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6146758738296.jpg

      旅游回来的朋友说,看看汾城吧,那里有最古老的城市;居住那里的学生说,来汾城看看吧,这里有最美的建筑。汾城,这座离我不远的小镇便成为日思夜想的出游之地。


  百度过后,我知道了古时汾城叫泰平县,北魏时设立县衙;知道了北周时改名为“太平”,是因“泰”字与太祖宇文泰名字相同,这个远离都城的小城便遭到被迫改名的命运;由此我也知道了古代皇帝的专制,不但人名不能与他相同,即使已经使用的地名,一有相同也需即可更改;我还知道了“汾城”一名使用开始于民国,现在已由古时县城降格为乡镇;知道了汾城已经被列为山西省十大著名古建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着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精美古建的小镇,就在身边,我却没有去过,这很遗憾。懊悔之余便有了前去看看的欲望和急切。
  原想择一和风丽日,携三五好友,去那人人称赞的小镇一游。不想,因近日烦心事让我提前独自出游,驾车直奔那个向往小镇——汾城。
  汾城,这座穿越时空的小城,即使地处偏僻晋南,即使位居乡下,也会有人记得它悠久的历史与精美的建筑,也会有成千上万的人跨高山越沟壑,前来一睹它的风采。
  我便是这万千之中的一个。
  原想仔细看看古镇,感受一下几百年历史的古镇风貌,而沿途风景逶迤而来,这些自然景观就在古镇之先引起我极大的游览兴趣。于是,我感受到了乡村的美好,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职场的压力,有的是乡村田野的古朴和安闲,是久违了的生活原生态。
  乡间小路上,有校车慢慢驶过,那橘黄的颜色,在深秋格外醒目,它的出现,让人相信即使在农村生活,即使在乡下上学,孩子的求学之路,也很安全。我驾车紧跟其后,慢慢行走,是想感受乘车上学的温暖,是想追忆我的童年,还想听听车上孩子的笑声,感受他们愉快的童年。
  岁月静好。同城市一样,乡间也有规范的交通信号。
  十字路口,车停左道等待绿灯放行,在左顾右盼间,忽然有喇叭声在右侧响起,扭头看到中年司机抬手示意,我略感奇怪摇下车窗,就听到他说“这路口停错车道会被拍照,你是要左拐吗?”我摇头,“我要直行!”“那你先左拐走百米后再掉头,这样能避免犯错。”说完他笑笑开车走了。陌生人善意的提醒使我心里瞬间温暖。我深知人心向善,即使素昧平生,他也会给你一个提醒一个微笑。等一个红灯的时间,我心情大好。
  我索性下车,尽情欣赏乡村的古朴宁静,视线越过道旁树,看到远处空旷的田野,或许谷子、豆子已经收割,田里看不到它们的身影。平坦的土地上,只有绵延的麦地和还没收割的玉米秆。此刻,麦地还没形成海子“麦浪——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的气势,只绿油油如一张大毯,覆盖着辽阔的黄土地。只剩叶子的玉米杆,身姿更加挺拔,排列整齐如接受检阅的兵士。这个季节还该有等待采摘的棉花,此时却没见到,也许农民不再播种,不得而知。远近村庄,树木错落有致的环绕着,静静矗立在黄土地上,享受着秋天日光的照拂。房舍高低不同,以平房居多,偶有一两栋小楼,便如鹤立鸡群般引人注目。
  岁月静好。我用心感受乡村景色的恬淡。

1576146017152332.jpg

       (小镇一角)

      车到汾城,只看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小镇。蓝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整齐的小楼,宽阔的街道,晾晒的玉米,青黄参半的树叶,无不给人祥和恬静之感。这是一座保留着八十年代风貌的小镇,房屋格局、店铺装饰、街道规划无不显示着那个年代的审美情趣,保留着那个年代的生活痕迹。

  街上,几个耄耋老人晒着太阳,说着她们熟悉的故事和人物,沉浸在遥远的岁月里。商贩守着小摊,有人前来便热情招呼,并不起劲儿兜售。有汽车、摩托驶过,那速度好像不是开着现代化交通工具,而是赶着马车或者牛车,在从前的光阴里慢慢行走,仿佛担心惊扰了岁月。有黄狗、白狗闲卧街心,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光阴。有老人骑着“二八大跨”走过,那从容不迫的情形,似在引领我回到过去。
  岁月静好。我沉浸其间,安闲、恬静、陶醉。
  一阵悠扬的歌声打断思绪,那熟悉的旋律、那久违的歌词、那入心的感受,一下把我拉回眼前。没想到,在这个乡间小镇,竟然听到了《南屏晚钟》,听到了“我走出了丛丛森林,又看到了夕阳红”,我站定,在小铺窗外,一遍遍听着,静默虔诚。
  岁月静好。我不再焦虑,精神也随之复苏。  

