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几年自驾去西北,途经酒泉时突发奇想,要去看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几经辗转,在大漠中来回奔波了五百多公里,才如愿以偿。走马观花地参观了卫星城,那高耸入云的发射塔,绿树成荫的生活区,庄重肃穆的展览馆,行色匆匆的航天人,无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走出航天城,又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那时我就想,什么时候能看到真实反映这些航天人生活和工作的小说或其它文艺作品呢?2018年3月,银河悦读中文网连载长篇小说《大漠航天人》,使我眼睛一亮,边阅读边跟评,并与作者在网上多次进行思想交流。

  一部并非出自知名作家之手的长篇小说,也不属于什么新的文学流派,更没有多么华丽的文学语言,却从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得到中国作家协会的出版资助,并被多家出版集团评为年度好书。这一让人兴奋和着迷的文学现象,引起了银河悦读中文网核心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多次组织讨论和大力推荐,这次又专门开展书评活动。借此机会,谈几点感受,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先后拜读了两遍,第一遍是连载跟读,第二遍是整体通读,目前又在收听由张超群播讲的《东风之声:大漠航天人》。每读一次,每听一回,都无比震撼。可用4个关键词来概括:伟大事业,国家情怀,无名英雄,自我牺牲。这是一部当代少见的军事题材小说,一个核武强军、坚固国防的真实故事,一群真正的中国军人和民族脊梁。此书的最大贡献是:首次塑造了平凡航天人的不平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伟大的航天精神。


  一、精彩再现了核武强军的伟大事业和光辉历程

  《大漠航天人》表面上讲的是东风航天城艰苦创业、快速发展、改革转型的奋斗历程,实质上说的是核武强军之路。核武器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具有毁灭性的打击能力,曾经被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所垄断。特别是美国时常用核武器来讹诈弱小的国家,以推行其霸权主义。

 

  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之初就指出:“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为此,他发出了这样的号召:“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还要有原子弹。”领袖一声令下,举全国之力,调集各路人马,加速对原子弹和导弹的研制。美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而我们只用了2年8个月。没有原子弹和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就不能赢得70年的和平发展环境。“两弹一星”(导弹、核弹和人造卫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59d8a3db7d14854ca67d2837dd6ad5d6_u=3538340563,1329934746&fm=115&gp=0.jpg

  《大漠航天人》的“引子”是从抗美援朝战争讲起的,也是小说的由头和缘起。志愿军在无制空权、无先进常规武器的情况下,以极大的伤亡代价去争取胜利。连长潘大海仰天长叹:“我敬爱的祖国啊,请你赶紧造出好武器吧,让你的儿女少流血,少牺牲,支持我们打胜仗啊!”当时,不仅因常规武器落后遭受重大伤亡,还曾受到核武器的威胁。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之前,美国多次挥舞核大棒,进行赤裸祼的讹诈,你不停战我就扔原子弹。这给当时的志愿军和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核阴影。

  贯穿这部小说始终的主要情节是,组建靶场、导弹试验、两弹结合、一弹多星的发射。从1059号(东风1号)短程导弹到长程导弹,从战术导弹到战略导弹,从常规弹头到核弹头,书中对每次发射试验都有真实的细节介绍,精彩的场景描写。例如,“远处火光一闪,寂静的戈壁滩突然燃起一片彩色的火焰,紧接着是一阵儿轰鸣巨响,从火焰中拔地而起的火箭拖着长长的火舌,推着卫星飞上了蓝天!”然而,导弹发射试验并非一帆风顺,也有惨痛失败,还有流血牺牲。

  在那非常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在极不寻常的特殊时期,两代航天人以实现强军梦为人生目标,以爱国爱民的大爱为情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甘于寂寞,不畏艰险,顽强拼搏,默默奉献,终于打出了系列“争气弹”、“中国星”、“中国弹道”。从一无所知到研制出尖端武器,从依赖外援到全部国产化,从有弹无枪到一枪多弹,使东风系列导弹能够精确地打击全球的任何敌对目标。

