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读周书养的《特稿记者》,应该是一部带有纪实性的小说。

作者是三秦都市报的记者,很多年前,曾经因为很多深度报道,深度调查而名噪一时,但那时无缘相识,不过他当时写的一篇知识分子人生遭遇的长篇报道,我曾经因此写过评论的。很多年之后,才因为微信,知道他有这样一本书,因而成为微友,因而得到此书。

书中写的很多的报道,都有印象,所以,那个特稿记者,大约也有很多他的影子。刘志文是一个有着新闻理想,也有职业追求的记者,他坚持原则,不畏强暴,敢于为弱者鼓呼,也敢于仗义执言,别人望而却步的报道,他总能非常出色的完成。然而,那样一次次引起轰动的报道,却给他带来了一次次人生的灾难,以至于影响到他的婚姻生活,触及到实际利益的他的上级,还有权势者,黑社会让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打击,在揭露黑暗上,他是一个高手,但是,很多时候,在自己的实际问题上,他却像是一个无能者,除了生气,无奈,他没有一点办法。他对于新闻,尤其是深度报道,有他自己的看法,然而新闻打工者的身份却决定他只能受制于人,嫉贤妒能者的小鞋也屡屡穿在他的脚上。妻子的不理解,埋怨,冷漠,他人的排挤,触动实际利益者的黑砖,让他的人生看起来,似乎总是不顺,好在还有一个红颜知己,能让他感受到一丝生活的温暖,然而最终却也远走他方。

原本以为,那些可以揭露黑暗,可以让一些手中握有权势的人感到畏惧胆怯的记者,应该风光无限,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这些记者的风光都只是读者的想象,而他们的无奈只有自己知道。只是新闻理想支撑着他们艰难前行,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那样坚持的记者。

现实中,很多调查记者的改行,离开,可能是他们看到了真的黑暗,也感到了真的无力。

3月,读孙春龙的纪实作品《没有回家的士兵》,记不清多少次忍不住流泪,在很难被感动的时代,在感动的泪水日益稀缺的年代,那种忍不住的眼泪中,可以感受到人性的温暖,赤子的情怀,以及个人命运在政治面前的无奈,还有许多许多难以言说的滋味。抗日战争爆发,热血青年从戎报国,纷纷加入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十万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和日军战斗,很多人战死在那里,一些人沦落在了异邦,抗战胜利之后,国共又开始三年内战,国民党最终败退台湾,沦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既不能去台湾,也无法回大陆,在那里艰难的活着,却又总是想着回到故乡,看看爹娘。然而,政治的藩篱阻隔着人间的亲情,为了保卫国家参加的国民党军队成了后来他们的家人说也说不清的耻辱和污点,但他们又怎么能够知道政治的反复变化……孙春龙作为一个记者,偶尔了解了这样的一群人,知道了他们的命运,想通过自己一己的努力帮助那些老人完成一辈子的回家心愿,他先是报道他们的故事,人生命运,后来成立慈善机构,影响更多的人关注这个群体,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关注国民党抗战老兵,关注老兵回家引起了更多人的参与热情,这一段几乎被湮没的历史又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注意,各地纷纷成立关注老兵的自愿者机构,民政部门也下发相关的文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阅兵式上,国民党抗战老兵终于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检阅,一次个人的行动,终于成了一个国家的行动,时间和人们认识的提高,终于消弭了一道巨大的鸿沟,这是历史的进步。

新闻记者纪实的笔法,冷静的描述,客观的评论,让这部作品有着特别感人的魅力,他是中国远征军以及抗战老兵个体命运的群体化缩写,也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大爱的记者人格魅力的生动再现。

4月,读习近平关于新闻的有关论述文字。作为一位媒体人,感觉习总书记对于新闻,对于媒体宣传,对于宣传的方式方法,非常了解和熟悉,尤其是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能够站在国际的高度上,来看待一个国家的宣传,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所以,他提出了“融媒体”,提出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改变传播方式,提出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新闻媒体,同时也提出了媒体的政治性问题,提出了党管媒体的问题。很多的事情,角度一变,很多认识就会迎刃而解,太多太多的事情,因为站得不高,看得不远,从理论上似乎是那样,但是,实际上却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种媒体,都会有自己的观点选择,西方媒体不大会说中国的好话,而他们又长期占据世界话语权,所以很长时间,我们是“有理说不出,说了没人听”,再加上习惯性的训导人,很好的东西,传播不开来。习总提出了媒体“要讲好中国故事”,讲中国故事主要针对的是国外,在纷乱多元的时代,媒体人要不被浮云遮望眼,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干亲痛仇快的事情。这些年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不断加大,影响力不断增强,就与此有关,国如家,没有谁希望自己的家老是受人责斥谩骂,也没有谁希望自己家里的丑事瞬间扬名世界,尽管互联网时代,丑事瞒也瞒不住,但给人正面的形象和宣传,总比让人一听总是乌七八糟要好一些。真正地看了一些世界,走了一些地方之后,才明白,西方国家不是天堂,中国也不是那么不堪。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某种程度上,媒体的宣传功不可没。尽管可能还有问题,但是,哪个国家哪个政党又没有问题呢?就像哪个人的身上会没有病菌一样,有问题修正问题,有病治病。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刀刃向内,不断自我革新,不断剔除腐败,永远充满活力的根本原因。这本书,比很多专门的新闻专业书籍都要更有趣,更好看,也更能把深奥复杂的问题讲清楚。

