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是大自然的儿子,他们属于山川河流、属于高原野岭、属于祖国的山山水水。伴着夕阳晚归,披星戴月,一路风尘,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他们背起行装充满激情,意气风发、意志坚定。风霜雨雪锻造出了铮铮的铁骨,艰难环境磨炼出坚韧顽强的品格,智慧和汗水铸造出人生的五彩华章。修桥铺路永远是他们人生的追求,承载着他们美好的梦想。一条条宽敞的公路、一座座雄伟的桥梁、一道道巨龙般的铁路见证了铁道兵的荣光。

        山川为你而秀,大地为你而荣,你是艺术精湛的建造师,你是勤劳勇敢的地球美容师,你让高原通天路、沟壑连平川,你让城市交通更加靓丽便捷,你让山里人享受山外的精彩世界,你用勤劳和智慧建造无数条致富路,你让56个民族有更多相聚、更好地交融。

        祖国的大江南北到处都留下你的足迹,也留下你雄岸的英姿与风采;你在共和国的大地上谱写出壮丽篇章,祖国人民永远记着你的名字——铁道兵。

        铁道兵钻山凿洞呈英豪,现在中铁建,也就是改制后的铁道兵,国内急难险重的建设项目离不开中铁建,海外工程、援外工程,一带一路走出国门,总有铁道兵的身影。今天修建高铁、地铁全部是现代化机械,架桥铺路,盾构机掘进打通一个隧道,易如反掌。

       社会发展了,科学先进了,可我们总也忘不了几十年前人工掘进的场面。那些只有我们铁道兵战士才懂的技术术语,依然记忆犹新。很少看到媒体再宣传报道咱们铁道兵战斗在隧道里的文章,所以我就想说说咱老铁道兵们在开挖隧道过程中的那些往事;回顾咱铁道兵奋战在隧道时遇到的艰难险阻,闯过那一道道难关,把青春无私的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情景。再现那段真实的历史面貌,找回自我充满自信与自豪。

       我们老兵不是作家,不会用更传神的笔触去描写惊心动魄的施工场面,只是忠实的记录下我们在这支英雄的部队里所经历的一切,所有文字真实准确,绝不虚构浮夸,记录历史,传承后人,这是我们这代铁道兵人生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且刻骨铭心。


1577055350946268.jpg

        大兴安岭东北铁路大会战,800里高寒,我们铺路基,架桥梁,最让人终生难忘的是隧道开挖工程。

       隧道开挖前要先主攻大拉沟。记得大兴安岭平顶山的大拉沟约有二三百米长,基本都是石方。对待大山铁道兵特别有经验,先搞岩石松动爆破,后用手推车和土篮、抬框把石头搬运出去,几个连队相互比赛,那么热火朝天,你追我赶,争取早日完成任务。

       我们石家庄兵来自大平原,家乡西部就是太行大山和石头。东北大拉沟里的石头个别地方还得用人工打眼放炮,增添了施工难度。一个施工连队一百大几十号人,有线路、桥梁、隧道、机械等专业分工,60年代初期实行军衔制,开始老兵带新兵,上等兵带列兵。老兵扶着钢钎,新兵抡起大锤,必须准确无误地砸在钢钎上,以免伤害对方。砸一锤老兵扶着的钢纤还得转动一下,才能保证炮眼慢慢砸进去。打进几公分后还得用掏灰勺把炮眼里面的石灰粉沫掏出来,就这样战友们边干边学,各个争先恐后,大冬天汗流浃背的打出一个个炮眼。

       在工间休息时装好炸药点燃导火索,炮声一阵接着一阵炸开了大拉沟里的大石头。就这样干了一个多月,战友们车推肩扛搬走了石碴,为隧道按计划进洞开挖争取了时间。

       接着是开挖隧道。天气很冷了,隧道口也都处理完毕,团首长要我们连打头阵放头一排炮。我们班长是超期服役的中士老兵,打过风枪(凿岩机)。连队考虑打隧道需要技术骨干,就把他留下来组建了风枪班,六名老兵带着六个新兵,新兵都是刚刚接触风枪必须从头学起。班长就手把手的教,晚上召开班务研讨会掌握打风枪的要领与技巧,确保首战开门红,为其他连队带个好头。