  每当国人在国庆大阅兵中,看到威武的导弹方队从天安门广场隆隆驶过,无不欢欣鼓舞,扬眉吐气,特别是看到战略导弹家族中出现的新成员,更加无比振奋。过去的第二炮兵部队,今天的火箭军部队,已经拥有“东风快递,使命必达”的美名,各型导弹获得了“冲绳专递”、“关岛快递”、“航母杀手”等昵称和雅号。那些能携带多枚核弹头,并能移动发射或海中潜射的战略导弹,更使敌对势力胆颤心惊,不敢轻举妄动。习近平同志在国庆70周年重要讲话中向全世界宣告:“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作者在书中发出了这样的议论:“在国际舞台上,没有对抗就没有对话,没有实力也就没有和平。平等和尊严不是靠请求和抗议得来的,而是在实力相当的基础上赢来的。”她在回应读者的评论中写到:“我敬仰航天人的平凡,感叹航天人的伟大!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支持他们。”


  二、生动揭秘了东风基地的艰难创业和拼搏精神

  东风航天城最初的名字叫导弹综合试验靶场,代号“东风”,因此也叫东风基地,如今改称为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那里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两弹一星”的诞生地。

9b1751a71901441f091e63e2832671f9_2a0ead776dc04588bd181a340c6cb7a6.jpg

  在荒凉的戈壁沙滩,在遥远的弱水河畔,风沙肆虐,干旱无雨,内地常见的植物和动物在那里根本无法生存。对外封闭、与世隔绝的东风基地,就藏在那个大漠深处,几十年来没人知道他们的具体位置,没人晓得他们在干什么。潘大海的妻子金小妹一直以为他的丈夫还在前线打仗,即使随军以后也不知道他整天在忙些什么。

  研制导弹和核弹工作,从一开始就严格加以保密,属于绝密行动、绝密单位。作者告诉我们,所有参加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必须具备“三好三清”条件:政治条件好,身体条件好,文化素质好;本人历史清楚,家庭出身清楚,社会关系清楚,差一条都不行。并且规定,上不告父母,中不告妻子,下不告子女。上级只告诉他们“去执行一项极为特殊、保密性极强的任务”。导弹发射工程师罗恩泽和医务工作者夏荣芳是夫妻,他们同时调到东风基地来,相互竟不知道,可见保密的程度。直到工作中在一个地窝子里相遇,他们惊喜异常,相拥而泣。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个游人不能前往的地方,一处保密50多年的单位。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带有揭秘性的文学作品。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虽然没有猎奇的内容,却有撞击心灵的文字,模糊双眼的事迹,崇高随处可见,敬意油然而生。

  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者在第二章“奋战风沙,组建靶场”中,描述了他们进驻靶场之初的情况。没有房子可住,只好挖地窝子栖身。第一天就遭遇恶劣天气,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地窝子的上盖被风揭掉,帐篷在空中飞舞,笼屉盖在空中旋转,各种生活用品和工作资料相互碰撞声和人们的呼喊声响成一片。炊事班来送饭的小战士追赶被大风吹跑的咸菜坛子,好不容易抱住了一只坛子,却被别一只飞来的坛子砸中头部,脑袋顿时成了血葫芦。一位女技术员为追赶她的工程图纸,如同一片树叶在空中翻滚、飘落,当她被一丛骆驼刺挡住时,终于抓住了图纸,死死地抱在怀里,而后在风中挣扎、抽搐,直至嚥下最后一口气。一场狂风夺走了两条年轻的鲜活的生命,他们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潘大海以为只有在战场才会有牺牲,才会有英雄行为,可他亲眼看到战友们为抢救宝贵的生活和工作物资而英勇牺牲。面对这种情况,大尉连长慷慨地讲道:“我们的敌人就是这个恶劣的生活环境。如果我们连这个敌人都战胜不了,那我们就不是革命军人,不是共产党员!”在这之后,又有大胡子营长在修建铁路中累得口吐鲜血而死。红柳树是他的墓碑,咸菜疙瘩成了他的祭品。为了导弹事业,航天人坚守大漠,战风斗沙,甘愿自我牺牲。

