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一以贯之,千百年来,谁能违背这亘古不变的生活习惯和规律?

  粗茶淡饭,美味佳肴,饭桌酒桌,唯独离不开的餐具就是我们手里的这双筷子。

  社会在变化,时代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除了我们头顶的这片蓝天,就是我们手中的筷子。

  筷子,太普通了,普通得拿着它使用它却常常忘记它的存在。这就是筷子,它没有华丽的外表,质地平凡,或竹或木,高不盈尺,重不过两……就是这双平凡而普通的筷子,承载着中华文化之美,散发着中华文明之光。

  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中国”让多少美食家大饱眼福,让多少“吃货”为之垂涎三尺。所有的美食美味都离不开筷子。因此说,筷子是生命的拐杖,饮食的桥梁,最方便的“搬运工具”。

  筷子不仅是最常用最简便的餐具,而且是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

  筷子最早出现在距今有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筷子的国度。在那个刀耕火种的洪荒年代,先人们为了生存,学会了制造工具,起初是石斧、石镰、石刀,接下来最伟大的发现和发明莫过于筷子了。

  筷子,看起来是两根普通的木棒,取材于身边的树枝,轻巧灵活,功能多样,使用方便,物美价廉,是当今世界上最廉价、最科学、最广泛的用餐工具。筷子,不仅仅是餐具,它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东方文明和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饮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宗教文化,在所有的系列文化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饮食文化中的筷子文化。它历史悠久,实用性强,内涵丰富,如日月同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在使用筷子,日本、朝鲜、韩国、乃至亚洲、欧美等国家也在使用筷子,有人统计,全世界现有16亿人口在使用筷子,相信有一天,地球人和外星人也会使用筷子。

  筷子是一种文化。很多人有所不知,中国的数学、力学、美学都来自于筷子,一根是“—”(减号)号,两根是“+”号,两根交叉是“x”号,两根筷子平衡是“=”号。握筷子高低也有讲究,握得高不牢,握得低无力,握在6—7寸为宜,而1:0.618正好是最佳黄金分割率。筷子的标准长度通常是6-7寸,暗寓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筷子有两根,道家说,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二中含一,合二为一。

  筷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但和民俗、宗教、历法、天文地理相关,而且和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体育、诗词密切相连。筷子舞是内蒙古的民间舞蹈,舞者手持筷子做道具,和着马头琴的旋律,击打身体,击打地面,时而腾挪,时而旋转,动作洒脱,干净利落。草原的盛大节日,总少不了独具特色的筷子舞。

  中国最早的打击乐——筑,起初用来击弦的也是两根筷子(竹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这千古绝唱就是用类似筷子的竹尺演奏的,让人叹为观止。

  黎族的竹竿舞是海南最富特色最具魅力的舞蹈表演,四根竹竿,两双大筷子,不用音乐,只有节奏,简洁明快,风靡海南。当地人称竹竿舞是最好的健身运动,被国外游客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东北流行的踩高跷,其实也是两根竖起来的“筷子”,既要保持平衡,又要扭动身躯,浪漫而优雅,深受人们喜爱。每逢节假日,喜庆日,高跷踩着音乐将欢乐送到大街小巷。

  凡是美好的东西,人们总会以诗文的形式留下美好的记忆,筷子自然也不例外。“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古人一首《咏竹箸》,为筷子唱了一曲“无私奉献”的赞歌。另一首《咏箸》的诗幽默而风趣。“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现代诗人咏筷子的诗常见报端,依然是情趣盎然。“出身山野入厅堂,不见餐桌不起床,百姓达官频握手,人间美味它先尝。”

  筷子既是餐具,同样是书画工具。古人最早的书写工具是竹笔,形如筷子。竹笔取材易,用材少,经济适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去的竹笔演生出芦苇笔、羽毛笔、蘸水笔,又演化成今天的圆珠笔、自来水笔、钢笔,笔的形态在变,可笔的功能没有变,始终是书写、绘画用的工具。人类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经过三千多年的历练和传承,竹笔依然光彩照人。中国书协下设中国竹笔书法家协会,习竹书者不乏其人。主席沈安良潜心研究竹笔书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现,号称“天下第一竹笔”。

  笔,作为书写绘画工具,它的功用是记录历史表现艺术。没有笔就没有历史,没有笔就没有艺术。我认识一位书画大家,叫哈罗,人称垃圾艺术家。哈罗在狱中服刑期间,有了创作的欲望,可是囚室里没有纸笔,起初他用筷子在地上画,在地上画画是遗憾的艺术,他只能悄悄地存在心里。有一天他去理发,捧着剃下来的头发暗自感慨:发肤受之父母,应归还父母。那个瞬间,他想起了在家乡望眼欲穿的老母亲,深感内疚。母望子成龙,可自己却成了一条断足的虫。对不起啊,苦命的娘!想到此,他自将己的头发铺在一张报纸上,在报纸上洒上喝剩的些许小米粥,同样用手中的筷子慢慢的勾画,一付母亲的头像出现在面前。于是在上面题诗:慈母望子早成龙,岂知孽子已成虫,梦中化作乌龙仗,伴母苦苦度寒冬。就是这幅画,经过技术处理,参加全国政法系统新生界书画作品展获大奖。这幅被称之为“发丝画”的作品不但为中国画增添了一个新门类,而且作为正在服刑的劳改人员他第一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权。

  今年国庆节期间,应邀到香格里拉饭店宴会厅参加婚宴,我用筷子抄写了一份精美的菜单:金玉满堂(精美六彩碟),共偕白首(茄汁大明虾),金童玉女(酱象拔蚌炒花枝),美满婚姻(松茸花胶炖竹丝鸡),早定良缘(翡翠花菇扒肉片),如鱼得水(清蒸老虎斑),鸾凤和鸣(脆皮风沙鸡配脆秋菜),情比金坚(姜葱爆南美参),早生贵子(鲍汁松板牛肋肉),金枝玉叶(金汤芥兰),共偕连理(金瑶海鲜炒饭),百年好合(鲜百合红豆沙),合家欢聚(合时生果盘)。

1575114027907841.jpg

  筷子以工具的身份每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这是它的实用性,除此之外,人们还慢慢的发现在它身上存在着启人心智的精神内涵。民间传诵这一句富有哲理的句子:一根筷子容易折,十双筷子坚如铁。它告诫人们团结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一群人团结的力量才大无边。一位学者在网上发帖:筷子的长人之处是拿得起放得下。悟得深啊,人的一生中经历的太多太多,有困难,有曲折,有委屈,有坎坷。拿得起是勇气,是担当,是作为;放得下是减压,是释然,是智慧。关于筷子的哲学思考,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筷子,民族文化的图腾,从远古走来,穿越历史时空,一直走到今天。它是天之骄子,是国人的骄傲!

  筷子,我要为你唱一首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