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6日下午,我们一行16人前往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拜谒汉太司马迁祠。 司马迁著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堪称我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而且叙事简约生动,文笔华美。

在毛泽东名著“为人民服务”中说:“中国古代有个文学家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在图书馆就可以借出史记,再借一本字典查不认识的字,不懂得向内行请教,也很轻松愉快的生活了自学了几年。七十年代初期西安到韩城的火车通车后,1972年我们是人专程来韩城,拜谒司马迁祠。

  当汽车驶入司马迁祠景区,你就会感到一个人造芝川湖以及大片的绿化地带,现代景观占地1000多亩,感受到现代景色对文物的冲击。停车后,我们直奔旅客中心。走出了旅客中心,“司马迁祠”四个大字雄壮威武,两边的门柱上刻有“挥毫三千年”,“一日阅古今”的对联使人感受历史的厚重。

   进入大门后,祭祀广场两边的雕塑从黄帝、尧、舜开始,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人物,从两边走完,就会了解司马迁前3000多年历史的简介。雕塑前边的通道上栽种的国槐,显得分外古朴。据文史资料介绍:司马迁的《项羽本纪》把失败了的项羽写入皇帝的行列,他的《陈涉世家》肯定了农民起义的作用,他的《河渠书》、《平淮书》、《货殖列传》等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他的《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活动,他为那些游侠、刺客、龟策、曰者(占卜的人)等下层人物都写了传记,他敢于批判皇帝,包括他本朝的皇帝,他讲汉武帝穷兵黩武。卖官晋爵,迷信神仙,用女儿换取不死之药,所有这些,使他这部著作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也构成了他自己的高大形象。这当然也是司马迁祠墓如此吸引关研究工作者和旅游者的原因。 

  在祭祀广场,站在司马迁的塑像前,我们认真想司马迁三鞠躬,导游介绍说:“司马迁字子长,公元前145年生于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天资聪颖,敏而好学。10岁就能诵读古书。20岁时,在父亲司马谈安排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考察史料,走访民间。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跟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途中病逝于洛阳。38岁,他继承父亲的职务担任了太史令。掌管文书,记载史事。他42岁时开始撰写《史记》,48岁时因李陵一案受牵连,惨遭宫刑。出狱后做中书令,历经16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长达52万字。”  

113.jpg

  从这里远眺,司马迁祠墓坐落于韩奕坡悬崖上,占地l04亩。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距今己有1700多年的历史。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远远望去,气势恢宏。顺着导游的手指方向看去,山崖上祠堂的两颗松树,从这里远眺就像中国的地图形状。

  我们向左来到了一座刻有“文史圣域”牌楼,穿过牌楼与芝秀桥后,来到刻有“汉太史司马祠”的木牌坊六个大字,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司马迁祠依山而建,这座山坡就是太史坡。由此沿坡上行,就会进入祠墓的建筑群。脚下的古道是全部采用石条铺成的,上面还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条真正的千年古道。

  据导游讲:春秋时期,韩城属于魏国境内。魏国在这里修建了少梁城,并为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由于韩城曾经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奕”就是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司马坡”、“司马古道”。在韩城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是在赞誉韩城地灵人杰,盛产人才和文人。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在北宋时铺砌了石条。石条上保留着的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古道最早修了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古道通上去与108国道接壤,可以说它是108国道的前身,是800多年前的高速路呢。

114.jpg

  行至半坡,有一座木制牌楼,它是元明建筑物,上面书有“高山仰止”四个字。《诗经》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司马迁在写《史记.孔子世家》时,曾用这句话来赞誉孔子,把这4个字用在这里,也是在赞誉司马迁品德高尚,德高如山,备受世人景仰。

  从这里极目远眺,东望高速公路大桥横跨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历史厚重,南瞰古魏长城历史悠久,北观新修建的景区壮丽美景,山环水抱,气象万千。

  要登上司马祠,必须攀上99级台阶。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古人对于不同的数字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古称九为数之极,九九则是至高无上了。修99级台阶就是用以比喻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有九九归一的意思。

  台阶的第二道砖砌牌坊,上书“史笔昭世” ,说明司马迁“史记”是流传万世的作品。 第三座砖砌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就是其出处。牌坊两侧对联的内容是:“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

115.jpg

  第四座砖砌牌坊“太史祠”就是祠门,祠院内,古柏参天,花木竞秀,寝宫中有宋塑的司马迁坐像,对联是对史圣精神的真实写照: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史记照尘寰。祠内碑石林立,为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凭吊吟咏之作,诗文雅健,书法挺秀。

  我们来到祠院后,看到一座形状为蒙古包的墓,导游讲:筑于西晋嘉4年(310)经金、元、清四次修葺,至今完好。墓系砖砌,呈圆形,高2.15米,周长13.19米。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古柏一株,树分五枝,枝干苍劲,盘若蛟龙。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题书。

  在太史祠,在院中石凳坐了下来,感到1000多亩大的景区,这才是历史文化中心核心。看古树参天、殿宇破旧,与新修建景区的殿堂、广场、绿化带形成巨大反差。司马迁在世时,是寂寞的,孤独的,整日与无言的文字作伴,先生是耐得寂寞的圣人。

111.jpg  中国的的历史贯穿了一个成者王侯败者贼的所谓主流意识,看看帝王将相入葬与豪华的地下宫殿殿,坟却被盗贼挖了,抛尸荒野。司马迁等科学家死因不明葬地不明,后人却为他修了衣冠冢,今天仍加大力度,供人们敬仰拜谒。史学家以及科学家受到后人的尊敬。这就是天意民心。


  七律·拜偈司马迁祠

  胜者王侯输为寇,

  改朝换代浪淘沙。

  六合归一尊秦帝,

  集中权力数汉家。

  皇亲国戚陵冢有,

  科研文史自成华。

  忍羞负重完书典,

  万世传留记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