       此行目的是小镇古建。按照指点,怀着敬畏,我一步一步走近它身旁,一步一步走进它怀抱。
  小镇古建筑众多,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着城隍庙、文庙、明轮堂、古楼、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我最先走近城隍庙,它位于小镇北侧,深秋,城隍庙周围静谧安闲,这里没有店铺,没有街市,没有人群,只一条东西贯通的小路静静躺在城隍庙前。偶尔,有小车、摩托驶过,这让古建筑有了现代韵味;偶尔,有狗吠、鸡鸣从远处传来,又让古建筑有了生活气息。

 1576146055860936.jpg (城隍庙正门)

       城隍庙高大巍峨,牌匾上“城隍庙”三个大字,历经岁月侵蚀仍保有古朴、厚重的韵味,牌匾旁典雅精美的砖雕、木雕,与牌匾一起在风和日丽的深秋,回味着昔日辉煌。
  时间是中午,寂静的街道很少行人,管理员也已下班。两扇紧闭的大门把我与古老建筑隔在两个世界,一边是携着历史故事穿越时空的古建,一边是带着敬畏虔诚寻古探幽的今人。
  我茫然四周,一转头看到庙前影壁,那影壁造型古朴,阳光直射下来,照着影壁正面美轮美奂的麒麟,照着它圆睁的双眼遒劲的双足,那仿佛不断摆动的尾巴,也在光影照拂下熠熠生辉。影壁两侧有人物雕塑四对,左右相对呈仪仗形式,从上到下依次是为单人、双人、双人、单人,这又形成上下相对,四组塑像头部尽毁,但即使残缺不全,人物那流畅的服饰,端庄的身段,艳丽的色彩也尽显古时雕塑之美。阳光直射,不宜直观,只好转回视线。大门依旧紧闭,可紧闭的大门,能阻止人的腿脚却无法阻止人的思绪。面对古旧的双门,我想象着城隍庙昔日繁华,陶醉在与古人对话的虚拟世界。  1576146149312582.jpg

       (影壁)

        一位老人推自行车走来,他停步询问,得知我专程探望古镇,不无遗憾,“毁了,全毁了。这麒麟照壁不是最好的,旁边那个最美,那是鲤鱼跳龙门图案。六十多年前,我上完小常到这里看。我娘说,好好读书就能跳过去。可惜……”,看着此刻光秃的影壁,他叹口气,惋惜地说“文革一开始,就成了四旧,祖宗的好东西就被砸了。”虽然我不知道那鲤鱼跳龙门究竟有多精美,虽然我不知道那影壁包含着老人何种寄托,单从老人遗憾的眼神、痛惜的口吻中,便可看出他对鲤鱼跳龙门的眷念,对传统文化被毁的不满。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担心城隍庙也有毁坏痕迹。
  隔着大门,我仍在想象庙内昔日辉煌和热闹;扒着门缝,我仍在张望庙内建筑模样。有女士走来,手中钥匙串让我精神一振,我知道有它就能进入渴慕已久的古建群内,有它就能打开通往历史、文化的大门。我断定她是工作人员,断定她能满足我参观愿望。忽然,我对那不起眼却象征权力的钥匙串,有了敬畏。
  没错,她是管理者。经她提议,我走近展台,看着沙盘上一个又一个古老的建筑,看到一篇又一篇解说,产生了阿里巴巴走进宝库之感。有太多古建需要参观,有太多历史需要掌握,有太多文化需要知道,有太多故事需要了解,我一时竟不知先看文庙还是祭祀台,不知先看城隍庙还是洪济桥。
  本着就近原则,我选择先进城隍庙。
  城隍,起源于古代对水(隍)庸(城)的祭祀,最初是作为城市保护神设立,到明太祖朱元璋时代,城隍庙被赋予新的职责:监督官员,敦其廉政。于是,此后各级官员赴任,都要到所在地城隍庙宣誓就职,订立盟誓,保证廉洁奉公,爱民如子。从此,城隍成了守御城池、保障治安、掌管水旱吉凶、人间善恶乃至科举功名、因果报应的全能之神,城隍庙也成为廉政衙门的代名词。   1576146087219203.jpg

       (戏台)