       一天上午出工,晴空万里,大兴安岭山林里传来喜鹊叽叽喳喳的叫声。班长带着士兵来到朝阳山隧道洞口处,战友们七手八脚地安装好风枪。首先,班长提起一台安装好的风枪支起气腿开启送风阀门,风枪发出震耳的轰鸣声,带动转杆向大山凿进。战友们也都学着班长的做法同时又支起了三台风枪,前腿拱后腿蹦,钻头撞击岩石挺进了大山。


1577055420709852.jpg

        风枪在呼叫,群山在振动,大地在颤抖,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打完所有的炮眼。按照排长的要求按顺序装好炸药和起爆导火索,又在班长的指导下每位战友站好自已的位置,按事先安排好的顺序,只等排长一声“点炮”的命令,大家开始点燃导火索。只看导火索呲呲地冒着绿光和硝烟一分一秒地掠过,人们的心也在加速地跳动,只等点完最后一根导火索,排长扔掉手中安全信号导火索,随后听到一声雷管的爆炸声,我们才迅速离开到达指定的安全地点。

        大家屏住呼吸在耐心地等待着,也有的在轻声偷偷的议论着,突然一声巨响,随后响声连成一片,飞起的石头像天女散花一样升到天空,又洒落在路基上。我们那紧张情绪也就像石头一样落了下来。有的战友着急去洞口看个究竟,被排长制止住,为了安全起见,必须按规章制度办事,又等约20分钟才走到洞口,班长和老兵们看后都说炸得很好。在回到连队后,少尉排长在讲评时表扬了我们风枪班,战友们都深感自豪。

        风枪学名叫“风动凿岩机”,初战告捷,团部给我们风枪班配发了《风动凿岩机使用手册》,战友们业余时间抢着阅读。风枪是一种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冲击式钻眼机械,我们使用的风枪都配有气腿。完整的一台风枪的机器构成,主要有气缸——活塞组件、配气装置、钢钎回转机构、操纵阀及冲洗——吹风机构等组成。班里还有一名老兵负责专门清洗维修保养风枪,以保证风枪正常运转。

       实战中风枪手的体力消耗很大。一台风枪加上气腿共计150斤左右,每次我们几位风枪手从风枪保养工棚扛到隧道里都得休息几次,累得满身大汗,特别是隧道掘进到一千多米长时,扛风机走真得有一把子力气才行。

       风枪手的工作环境危险系数大。进过隧道掌子面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工作环境到处都是“呲牙咧嘴”大石头。每次接班,排长首先带领安全员进去排除险石,我们风枪班紧接着架起风枪找准炮眼位置开始作业。在风枪的震动下,也经常遇有险石脱落在战友们身边,也遇到过几次大的险情都是侥幸躲过了。

        专业场地空气混浊,硝烟弥漫,战友们每天上班作业都要带上防尘口罩。隧道里每天上、下道坑还有边墙马口都要打眼放炮,产生的硫化硝烟只靠排风机往洞外面排出。因为各连之间交班时间相隔很短,道坑里的烟雾还没等排完,下个连队就抢先进入洞中。所以我们风枪班的战友都是顶着硝烟,扛着风枪往隧道里冲,曾经几次出现二氧化碳中毒事故。

        那年我们风枪班中毒的场面十分恐怖,有的战友大小便失禁,躺在隧道出口边坡旁苏醒半天才打起精神,头昏脑涨好几天才缓过劲,痛苦难受的滋味,真的难以形容。

       风枪作业最怕打干风枪。隧道里供水管一旦出了问题,一断水我们就得打干风枪。石粉在风枪排风系统的吹拂下笼罩在整个掌子面。虽然都带有防尘口罩,但是我们穿在身上的分解式雨衣雨裤和水靴及安全帽都沾满了粉尘,脸上流趟的汗水冲刷出一道道深沟。

       走出隧道口时,战友们看到我们就像刚从泥浆池里爬出来似的,只露一口白牙,浑身上下全是泥灰,像个泥猴,真的没有什么好的词汇来形容我们的形象了。

        那个年代,打隧道都采用比较原始方法。理论上说有全断面开挖法,光面爆破开挖法,还有先上导坑后下导坑开挖法。我们采用的是先下导坑后上导坑开挖法,中间留有两米多厚叫中槽,两边留有一米多厚等待后续开挖再打混凝土的叫边墙,这些名词概念也不知啥时形成的,这种开挖法的优点是能集中优势兵力主攻下导坑,而后再从下导坑往上打两个爬口,增加上导坑作业面,为后期“大兵团作战”创造条件。

