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白的雪,在纷纷扬扬地落。

       似乎这漫天的雪都附着在了棠溪河畔那一望无际的竹子上。然,这看似芊芊弱弱的竹,并不屈服,而是用尽力气,咬紧牙关,擎起一山的重量。

       就在这个雪天,我来在棠溪河畔,去完成那个心念已久的夙愿。

       棠溪河,位于豫南西平县城西南35公里处,绵绵的,像一个玉女,温婉地躺在伏牛山柔情的臂弯里。

       西平,春秋归楚,战国属韩。《战国策》曰:韩之剑戟,出于棠溪。《史记》又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曜……

       站在苍茫的溪畔,望着这一河绵延了五千年的晨风夕月,我竟诞生出一种苏轼《赤壁怀古》之感慨。

       天地依旧,星月未改。当年的棠溪河,还在静静地流着;然,当年曾威震华夏的“干将”“莫邪”之寒光剑影,却飘匿何方?

       我寻觅着,寻觅着……水波飘渺处,那连绵起伏的红、透出斑斑驳驳的红、火焰山似的红、嵌着青铜铭文的红……哦,当年春秋时期的冶楼城遗址还在,当年战国时期的冶炼遗址还在,当年淬练出棠溪宝剑的遗址还在……

       我寻思着,寻思着……

       只可惜!自至唐代这一铸剑绝技失传以来,始终再没有人能访到她的踪影。

       直到1100年后的公元1940年,一位从“南洋大学堂”归来的青年才俊高锡坤,才正式开始寻觅她的踪迹。

       然,这位饱学之士,就屈身在棠溪河畔的茅舍里,虽耗毕生精力,终也未能如愿。在临终前,只好立下遗嘱,把自己一生未竟的事业,托付给了自己年幼的儿子,才怏怏而去。

       高庆民,这个铮铮铁汉,承载父亲的遗志,饮溪水,栖茅庐,卧薪尝胆,费尽72道工序,历经81坎磨难,终于在1984年,使得久已失传千年的这一伟大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瑰宝,又重见天日。

       如今,打造这一艺术瑰宝的精湛技艺早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了,并还将会继续发扬光大。

       如今,这一伟大成就,又冠以“天下第一剑”的殊荣,被永远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接受着中外来宾的敬仰和膜拜。

       心仪使然,临别时,以朝圣之心,我又拜谒了高氏父子曾经栖身处;虽已不复存在,但由他们父子俩亲手栽植的那两棵毛竹,似相互牵伴,正以它们的伟岸,在茫茫的雪里,挺起一方文化的天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