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金秋,老伴阿臻少年时代同住北京南池子北库司胡同5号院的老邻居谭庆珊先生专程来到寒舍看望我们,让我们一家人喜出望外。

  50多年前这座京城皇城根下的普通四合院,少年的阿臻与谭先生相识,邻里多年,从十来岁到古稀之年未曾见面。那年春天谭先生偶然从孩子的博客中看到阿臻一篇回忆京城旧居芳华博文,几经周折取得联系,不日他专程从天津赶来叙旧,谭家二哥把手相望,唏嘘不已。“远亲不如近邻”,真情和友谊跨越时空,愈老愈浓。为谢谭先生,写两首小诗,略表心情,感谢博客,感谢互联网。

001CYDkszy7mpSCOsuZ41&690.jpg 

赠老友谭家二哥

洛钊

 

  小饮白干酒半樽

  半生蹉跎情谊深

  少小失联老来见

  始信人间邻里亲


读谭庆珊新作

洛钊

  回眸人生如观枫

  健步文坛笔有声

  海员善作“旅途颂”

  山水新词唱大风


读谭庆珊新作《悠悠山水情》感赋

洛钊

  难忘童年是邻家,隔窗犹见柴米茶。

  新书读罢神愈旺,刻韵吟成月又斜。

  忽听小院玩伴趣,又见春色满天涯。

  山南海北有踪影,大洋彼岸无隔差。

  岁接耄耋人未老,祝君椽笔再生花。

001CYDkszy7nEzDtmWA30.jpg

  我和老伴阿臻与谭庆珊先生的多年失联又邂逅颇有戏剧情节。时光若白驹过隙,煌煌数十年矣。

  阿臻的老家在北京朝阳区金盏,解放前祖上在这皇城根购置房产,曾在这里居住多年。库司胡同据说是清宫管库房的小官吏居住的地方。90年代中后期我们在这里住了几年,那时我在北京工作。小院子占尽天时地利,距离天安门、劳动人民文化宫咫尺之遥,节庆夜晚躺在床上可看天安门广场放烟火。盛夏晚饭后在金水桥侧路灯下看报纸,比家里还凉快,还亮堂。那年帕瓦罗蒂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大庙演唱,门票几百元一张,而我们足不出户,就能聆听麦克风里世界顶级男高音的歌声。

  21世纪之初,那年北京为恢复古都风貌,需要重建旧时菖蒲河公园,这里的老平房;四合院政府规划全部拆除,住在这一带的600余户老北京市民悉数迁走。

001CYDkszy7nEzDTuHAde.jpg

  50年代谭先生家在天津,常来北京小住和阿臻家都住在这个四合院,谭先生年长阿臻一岁,父一辈子一辈的。小院的孩子们不分性别,从小一起玩耍长大,谭先生就成了四合院的“谭家二哥”。

  我手中这几张照片是院里的老邻居,由谭家二哥谭先生拍摄的。第一張是南池子卷门口,第二张为2001年5月所摄5号院家门口,左侧是南房的東屋外墙。第三張是同時所摄的北库司胡同囗,对面的高墙深院据说是叶剑英元帅的官邸,有卫兵执勤,终日大门紧锁。都是拆迁前抢拍的。

  第四張为2005年11月重建仿古建筑后所摄,左侧第二棵树旁就是原北库司胡同口的位置,最右侧的树旁是南库司胡同口的位置。第五張是重建一组仿古建筑后象征性的仅保留了一个门牌号——“北库司胡同一号”,照片中左上方白牌即是,可能照的不太清楚,可放大看。

  这些照片是我们仅有的纪念之照,北库司胡同已经没有了,老街坊不见了,二哥谭先生一家回天津多年了,而我们也从皇城根下迁回天下第一庄。前几年通过网络联系上谭家二哥,其他老邻居再也见不到了。长安街南池子南口路东的两条南北库司胡同,现在都成了皇城根下的菖蒲河公园了!

  今天在北京城区地图上有个“王府中环”那个位置,就是当年库司胡同所在。让人浮想联翩,难以忘怀。

  谭庆珊先生的职业是天津远洋运输公司一名海员。工作时漂洋过海,去过世界很多城市、码头、港口,可谓见多识广。

001CYDkszy7mpSKNdjwc6&690.jpg

  2019年底恰逢我们金婚之日,也恰逢谭家二哥的又一大作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我们很快收到二哥的快递。这部大开本图文并茂的“老海员笔记”《一日一图一文》,是他多年游记的精选本。扉页上有他的亲笔签名“谨以此书作为祝贺你们金婚纪念的礼物!望指正!谭庆珊2019,12,28赠书”,这样的礼物好别致,让人好喜欢。

  谭先生的大作是画册,更准确的说是摄影图文集。一个景点、几张照片,一段精美文字,少则三四百字,多则千字文,言简意赅,画龙点睛。一张张精美的画面,正是一次次出行的足迹,虽然已是逝去的岁月,却能引起深深地怀念。

谭先生有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哪怕是个无名的小县城,或者并非知名的历史人文景点,他都会想方设法买到当地的地图交通图或者游览图,往往这其中就已经有了概括的介绍。他整理出来的地图集已有200多张。