       为保证下导坑掘进速度快,每个连队都把精兵强将放到下导坑,我们排干的就是下导坑。当时我们连是配合全营打朝阳山隧道。搞掘进的有一、二、三连和二营三连四个施工连队搞四班三运转,每个连队干八个小时放两排炮,再由下一个连队接班,二十四小时轮流作业。还有一个连是半机械连队搞配属,保证风、水、电供应及出碴、装碴机正常运转与维修。

       各连之间开展劳动竞赛。竞赛内容很多,主要看施工进度。进度快慢更要看风枪班打眼放炮日进尺多少来决定。我们连先后配合一营和二营打通过两座隧道,经过两年的对比与较量,我们连要比其他连进度快、质量好、管理严。深得师、团领导认可,被评为铁三师的先进连队。

       记得1967年底,我连配合二营打隧道时,团长特别器重风枪班,时常到我们班吁寒问暖,还叫我们介绍打风枪的经验体会,几十年过去了,老首长的言行还时常在我的脑里闪现。

       团长对我们风枪手很信任,有一天他找风枪手询问:下导坑八小时内改打一排炮能否保证进尺一米五以上?风枪手回答说,缺少两米到两米五的钻杆。团长马上叫修理连加工长钻杆,第二天我们就改变炮眼布局,炮眼深度加到两米,中心炮(掏心炮)最深达到两米五。炮响过后进去看看,果然效果比较乐观,统计员量完进度达到两米。可是其他连队效果不好,后来又恢复了原来的打法,可知团长用心良苦。

       掌子面炮眼的布局合理是隧道进度快的关键。所说的掌子面是指上下导坑开挖出来的断面,估计有五米高七米左右宽。怎样布置炮眼主要根据岩石质量和坚硬程度而定。一般采取顶炮六个眼,中间炮俗称叫掏心炮打四个眼,左右两边的叫边炮各打三个眼,边炮与中心炮之间的叫辅助炮,可打三个眼或两个眼。最底下面的叫翻碴炮,打七至九个眼,目的是上面的石头炸下来,底炮能把整排炮炸下来的石头翻出掌子面,有利于战友们后续扒碴和打风枪。

炮眼的深度、角度和布局要科学合理。还要看岩石质量和坚硬的程度而定,风枪手实践经验最重要,要适时地调整炮眼的深度与角度。

       一般情况下岩石坚硬,炮眼就要打得深,掏心炮眼角度就要大,辅助炮眼相对向中心倾斜,才能保证爆破出好的效果,提高进尺数量。

        隧道进入破碎地带,也就是大山顶上是两山夹一沟的地貌石质较差,炮眼不好打易夹钻杆,炮眼就得浅一些,正常情况不能超过一米,防止装药过多造成大塌方。

        那个年代机械化程度比较落后,不像现在用装载机出碴。隧道下导坑用的是风动扒碴机往斗车里装速度很慢,等到后来用上了电动扒碴机,比风动的有很大的进步。这两种扒碴机不知在铁道兵博物馆里能不能找到?

        人工扒碴消耗体力太大。下导坑有扒碴机人工配合劳动强度相对要好些,上导坑就得全靠拼体力消耗。记得一次有战士去上导坑看到战友们在扒碴,手握一把铁锹绑上两根绳子,两位战友使足全身力气拉住绳子往外掘石碴,给人感觉就像一台轻型推土机似的一锹一锹地往外掘,感人的场面叫人记忆犹新。战友们给他们俩位起了一个绰号叫“扒碴机”,后来几次战友聚餐时有人讲述这些故事,大家都投上羡慕眼神,抢先说上几句赞美一番。

         “三管两路”是隧道施工的主要设施。指的是水管、进风管和排风管(排风机),还有道路与电路,是营属半机械连(除道路外)的主要施工管理项目。他们也是二十四小时都在隧道里值班,那里有问题随时就得现场处置,保证各连队正常施工。

