,用郭璞注解进一步说明,之后又用唐李商隐《寄罗劭兴》、唐张九龄《和苏侍郎小园夕霁寄诸弟》、三国曹植《求通亲亲表》、宋《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二十一片》予以补充完善,于是,在千字左右的文章里,读者可以知道许多《诗经》以外的知识,在有限的文字里有着无限的知识架构。
  该书由187篇文章构成,读者不管打开哪篇作品,都能看到《诗经》原作,读到原作之外的另一些知识。与纯学术分析相比,少了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说教,多了一些唐诗、宋词和春秋散文,多了一些趣味、一些诗文。这样的文章对普通读者来说,是极其实用的:他们既能都了解《诗经》原文,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阅读障碍。
  何为趣味?袁宏道说“诗以趣为主”,“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通俗的说是让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本书就是一本有趣之书。其趣味不仅体现在选择角度上,还体现在文本的语言趣味。
  选择角度有趣。作为古典名著,《诗经》的解读是多方面的,千百年来,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予以分析论述,形成成千上万的研究专著和评论文章。专家选择学术性,普通读者选择通俗性。该书作者独辟蹊径,本着“趣味”的审美需求,选择花鸟虫鱼进行系统解读,这样趣味就贯穿在整部著作中。于是就有了花香、草香、虎跑、狮走、鸡鸣、狗吠、鱼跃,花草是有趣的、树木是有趣的,飞禽走兽是有趣的,而写作更是有趣的。独上月楼就说“写作说到底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可以说“《花香鸟语探诗经》是玩出来的,是有趣出来的”。
  内容有趣,阅读《诗经》,作者发现荇菜是中国爱情第一花,读《芣苢》可知古人劳作时的娱乐场景,读《卷耳》急于知道古人如何处理有毒的卷耳再食用,在阅读探讨的过程中,她“发现认识《诗经》中的植物有趣的事情多呢,颜如舜华的‘舜’居然是木槿花!中国的母亲花居然是‘萱草’!美丽的凌霄花原来叫‘苕’,首若飞蓬的‘飞蓬’竟然就在随处可见的空地、村野。那种迎风摇曳的红蓼古人很有想象力的叫‘游龙’,太有趣了,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在其创作谈里,作者这样陈述对诗经的新发现和喜爱。作者有着浓郁的《诗经》情结,“《诗经》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趣、有情、有意思,我欲罢不能,一路探寻下去竟然有一百二十余种植物从远古散发出迷人的芳香,通过这些寻常至今犹存的植物,我看到了我们血脉相承的祖先,我甚至能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苦恼和喜悦。也由此有了我的喜悦。”这种情结使她没有功利,只求有趣。
  这不是学术著作,不能用思辨性评价其水平高低,不能用论文标准衡量其论据真假,我们只须得到《诗经》的解读就好,只需品味到或崇高或悲壮、或委婉或温柔的意境就好,能读出趣味就好。


四、通俗性与普及性
  本书具备通俗性特点。通俗是语言直白,内容易懂,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风格,讲述古老晦涩的《诗经》诗作,这使其著作人人能懂。
  《诗经》是文学经典,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感世界;《诗经》是文化经典,参与了中国文化历史的构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体系。我们之所以读《诗经》,是因为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肤浅,文化厚度不够,知识储备不足,需要从经典作品中补充能量,吸取营养。然而,当我们阅读古文、尤其是阅读《诗经》,常半途而废。原因是生僻字太多,字音难读准,字意难理解,诗歌内容无法确定。这正如作者所说“《诗经》毕竟是两三千年前的诗歌,现代人读来颇费周章,地理、词汇、植物、动物等等和现在相距甚远,往往热情高涨开始读,灰头土脸败下阵,不懂的太多”。
  “让古老的诗经走向大众,是一件大事”, 《讲给大家的<诗经>》的作者李山教授这样说。李继红就做了这样一件大事:把古老难以理解的《诗经》通俗化、现代化,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文、独具个人思想的感悟,解读古老的经典作品,为读者搭建了一条由《诗经》通往现代的桥梁。具体表现在:给生僻字注音,为不常见词语做解,把四字句翻译成现代语句,阐释整篇作品的原意,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由此引发的联想。
  著作的通俗性决定着其普及性。《花香鸟语探<诗经>》解除了诗经字词句的障碍,读者阅读起来,简单易行,这样原本难读难理解的作品,变得通俗易懂,因此,相比读者也会增多,那么《诗经》就可以在大众阅读圈内推广,使之大众化普及化。
  以往,看到的都是有关《诗经》的学术性阐述,或者是单篇作品的分析论述,很难有作家对《诗经》做这样系统全面的梳理,也少有人从花鸟虫鱼这一角度去赏析。这是古典文学现代化的尝试,是高雅文学通俗化的尝试,是一次用现代人的情怀和感悟、用现代人的审美和语言对古典精品所做的普及和推广。这独特的解读方式,在文学史上也是少数,它可以有效的避免文化断代现象。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