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苏州结缘始于九十年代初当兵,这里从此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时常因公或因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我不免会想:作为一名在苏州工作、生活二十多年的“新苏州人”,我该如何向人介绍苏州?除了耳熟能详的“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园林之城”等,苏州特有“称谓”和傲世“名片”还有很多很多……古韵今风共存、活力魅力兼具的苏州,值得我们用最美的词汇去赞美她!

      江南是活在梦里的,姑苏是活在心里的。每个人的心目中,都停驻着一个别样的苏州。正如“一千个观众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苏州都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从不同角度、各个层面去感悟这座城市。苏州,从来都是一个反复被书写隽永、描绘刻画的对象。然而,似乎终究没有一种方式可以把苏州完整、全面地说清楚。


       一、精雅文化,承古续今

       苏州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熠熠生辉令人陶醉。

       我虽然不像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居民那般对苏州有着炙热的乡愁情感,但生活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也会受到熏陶、滋养。苏州每一个老地名、旧街巷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典故和传说,或载入史册,或流传民间,让人似乎从中领略到沧桑岁月的过往,引起人们无限遐想,也渐渐增长了我对这座城市的喜爱与迷恋。

       提起苏州,很多人首先会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并联想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园林是苏州的灵魂,有记载可查苏州的大小园林曾经多达200多个。苏州园林诗情画意,园林文化博大精深,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于一体,给人以感官愉悦和精神慰藉。假如不是来去匆匆的游客,漫步其中真是最好的休憩和享受。

       不管是沿街、临湖的园林还是位于熙攘闹市中、深藏于小巷深处的园林,除了面积大小不同、建造年代有别,造园的缘故却都大体相似:有的是富甲一方的商人休养生息的宅院,有的是高官受贬叶落归根的去处,有的是文人雅士的乐园。

       虽然苏州园林没有皇家园林雄壮富贵的气派,却有着小而极则曲径通幽的独特韵味。欲扬先抑、递进深入、移步换景、柳暗花明,她的美是含蓄而厚重的。姑苏城内大小园林星罗棋布,有着“大隐隐于市”的潇洒气质。这一颗颗明珠,正所谓“大珠小珠落玉盘”,是千年古城隐隐跳动的脉搏,也是“苏州史记”、“苏州乐章”中最动人的故事、最美妙的音符。

       如何去探究一座园林,观赏一幢建筑,识别一段历史街区,了解一些历史名人典故……欣赏没有标准,只有自己的眼界。城区古旧的街巷曲径通幽,粉墙黛瓦的宅院,还有那些砖雕门楼、烟雨长廊、码头石埠、蟹眼天井等等,据说,贝聿铭大师设计苏州博物馆时,遍布古城各个角落寻访考察,曾在山塘街驻足很久,感慨的说:“就是这种样子的。”

       有古迹就会有题咏、墨宝、诗词佳作等,周末假日倘若有时间,我会与妻子抑或邀上二三好友到处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有时踏进园林隐入游人间,听导游娓娓道来;有时步入街头巷口,放慢脚步去感受戴望舒笔下的寂寥的《雨巷》;有时站在阊门城墙上远眺整个姑苏城区,勾联起悠悠千年的吴门烟水;有时听听昆曲、评弹,聆听吴文化的魅力……

       深入到这座古城中,有想象不到的惊喜和魅力。比如,对小街小巷故事的联想、地名典故的探究、手工艺品的赞叹等等。历代名人辈出、灿若群星:兵学鼻祖孙武孙子兵法在苏州诞生;孔子72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言子是苏州人;没有白居易,就没有七里山塘;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东坡居士范文正公……正所谓“姑苏文盛出状元”,一代代苏州人创造了灿烂深厚的吴文化。杜荀鹤的“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是苏州古城古镇的真实写照。