       隧道里搭排架主要是防止导坑塌方。此项工作主要由木工班来完成。木工班与风枪班经常交织在一起作业。进入石质较差易塌方地段排架必须紧紧跟上,才能保护好我们风枪班和扒碴班战友们的安全。所以,我们下导坑战友对木工班都是高看一眼。

        搭排架的过梁直径都是50公分粗的圆木,两边的立柱也在40公分上下。碗口粗的回填木每次也得几十根硬杂木插到两根过梁之间,档住碎石防止脱落下来伤害战友。

       每天木工班都得抢先进入掌子面,顶着烟雾先把排架搭好,才能保证战友们安全作业。有时发现掌子面危险性大,风枪班的战友就得停下来帮助木工班把排架搭好,而后才能启动风枪展开打眼作业。

       岁月不饶人,几十年过去了,木工班战友们肩扛过梁圆木,手持板斧、腰别扒钉的形象还在头脑里闪现。


1577055654100513.png

       电瓶车是隧道施工主要运输工具。电瓶车所属营部机械连管理,大家很羡慕开电瓶车的战友。隧道里上、下导坑,边墙马口爆破下来的石头都是战友们用铁锹和手抬肩扛装到运送石碴用的翻斗车里,再通过轨道电瓶车拉出去送到排碴场。装满石碴的翻斗车一台连接一台,最多一趟可拉二十多台翻斗车,就像一列小火车穿行在轨道上。

        每个连队都设两名调度人员,有计划的指挥隧道里各施工地点的用车数量,随时调动指挥电瓶车往外拉出石碴。还得有计划把空车送进隧道里,保证装碴用车。

       在隧道施工,就吸入隧道里的硝烟一般人都受不了。隧道里的指挥信号主要是手电筒,硝烟影响视线,洞内声响较杂,容易造成错觉和误判。这就靠调度人员的聪明和才智全盘综合考虑,掌控行车速度确保万无一失。

       一次在隧道施工中风枪班打炮眼,个别地方的炮眼里有水,装的是防水炸药,炮响过后他们没有严格执行规定就抢先进入放炮地点。班长在查看爆破效果时突然又响一炮,当场把他炸倒。同班战友用木板把他抬到隧道洞口发现满脸是血,疼痛难忍叫声不断,团卫生队救护车把他送到医院做了手术,牙齿打掉了几颗。出院回连队大家看到他脸上几处伤疤。当时战友们都认为他牺牲了呢。

        从此次事故上看,提醒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来不得半点马虎。为提前完成全团的施工计划和决心,团政治处在朝阳山隧道出口召开誓师大会,开展大干红五月活动。当时提出月成洞一百米。开完大会后,连长找风枪班研究如何从下导坑打爬口的施工方案与地点。第二天一上班风枪班在下导坑找到那块石质好的地方,架起风枪对准上导坑中槽部位打了几排炮眼,炮响过后炸开方圆五米大洞。紧接着我们又搭好脚手架,架起风枪继续往上导坑的方位挺进,两排炮过后上导坑就打开了两个开挖断面,从而保证上导坑开挖进度,达到上下导坑同步贯通的目的。

       有一次起爆炸药,只听三声炮响过后,战友们抢先进去看效果如何。班长看到战友们积极性都很高也就没有制止,刚走到掌子面,突然一声巨响,眼前一片烟雾,一个战士感到右侧身子全都麻木没有了知觉,耳朵翁翁直响。那时三声炮响过后,其中一枚起爆药就脱落下来掉在石碴上面,幸免没埋在石碴里,否则,不把他炸死也得闹个终身残废。回想当年打隧道,战友深深体会到,当兵是一段难忘的人生体验。当兵是光荣、是吃苦、是流汗、是忘我、是牺牲、是奉献,当铁道兵终生无憾。

       铁道兵有个“三荣观”,劳动光荣、艰苦光荣,当铁道兵光荣,几十年政治思想教育,三荣观深入人心,成为传承铁道兵光荣传统的座右铭。那年月在浩如大海的原始森林里施工,很多地名都是铁道兵命名的,“三荣岗”、“翠林,“林海”,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

       很多年一眨眼就过去了,这些高寒修路的回忆将永远珍藏在心里,带着阳光、带着花香、带着梦想,日久天长,也要去拥抱那美好的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