  其二,许多风景名胜,历史,人文景观,大多数有正式出版物的蓝本,或者宣传小册子单篇等,注意收集。

  其三,凡是到历史地理内容丰富,文化内涵久远的地区,比如皖南山区,比如山陕,河南的中原地区,因为多数一个人出行,总会寻找机会与当地的老人老乡搭话聊天,从中获得书外知识及有价值的文字补充留存,这就是知识的积累。

几十年来养成做学问的习惯,当时虽然没有目的,只是为了好奇和猎取,没有想到在后来的文字写作当中却真正派上了大用场,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他自己认为能够很准确的把那些耳闻目睹的野史趣事记录下来,反而填补了官方文字的不足和偏见。

  谭先生的游记可谓是对艺术的一路朝拜。在旅途上,他是一个可以感动神灵的朝拜者。他朝拜的是一路的风景,一路的历史文化,一路的民族风情。他以旅行者的姿态,以虔诚之心、持恒之志、智慧之灵,从京津,到塞外北疆,再到杏雨江南,从西部高原边寨到东海海防浪花,一路朝拜,及至屡屡进入中华大地数不胜数的人文历史艺术殿堂,终于领悟到旅游的深奥内涵,在晚年生活中修筑起一处美好的精神家园。在此他行走若犁、精耕细作,挥笔如镰、收获满满。

001CYDkszy7mpSmovUb37.jpg1577956228618022 (1).jpg  

  在进入旅游创作的境界后,他心无旁骛,一发不可收拾,就如进入禅境一般,每每旅游归来,放下行囊,抛却繁虑杂念,摒弃尘世恩仇,只对旅游感悟得顶礼膜拜。在沿途风光的感化下写文章、配图片,让一路的旅游观感与思想收获得以升华。

  谭庆珊是游记创作的多面手,历史、文化、民俗、摄影、写作都有一定的研究和造诣,尤以写作见长。他的老海员履历,退休后国内海外的羁旅生涯和写作理念也暗合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前进脚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见证了中国退休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变迁,从而对中国退休一族的文化追求具有标签和启迪的意义。

  生命的年轮一圈圈地划过,谭先生的退休、旅游,摄影、写作已有十多年光景了。从二十岁崭露头角的海员小伙子,到现在的满头华发,皱纹也悄然光顾到脸颊,看着对方已经不再年轻的面容,四目相望,我们心中都浮现浓重的印迹,岁月当真会留下刻痕。

  这刻痕和印迹是伴随了老海员一生的,犹如朝拜者磕长头一路拜过的景象,在数十年后每每遇见,便心有感触,不能抹去。冲破岁月阻隔终于如约而至的老年生活,充实并快乐着。为人谦和,生活简朴,从不为鸡毛蒜皮与人争执。天塌下来对他好像也不算什么大事,他坚信生活信仰一定是永恒不灭的。为此,他愿意当一个心无旁骛的朝拜者,一个跋山涉水的取经僧。从旅游读本可以看出他在旅游的征途上已经一往直前了。

  谭先生的旅游创作已具备深厚潜力,蓄势待发;这部新作已长成大片风景。112篇作品从题材上讲,有反映祖国大好河山的,有赞颂历史文化的,有描绘祖国山河和家乡风貌壮美景色的,有追觅中华民族历史长河文化源流的,还有刻画古今名人丰功伟绩的……可谓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这一系列题材的精品力作,开启了他旅游写作人生中的黄金时代。

  从早年海员青春岁月走进退休老年岁月,作为旅游朝拜者,谭庆珊从未停歇。从一处高原走上另一处高原,从一处大海走到另一片大海,作为跋涉者,他始终向前。

  他是老海员,他爱大海,他在网上拟了很诗意的“海浪花”这样的网名。这些岁月,用相机和笔墨描绘下来,仿佛在记录朝圣的经文。他爱这些高原,河流、大海、以笔为刀,雕刻不止,犹如在保存生命的痕迹。

岁月里,大海不会干涸,海浪花不会消失。旅途中,有谭先生在,就有正在崛起的峰颠。     


谭庆珊先生的回复:

赵老师:您好!

  发来的文章已拜读多次,首先感谢您对我的新书《一日一图一文》的关注和评論。

  您给予的评价之语使我惶惶不安,太过奖了,以至有些不敢承受。说到头我不过是个文学写作的爱好者,既没有迈進过大学的殿堂,也没有老师的指导,只是在这十几年里摸着石子过河,如果打个比方的话,您是“科班”的演员,而我是业余的“票友”,需要的是学习、锻煉和提高。

  如果一定要找些理由来解释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多篇的游记散文,我只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一生几十年锲而不舍的旅行情结,和摄影爱好的成果,而积累了比常人多一些的写作素材。仅此而已。

  在这些文章中,我有意无意的为祖国的大好河山、为几千年优秀的历史文化、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为无数千百年的宝贵建筑遗产,做了“广告”宣传,这也算是一种“初心”吧!

  在最近的一二十年里,人们更多的是把目光投向了江南、大海和国外,其实中华民族几千年不朽的文化历史,更多体现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和長江沿线的千里沃野,所以我想如果我的这本小书,能够起到一个“普及读物”的效果已甚感欣慰了。

  还望今后能够得您的指正和帮助,同意您的文章发表还为我做了宣传,但对我个人的评价可否删减一些,我会更踏实一些!

  再次感谢!如有喜爱者我可无偿提供寄于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