7月28日,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王军的《历史的峡口》,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虽断断续续的读,却读得很认真。这是一本谈建筑、谈城市、谈城市规划、谈城市有序发展,健康发展的书,视野宏大,格局高远,看问题深刻,思考问题的眼光非常辽远,比如一个城市的规划、城市人口、城市承载力对一个城市未来的影响,而一般人不会考虑这样的问题。比如本书中说到北京城市水资源可以承载的极限是1800万人,但这个数字现在早在已经突破,并且还在增加,可以设想一下,倘若一个城市喝水困难、洗澡困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而我们一般人只想着我住下就应该有水,我打开水龙头就应该出水,这样的问题叫人细思极恐。居大不易,大城市病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病,没有统筹协调的能力,任其发展,城市就会乱成一锅粥。也因此理解了“治国理政”的真正含义,偌大的一个城市,方方面面都需要协同发展,偌大的一个国家,也是一样。顾此失彼,就会矛盾迭起!

8月到11月,认真地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第二卷。可以说收获颇多。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很容易被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文字所吸引,被他阅读的广泛,记忆力的超强,对中国经典的熟悉,对经典运用之熟悉,还有他的辩证思维,他的哲学思想,他的宏达理想,高远眼光,所吸引。此前读过《邓小平文选》,感觉和读那些纯文学的东西完全不同,而伟大的政治家,他们绝对比一般人对一些问题要看的更远更深更透,对事情的发展更有预见性。读习总书记几年前对世界发展的一种预判,看看几年后真实的世界现状,当时他说的要有危机意识,要有应对重大风险的能力,他说的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多年后,我们才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感觉搞纯文学写作的人,最需要的就是看看这样有宏大格局,高远眼界,超强能力的政治家的作品。伟大的政治家比那些文学家,科学家,军事家,哲学家等等的这家那家要更加伟大,他们才是改变历史、同时可能创造历史的人。所有人的智慧,只有在伟大政治家的领导引导下,才可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也才可能让你的才华对人类对社会有点用处。否则,你纵然有天大的才华,也很难有发挥的场所。所以,纯文人那种对于政治的偏见,尤其是对于搞行政的人的那种偏见,说到底,其实不过是一种幼稚,自古以来,被人们传唱的那些经典作品,细细看一下,那些人都是从事过行政工作,当过地方的行政长官,所以,他们的格局,境界完全不同,真正流传下来的,完全属于纯文人写的东西,罗若星辰,格局不大,是一个主因。

11月到12月,读《鲁迅书信集》第一卷,(共两卷)。鲁迅的书信,很密集,几乎在一直回复朋友的信,书信的内容,大多是关于稿子,关于杂志,关于木刻,关于翻译、关于文坛的一些事情,偶尔兼有对时政的议论。大约因为是书信吧,所以,比较真实,也用不着隐晦,从中可见鲁迅的风格,性格,还有他的幽默与风趣。鲁迅的或长或短的书信,绝没有一般书信的那种婆婆妈妈,非常好看,一些属于鲁迅式的用词,常常叫人要笑出声来,而他在信中议论一些人,也一样不遮掩,不客气。朋友的女儿有病,大约是咨询他,他以一个医生的身份,明确告知,治不了了,只能是尽心而已;这一点完全不像是一个“世故的老人”;甚至连一句善意的谎言都不说;他的写给母亲的信中,总要称呼许广平为“害马”,这在很多人,无法理解,可似乎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他对海婴的那种深到骨子里的爱,尽管只是偶尔在信中提及,但仍能叫人感动,他喜欢用“捣乱”一词,但分明有一种可爱的意思,对于自己的敌人的回击,他也喜欢用“捣乱”一词,但又分明的有一种“逗你玩”的意思,把来自心中的那种不屑和蔑视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