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农历庚寅年十二月八日,民间叫腊月初八,老百姓叫“腊八”,又叫“腊八节”。 

  说到腊八粥,就让我想起过去的悠悠岁月。打记事儿,我就知道,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熬腊八粥,男女老少要吃腊八粥。儿时在故乡,腊八这一天,乡亲们一大早,就煮好了一大锅腊八粥。必须先祭祀神灵、供奉天帝,还要祭奠先祖百神,然后,人们才能动碗筷再吃腊八粥。

  那年,我也学着四叔的样子,他比我年长两岁,我俩各端一碗冒着热气的腊八粥,我跟在他屁股后边,把腊八粥甩在磨房、碾旁、井沿,就连枣树上也要甩上一筷子。四叔说:“这样,来年它会给我们,长出更大更多的枣子。”果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

  腊八,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也就是说,农户们一年辛勤耕作,喜获丰收,到年底举行一种祭祀,对自然界风调雨顺的答谢。除了祭祖、祭神、祭天帝,后来又增加了“祭鬼禳灾”、“赤豆打鬼”和吃“腊八粥”等活动和食俗。南北朝时期,就形成以“腊八粥”为主的祭祀节日了,民间有了“腊八节”。

  懂事了,听大人们说,这腊八粥,是寺院佛教供奉18个罗汉的,因此总少不了18种干果,像桂圆、核桃、红枣、莲子、花生、栗子,瓜子、白果等果仁,以示敬意。 

  可奶奶不这么说,她告诉我:“腊八粥是穷人吃的饭食,早年人们一进腊月,就开始忙乎着过年,没有功夫做饭,于是就把一年剩下来的杂粮、杂豆,从盆盆罐罐、犄角旮旯清理出来,混在一起熬一锅杂七杂八的粘粥。因为是腊月,七八种粮食熬的粥,日子长了,人们叫它腊八粥。”

  长大了,在书上知道,腊八粥,有三种传说。 

  一是:共工的儿子死后,变成了撒播瘟疫的鬼,这个鬼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赤豆,固有“腊八赤豆打鬼”之说。所以,民间腊八粥,多以豆类熬煮,与此有关。 

  二是:释迦摩尼成佛前,游遍名山大川,探求人生之道,十二月初八日,走到尼连河附近,又累又饿,昏倒路旁。一牧女经过,把自己的杂粮剩饭,加一些野果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把他救活,使之得道成仙。寺院僧侣为纪念这一日,每到十二月初八,就用香谷杂粮熬粥供佛。传到民间,平民百姓加以效法,用各色杂粮做腊八粥渐成习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一诗中写到:“今朝佛粥更相贵,更觉江村节物新。” 

  三是:明太祖朱元璋小时给富人放牛,他饿极了,便扒老鼠洞找老鼠充饥,不料扒出大量谷子、玉米、小豆、黑豆、花生等五谷杂粮,他拿来煮粥很好吃。后来做了皇帝,山珍海味吃腻了,想起小时煮老鼠粥的味道,令太监用诸多谷类、豆类、干果煮粥吃,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故为“腊八粥”。皇帝都吃,民间效仿,腊八粥都变成风俗,流传至今。

  不管怎么说,我很喜欢吃腊八粥。

  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从此这腊八粥就没有间断过。年复一年,年年一锅腊八粥,吃了上年、吃下年,还没到腊月,妻子就早早地买下大黄米、粘高粱米,好几种红小豆、大芸豆、豇豆、绿豆。初七晚上,剥栗子、洗大枣。初八天一亮,又香又粘的腊八粥熬熟了,每碗再加一勺红糖,甜蜜蜜、美滋滋,吃了两碗,还想再来一碗。

  于是,每年吃腊八粥,变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孩子们读高中、上大学了,还提醒我们:“腊八了,可别忘了熬腊八粥啊!” ?现在,两个女儿都成家立业,各在北京、石家庄工作生活。不知她们还想着“腊八节”没有?还想着“腊八粥”没有?孩子们都长大了,都在忙事业,什么腊七腊八的都顾不上了,更别提“腊八粥”了。如今这年轻人有“八宝粥”就行了,由她们自便吧。

  社会进入新时代,今天的腊八节,广大人民仍然喜欢吃腊八粥。多用黄米、江米、白米、小米、菱角米、荞麦米等杂粮,各种豆类以及杏仁、瓜子、花生、松子、莲子等熬煮,另加冰糖。材料翻新、内容充实多了,然而,万变不离其宗,还是那碗“黏黏的腊八粥”。

  几千年了,每到“腊八节”,人们依旧留恋着“腊八粥”。

  品尝着五谷的美味,评论着作物的优劣,分享着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