  异常艰苦的生活条件。综合导弹试验靶场创建不久,赶上了三年特殊时期。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饿的慌。当时,没有蔬菜,没有细粮,没有水果,吃的是黑窝头,啃的是咸菜疙瘩,喝的是玉米面糊。上万官兵忍饥挨饿,勒紧裤腰裤腰带建设靶场。由于营养不良,好些人得了夜盲症和眼部疾病。战士马小柱不但夜间看不见东西,白天走路也撞墙角,直至双目失明。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拿出1万斤粮食,650套棉衣救济额济纳旗、金塔、酒泉等地的老百姓。有些人是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来的大学生和知识分子,想洗个热水澡那是极为奢侈的事情。为了保证发射一线的官兵吃饱饭,有力气,上级从全国调来细粮和猪肉,但规定大队以上领导一两也没有,一口也不能吃,谁吃了就开除党籍。多吃口饭就要开除党籍,可见当时缺粮到什么程度。

  非常危险的试验工作。最初的导弹推进剂是用液氧和腐蚀性很强的过氧化氢,遇到棉麻布料就起火燃烧,操作上稍有不慎就会引起重大灾难。发射分队长潘大海多次在危急时刻冲上去抢险,被烧伤过,也被冻伤过。发射原子弹的风险更大,一旦失误,尸骨无存。在首次两弹结合试验中,有7勇士主动要求进入距离发射架最近的发射控制室,勇于献身,视死如归。一位基地首长坐在地上也不走,表示要与7勇士同生死,最后是被强制抬走的。战士喜子在抢救身上着火的战友时,自己也被烧成一支火炬。为使附近的车辆和人员不受损失,他拼尽全身力气向沙漠深处跑去,身后留下了38个焦黑的脚印。他的遗体不是躺着而是蹲着,膝盖着地,两手撑住上身,挺着胸膛,昂着头颅,一米八多的大个子只剩下了一米多点,两只眼睛成了两个黑洞。这不是作者故意耸人听闻的艺术加工,而是有原型的,他叫王来,长眠在东风烈士陵园中。除了王来,还有729名烈士,平均年龄只有27岁。聂荣臻元帅去世后,遗嘱一定要把他的骨灰送到东风烈士陵园,去陪伴那些与他一起为导弹事业奋斗终身的烈士。

  除了以上困难和危险,还有苏联提供过时的技术资料,劣质的导弹燃料,以及突然撤走援助专家等特殊困难。航天人不叫苦,不喊累,不怕难,不惧险,迎难而上,履险而行,硬是在大漠深处建起生活和工作设施齐全的东风航天城,把导弹一次次地发射成功,树立坚固国防的擎天立柱。


  三、精心塑造了航天人的典型人物和群体形象

  提起“两弹元勋”和“航天英雄”,大家都耳熟能详,有以钱学森为代表的23位科学家,有以杨利伟为标志的14名航天员。可是,提起航天人就不知道何许人也。其实,大有人在,成千上万。

c0d198389c46ec2718ae17ebe5568c78_4a77b2af8e64619e7dd92a29.jpg

  凡是参加“两弹一星”研制和试验的人员,都可称为航天人。有科学家,有航天员,有无数普通官兵,有广大工人。就书中的地点和人物来说,特指东风基地的现役军人,在编职工,还有家属和孩子。东风基地的第一任司令员是著名的“大渡河十八勇士”之一、后来任20兵团副司令的孙继先,可见东风基地的编制和级别是很高的。最初参加建设东风基地的有上万人,常驻的有数千人,至于50多年来进进出出的有多少,根本无法统计清楚。他们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没人知道他们姓甚名谁。

  作者把东风航天人浓缩为两个主要形象,即发射分队长潘大海,发射工程师罗恩泽。此外,还有斯小川、孔文、喜子、马小柱、大胡子营长、大尉连长、金小妹、夏荣芳,以及他们的后代潘志军、潘志兵、潘戈、罗梦月,等等。大致数了一下,有名有姓的22人,还有有姓没名的,有职务称呼的,有绰号的。可以说,覆盖了东风基地各种工作岗位的人员。