      很多客人游玩之后,对苏州都赞赏有加。感觉苏州很有文化,古城、水乡、园林、昆曲、评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是,这些都是先人们留下的!如何珍惜利用并大力弘扬这份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使之与现代化、国际化交融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这无疑是关乎苏州发展前途和百姓根本利益的重大课题,充满智慧的苏州人正用实践作出回答。

     作家陆文夫曾经在《苏州杂志》上叙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上世纪90年代的某一天,他在苏城小巷偶遇一对母女。母亲推着自行车,车上坐着一个七八岁的女孩,手里抱着和她个头差不多高的琵琶。陆文夫问这位母亲,是不是要把女儿培养成评弹演员?那位母亲的“笃笃定定”的回答令“陆苏州”为之动容:“不一定,苏州女孩应该懂得评弹,就像维也纳人都懂得钢琴一样。” 我想,这是吴文化一种自然而然地尚文崇教的传承吧。


       二、苏式味道,活色生香

       一座城市的“味道”,必定跟美食有关。苏州以美食著称,苏式菜肴、糕点面点无不讲究时令时鲜、选料做工、色香味形、花色品种。说到底,苏州美食无外乎两大特征:时令、精致。

       大概没有比苏州人更讲求“时令”的了。苏州人讲究“不时不食”,传统饮食素来因时制宜,即便是家常便饭也很讲究春尝头鲜、夏吃清淡、秋品风味、冬讲滋补。许多美食只是在某个季节或一段时间内出现,各有各的时间表,过期不候很任性。因此,如果指名道姓要来苏州找某种好吃的,务必挑准时间。否则,要再等上一年。每个时间段,都会有苏州人心目中的“时令限定”。这大概就是农耕民族尊重自然规律的传统以及“鱼米之乡”人民对其根植于心的虔诚和感恩吧。

       太湖之滨“鱼米之乡”丰饶的物产为苏州饮食提供了绝佳材料。“苏帮菜系”家常而又不粗糙,从八十年代影片《小小得月楼》中,松鼠桂鱼、响油鳝糊、龙井虾仁等也就出了名,外地朋友来苏州,也是必尝的菜肴。当然“水八仙”、太湖三白、酱汁肉、大闸蟹时令菜也是种类繁多、令郎满目。我想,这里有着苏州人富闲、含蓄、软糯、精致的味道。妻子是地道苏州人,在她记忆里苏州小吃是甜蜜的,“笃笃笃,卖糖粥”、老虎脚爪蟹壳黄、生煎馒头瘪子团、粢饭油条小笼包、酒酿圆子焐熟藕……我尤其对苏州的面情有独钟,“兴”字招牌面馆十余家。据说苏州人吃面可以追溯到南宋,靖康之变后,北方人南下把吃面的传统带来。初夏时节,裕兴记鲜美的三虾面可谓一绝,常见的浇头还有焖肉、熏鱼、卤鸭等,就算是只有汤没有浇头的阳春面也是清而不油腻,味道鲜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殷实富足的苏州人在厚重的文化熏陶下,也养成了悠然自得、性情温和的个性。1700多年前的东晋,吴江士子张季鹰为官洛阳,恍然想起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遂辞官返乡,留下了诗学中的“莼鲈之思”典故。虽是古代官员巧妙隐秘的政治策略,但也反映出异乡宦游艰辛和浓浓的乡愁味。在这种乡愁味里,也隐约让人嗅出苏州人温文尔雅、柔情软糯的性情。

       俗话说“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说话”,强调的就是吴侬软语优美柔和、婉转动听的特点。已故苏州滑稽戏大师张幻尔的一个幽默“段子”广为流传,他说北方人从吵架发展到动手时,当中一定没有过渡,也没有任何废话。苏州人吵架发展到要动手时,却说“阿要拨倷(给你)两记耳光嗒嗒?”或者说“请倷(你)吃生活”。这实在是太有礼貌了,动手之前还要先征求一下对方意见:“要不要给你两个耳光?”“嗒嗒”二字,有尝尝味道的意思。两个耳光即使真的打上去,大概也不会太重。“吃生活”,就是挨揍的意思。“请倷(你)吃生活”,客气程度可想而知。