       汾城城隍庙始建于公元1636年,即明武二年。庙内影壁、山门、戏台、献殿、大殿、钟鼓楼、厢房、配殿等建筑都保存完好,就连历经千年的柏树,也依然郁郁葱葱。与众不同的戏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戏台紧连庙门,舞台被一条过道分成两半,原该是舞台中央处,有宽约两米的过道,平时供行人进出,唱戏时,搭建木板,便成为演员腾挪跳跃的舞台。戏台三面皆空,只南面有一墙,这座可三面观看的开放舞台,方便观众从左右两侧及正面观看演出。看着颇具历史沧桑感的舞台,我遥想她曾经的辉煌时期,想象着那时台上生、旦、净、末、丑以及他们所扮演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
  我诧异,经过抗战、经过内战、经过文革,它依然保存着当初的格局和雄姿,连精美的砖雕、木雕,都保持着当初模样和棱角,没有破败,没有损毁。“建国后,城隍庙成了粮食转运站,所有房屋都被国家征用。文革期间,红卫兵小将就不敢进庙,只能在外面祸害。”管理员说“这是奇迹”。古建也用自己完好如初的风采,向游客诠释着汾城百姓对历史的尊重,对文物的爱护,对文化的珍惜。
  随着参观路线的变换,参观人数也由最初一人变成十五人,队伍中有痴迷古建的赤峰客,迷恋古建的山西人和研究古建的杭州妹。
  再次站在城隍庙影壁前,依照提示,我仰头仔细辨认两旁对联:“人化物物化人变化无穷,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息”,那对联字迹模糊,色彩暗淡,位置又处于影壁边沿,如若没人提醒,这精辟富有哲理的对联还真不会被游客注意!对联把人类种族延续规律、世间万物变化历史、人与物的关系、物与人之间的变化,浓缩在二十个字中,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虽言语简练却意蕴无限。真的,如果没有提示,那揭示人类真谛、概括人生精神内核的对联就被我们忽略了。忽然,我意识到,因为粗心因为浮躁更因为生存,有多少古建、古物、古人、故事,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被淹没在漫漫长河里,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就这样被人遗忘在忙碌而嘈杂的生活里。

     “鸱吻,我看到鸱吻了!”随着赤峰客的喊声,大家视线越过院墙,望向竖着鸱吻的建筑。鸱吻,是龙的第九子,生活在神话故事中。这尊神兽喜水好吞,古代建筑家请它立于屋脊,俯视人间,保护屋宇。这早已走下神坛来到民间的神兽,此刻就端坐城隍庙主建筑上,保护着城隍庙,保护着古建群,也保护着太平县百姓的太平日子。也许正是有了它,汾城这座古镇才得以经兵匪灾祸、历抗战内战,走到了今天这太平盛世;也许正是有了它,汾城才有了“金襄陵,银太平”之美誉。1576146105894372.jpg 

       (鸱吻)

  赤峰客是古建爱好者,半个月前从内幕出发,一路经北京、过大同、游平遥,最终来到汾城。“假如把故宫比作大家闺秀,那平遥城就是小家碧玉;故宫是江河湖海,平遥就是室内盆景。”停了一下,他说“汾城则是故建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已经来过四次,每次都极为震撼!真佩服我们祖先。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只用砖瓦木料,就盖成这精美的亭台楼阁。你看那大殿结构,不用钉子不用胶水,只用最原始最古老的榫卯技术就架起一座房屋!”山西理工男怀着敬畏,轻轻抚摸着每一根支柱每一块古砖,那神情仿佛他抚摸的不是古建墙壁,而是心爱的孩子。
  参观队伍又看了供奉“万世师表”的文庙。转过文庙影壁,越过棂星门、戟门,跨过状元桥走进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明伦堂等古建筑,仿佛走进世外桃源,近距离感受古代建筑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之美。文庙中那包含农耕文化理想的精美书法作品、碑刻、拓片所处可见。我最喜欢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这诗句蕴含着农耕文化的生活哲学和经验,揭示出一个古老民族对小康生活的理解和憧憬,道出了他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我终于如愿以偿拜谒了汾城古镇,我终于知道这古建已经由《汾城古镇》一书得以保存;我终于知道,每一座建筑都包含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每一座建筑都诉说着一段悠久的历史。我羡慕居住此处的村民,他们生活在祖先的庇护里,享受着祖先留下的文化和文明;我感念着这里的民众,他们用智慧保全了代表古代建筑水平和历代文化的小镇。
  一个小镇因古建而闻名,一座古城因小镇而再生。
  返乡途中,夕阳缓缓移动,映在倒车镜中伴我前行。
  想说,来汾城吧!这里每一处都足以让你驻足、品味、探究;来汾城吧!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这里,你看到的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嗅到的是实物、是文化、是厚重,是沉甸甸的千年时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