  在一部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是否有血有肉,是否呼之欲出,是其成败的关键所在。第一代航天人潘大海和罗恩泽,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主要人物。潘大海出身农民家庭,16岁入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经过战火考验,对党忠诚,执行命令坚决,作战勇敢,敢打硬仗。从朝鲜战场回国后,他本想回到广东老家去享受“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田园生活,没想到被调到丰台学习导弹发射技术。他开始并不情愿,当得知是为了研制尖端武器,立马服从了。这因为他在朝鲜战场上吃过武器落后的亏,见过所付出的惨痛代价。也因此,一惯脾气火爆的他在苏联教员面前心甘情愿地低头请教,并主动为学习小组长罗恩泽打洗脸水。为学到真正的发射技术,他卖掉大胡子营长留给他的手表,买烧鸡和白酒给苏联教员吃。后来,他与罗恩泽成为情同手足的兄弟,过命之交的战友。潘大海先后任过发射分队长、中队长、汽车团副团长。最初的任职是高职低配,还曾经在一个职位上原地踏步了十几年,最后的任职也不高,只是享受了离休待遇。他非常讲孝心,但把对母亲的孝化为对祖国的忠。他对自己的妻子忠心耿耿,别人换了农村的丑妻,他坚决不换。他把大胡子营长的儿子视为己出,对罗志兵的慈爱和期望胜过对自己的儿子罗志军,直至抚养成人。他在工作中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把自己的青春和终身融入了导弹事业,刻进了中国弹道。在潘大海身上,集中了中国军人的坚忍和勇敢品格,也有中国农民的土气和狡黠特点,血肉丰满,真实可亲,将他称为民族脊梁的代表一点也不过分。

1574489356891403.jpg

  罗恩泽是上海人,知识分子,他虽然没有经过战火考验,但与那一代知识分子一样饱尝民族屈辱和社会磨难。他不仅希望中国人站起来,更希望中国人富起来、强起来。因此,他把科技强国确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自觉地投入到导弹事业中去。他信念坚定,乐观向上,头脑理智,处事沉稳,无论自身学习还是帮助战友,都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他妻子夏荣芳也是上海人,他们是双军人,在东风基地生活和工作了几十年。最初的夫妻团圆是在简陋的地窝子里,后来住房虽有改善,但两家共用一个厕所。作为上海人能够吃苦耐劳,积极奉献,是军人性格的使然。在东风基地里像罗恩泽这样的知识分子还有很多,譬如王工程师,一直坚持在观测小点工作,家中有实际困难也不向上级反映。可以说,没有知识分子的积极参加,核武强军和航天事业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长驻一地的部队,一般都有随军家属。随军的具体规定是,营以上干部,服役15年,35岁。然而,没人愿意随军到艰苦的环境去。潘大海经过左思右想,还是把妻子金小妹和两个孩子从北京城动员到东风城来。作者的父亲是第一代航天人,本人又是在东风城长大的,熟知那里的生活情况,至今仍然居住在那里。作者娴熟地描写了家属的表现,邻里间的矛盾,孩子们的玩耍,表现了东风人献了青春献子孙的高尚情怀。出身农村的金小妹,对丈夫忠贞不渝,不怕生活吃苦,就怕丈夫上前线打仗。她随军后既要做好家务,照顾好子女,又要参加基地服务队劳动,还主动帮助别的家属,是优秀家属的代表。家属也在为航天事业默默地牺牲奉献,斯小川的家属符合随军条件,本应到东风基地来与丈夫团圆,但为了孝敬丈夫的父母,长期忍受两地生活之苦。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有出息,然而东风的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学校教育。上中学要去离家很远的县城,后来又上山下乡。潘志军从小以淘气出名,经常被父亲潘大海棒子炖肉,以至于父子之间产生了“仇恨”。后来,在父亲的影响下,潘志军和潘志兵都参军入伍,考上了军校。潘志军还参加了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负了伤,立了功。再后来,第二代航天人在成长,表现了航天事业后继有人。


     四、成功运用了网络文学的传播手段和创作方法

    当代生活信息量大,节奏快,网络文学和掌上阅读应运而生,大行其道。人们不喜欢读那些故事展开慢,抒情和议论多的作品。作者深知读者阅读口味的这一新变化,不仅以网络文学的形式与读者见面,在写作方法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用悬念连接章节内容。善于制造悬念是网络文学和电视剧本的创作手法。《大漠航天人》全书主要围绕潘大海和罗恩泽两家人的命运展开,从在北京上火车一路西行开始,去哪里不知道,干什么也不知道。全书的36章内容,用“夫妻奇遇”、打猎迷路“、“导弹爆炸”、“大海烫伤”、“发射失败”、“父母分居”、“志军病逝”等悬念牵引和连接,使读者欲罢不能,追踪不止。潘大海和罗恩泽几乎在每章内容中都露面,即使不露面也与他们密切相关。有自然环境的苦难,导弹试验的悲喜,战友牺牲的壮烈,家庭矛盾的牵扯,起起伏伏,悲悲喜喜,牵肠挂肚,惊心动魄。