       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先生曾经说过:“不爱阳澄湖蟹美,此生何必住苏州”。其实,苏州的味道是多样的,在眼睛里,在舌尖上,也在憧憬或记忆中,需要细细品、慢慢尝,回味悠长,妙趣无穷。


       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记得二十多年前刚来苏州的时候,我最明显的感受是:这个古色古香、充满诗画意境的城市处处体现出一个“小”字——小街小巷、小桥流水,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以“小巧玲珑”为主要特征,软糯酥甜的各色美食统称为“苏州小吃”……如果把同为“人间天堂”的杭州比作“大家闺秀”的话,那么苏州则是不折不扣的“小家碧玉”。而相对于隔壁邻居“大上海”,苏州更是被直接冠以“小苏州”的昵称。苏州人普遍具有知足常乐的心态,他们把过日子称作“过过小日脚”,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各种乐趣则被称之为“小乐惠”。“小”是一种形态,是感官的体会,但绝不代表胸怀和格局“小”。在苏州人内敛含蓄、从容自谦的气度中,透着的是大气的胸怀、包容的心态。

       苏州是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集聚了近800余万“新苏州人”,城市语言早已从当初单一的“吴侬软语”演变成(夹杂了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占主体。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背后,是不断发展的产业需求和日益强盛的城市吸引力。很多人说,苏州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正是大批优秀人才集聚并且“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作用,使得苏州经济社会持续不断又好又快高质量发展。也正是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使苏州在无数“新苏州人”心目中留下了第二故乡的幸福烙印。

       曾经有来自苏北的同志与我谈起苏州时说:“这是富庶之地,地里插根扁担也能活……”这里有着“羡慕嫉妒恨”,在肯定苏州各领域尤其是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成就的同时,言语中明显透出了不服气的意思。的确,苏州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有着其它地方并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苏州今日的辉煌绝非凭空而来,正是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用双手书写和绘就而成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以高度的自觉和自信推动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双向演进,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巨笔“绣”出一座古韵今风的现代化国际化名城。

       当然,那位同志的话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无正面意义,从另外的角度去理解,至少对苏州提出了更高要求,苏州还大有可为,说明人民群众对“天堂苏州”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苏州要有善于听取不同声音,接受各种质疑甚至批判的雅量和肚量。这样才会不断成长壮大,取得长足发展。

      如今的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工业体量与上海相当,已经成长为神州大地“一线城市”。有人问,是什么力量使苏州魅力无穷?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都不错。更主要的是乘着改革东风,苏州立足实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苏州在厚重的吴文化熏陶下从来不缺思路,不缺奋斗,不缺独具特色的魅力。改革开放之初,也曾有人质疑过工业浪潮会把苏州历史文化底蕴淹没。凭借一股“四千四万“精神,叩开了工业时代大门;80年代,开创了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苏南模式”发展路径;90年代,受上海经济辐射,开启工业园区,吸引外商投资,摸索出外向型经济发展新路,创造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传承深厚的传统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赋予新内涵和外延。

       苏州的园林很小,但苏州人的胸怀很大。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是吴文化的鲜明个性,也是苏州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没有“胸怀大局、敢于担当”,就无法造就苏州熔古铸今的发展奇迹;没有“敢为人先、抢抓机遇”,也无法造就苏州熔古铸今的发展奇迹;没有“以人为本、尊崇自然”,无法造就苏州熔古铸今的发展奇迹;没有“凝心聚力、超越自我”,还是无法造就苏州熔古铸今的发展奇迹。是大时代造就了熔古铸今的“奇迹之城”,是大格局锻造升华了苏州昂扬奋进的城市精神,是大担当释放出“苏州经验”的时代价值。

       十多年前,苏州在荣膺“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时,一段颁奖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两千五百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十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

       是啊,古韵今风共存,活力魅力兼具。祝愿第二故乡苏州的明天更美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