  用场景展现人物性格。该书对具体场景的描写没用过多的笔墨,只交代地点和环境,但突出苦、难、险的氛围渲染。例如,“新地窝子里有用土坯垒成的一个桌子和两个小凳子,一个小皮箱摆在桌子上。地上是新铺的麦草,麦草上摆放着两套叠得方方正正的军用被褥。潘大海环顾了一下地窝子朗声大笑,我宣布,罗恩泽、夏荣芳、小梦月入洞房,闲杂人等都给我撤了!”这样的家庭住房条件,多么简陋,多么寒酸,多么艰苦!再如,“开饭了,官兵们以班为单位围成一个小圈蹲在地上吃饭。圈子中间放着一只大碗,碗里装着咸菜疙瘩。他们每人分到一个小小的菜窝窝头,一个小黑馒头和一个煮土豆。碗里是稀得能照见人影的青稞粥。”如此就餐环境和伙食情况,多么差劲,多么难咽,多么苦难!面我们的官兵没有怨言,没有牢骚,没有退缩,充分体现了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

  用对话推动故事发展。全书的故事情节大多是在对话中展开的,具有电视剧的特点。人物出场就说话,话中有故事,话中有性格。有句非常鲜活、非常生动的集体口语反复出现,就是“浪跟滴”。这是四川话,意为就是这样的,完全同意。书中说潘大海“生气起来像疯子,高兴起来也像疯子”。他的语言最有特色,直爽,粗犷,热辣,决断,一名军事指挥员的形象呼之欲出。例如,他被烫伤后回家,金小妹心疼地说:“你傻呀!任务对你就那么重要吗?”潘大海说:“当然重要了,比我的命还重要呢!受伤是我个人的小事儿,任务可是国家的大事儿。我伤成啥样儿了?不就烫破了点皮吗!想当年我们打仗的时候,有的战士连肠子都给打出来了,还咬着牙继续坚持战斗呢!”夫妻之间的对话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工作中的了。

0eee73738e758169b4fd762d9b750e59_6a600c338744ebf8e4056f33d6f9d72a6059a742.jpg

  真实是作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通观全书,既有生活真实也有艺术真实,既有东风小环境真实也有社会大环境真实。三年特殊时期、十年文革、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情况,都没有回避,实事求是地加以书写。书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性格都带有那些时代的明显印记,既不拔高也不掩饰,原汁原味,真实可信。他们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是坚持把强军爱国之心化为实际行动,自觉地牺牲奉献。每当东风基地点燃红色火焰,有火箭射向苍穹,有飞船升入太空,那是他们最欢乐、最辉煌、最荣耀的时候。

 

  最后说点存在问题。没有看到正式出版的书籍,就发表的网文来看,由于边写边发,有的地方略显粗糙,缺乏精雕细刻。就人物塑造来看,主要人物是成功的,次要人物下功夫还不够。孔文和斯小川在第一章中就出现了,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技术干部,发射导弹的骨干力量,但与战士喜子和马小柱相比,性格不够鲜明,缺乏突出表现。特别是孔文,他是唯一的基层政工干部,党支部书记,本应该在工作困难和风险中起到主心骨的作用,但他不仅没有什么突出表现,还因酒后失言泄密被判了刑,使他的形象大打折扣。部队中确有这方面的事例,因泄密受处分或被判刑,但很少发生在政工干部身上。政工干部是执行保密制度的宣传者和带头执行者,应该比其他干部做得更好。就故事情节来看,表现家属和孩子的相对多一些,对主线和主题有所冲淡。这是我个人的阅读感受,准确不准确是另外一回事。总之,瑕不掩玉,其反映航天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大题材,填补文学空白的艺术地位,都是无与伦比的。小说、电视和电影都是遗憾艺术,有遗憾是正常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