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红色之旅伴着心灵朝圣

来到井冈山朝圣,我要寻找我军第一所军校。在满山的晨雾和淋漓的细雨里踏上路途。井冈山免费的城市大巴车载满游客在山间穿越,公路两旁尽是密密的丛林,望不见远处的群山,只见白雾在周边环绕。

八角楼里透出星星之火,从茨坪驱车前往茅坪。茅坪与茨坪相隔在黄洋界的两侧。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进驻井冈山,就在位于茅坪的八角楼居住和办公。带着对八角楼灯光的向往,踏上茅坪的土地。在山湾处,看不到希望中高耸的八角状楼阁,只见远处有一幢幢黄墙黑瓦的房屋。

在景区外,路过看见了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巨幅雕塑,手指群山,神态从容。从容应是后人的臆想,在艰难的井冈山斗争时期,备战备荒是常态,不仅考虑如何在敌人的攻击夹缝中生存,而且还要考虑中国革命的未来。面对产生动摇、情绪不安的战士,领袖还需要给予他们信念和力量。身兼重担,殚精竭虑大概是本应有的姿态。

走进茅坪,先看慎德书屋,再去找八角楼。其实八角楼只是一栋二层复式的小楼,毛泽东在二楼上办公居住,楼顶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八角楼内空间狭小,但还住着朱老总、龙开富、黄达等人。从简单的陈设能够想象出当年生活的艰苦。

楼上,一缕光亮透过八角的天窗顶棚洒向地面。在临窗的书桌上,坐一坐,感受当年35岁的毛泽东在漫漫黑夜中勇敢探索的雄心和气魄。

一盏煤油灯,一扇透风窗,一腔忧国心,《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在此诞生。雄文在清油灯的微光下,放射出那个时代最璀璨的光芒。

八角楼只是一幢普通的建筑,但她凝聚的象征意义,已打上中国革命的深深烙印。那盏灯光洒出的星星之火,透过窗外的赣西群山、潇潇夜雨,传递到中华大地。

 1573989367729044.jpg

龙江书院里的会师与育人

朱毛会师在砻市。今天的砻市房屋鳞次栉比,似乎已超越一个赣西乡村原有的贫困印象。龙江书院外的会师广场上有朱毛两人握手的巨幅雕塑。两军挥舞红旗,身穿农民服装和身着国民革命军服的两支队伍融汇成滚滚洪流,朱毛满怀深情和激动,紧紧握住对方的手。

龙江书院据说鼎盛时曾有100多间房,但因历次损毁还剩30余间。书院三楼文星阁是会师后召开第一次会议的地方,自此红四军开始出现在中国的革命斗争历史中。

龙江书院是当时红军教导队的旧址,是红军培养和造就军事人才的重要所在,也是国防大学的前身。作为一个军事斗争经验薄弱的政党,在武装革命之初,就如此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与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不无关系。

取得一个个军事胜利,是根据地立足的基础,也是红旗能够打多久的有力支撑。而军事胜利最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不仅需要广大穷苦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更需要能征会战的指挥人才。

从当时一位学员保存的笔记本中,能够看到当时系统的教导体系,体现着红军的战力水平。一期期的红军基层指战员正是这小小的书院走出,走向井冈山,走向中央苏区,走向陕北延安,走向新中国的胜利。

 

1573990129539790.jpg烈士笔记:“军校摇篮”的历史物证

在八百里井冈山中,有一小山村叫蔡亚。村中出了个红军烈士蔡德华。他曾使用过的一本笔记本,详细记录了他在红军教导队的听课内容,后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毛泽东引兵井冈山后,客家汉子、热血青年蔡德华积极投身革命队伍。1927年12月,受地方党组织派遣,他参加了创办于龙江书院的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培训。学习结业后,他担任了宁冈县赤卫大队副大队长,负责军队的军事训练,人称“蔡教头”,先后参加了七溪岭战斗、黄洋界保卫战,战功卓著。

1929年1月,井冈山失守后,蔡德华意识到斗争形势的严峻,遂将自己保存的教材用油纸包好,装入竹筒内,藏在自家的屋檐下。他抱着献身决心留守井冈山,坚持斗争,1930年不幸被捕,宁死不屈,在宁冈新城遇害。

49年后,1979年11月,蔡德华的儿子在拆除老屋盖新房时,发现屋檐下的一个竹筒,里面用油纸包着的全是些写有字的笔记本和纸张。笔记本中的《宁冈县赤委会教练大纲》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笔记本内容一部分是蔡德华在红军教导队的听课记录;另有一部分是大事记载、感慨咏叹、诗歌、对联、自画像。但课堂笔记中不乏反动的观点,其内容所及绝不会出自蔡德华之手。经专家鉴定,这些内容是国民党宁冈县长张开阳留下的。

原来红军教导队参加了攻打新城的战斗,破城后对县公署和敌营部进行搜查。蔡德华发现了这本笔记本,见只写了一半左右,觉得丢掉可惜,于是带回教导队接着使用。所以,本子上记录了教导队讲课的很多内容,特别写到了1928年2月24日毛泽东讲的7个军事问题。

这本得之偶然却极为珍贵的敌我人员共同用过的笔记本,不仅见证了岁月的沧桑,而且还证实了烽火岁月中我军最早进行干部培训、举办教导队的史实。

 

龙江书院是我心中的圣殿

“龙江水绿静流长,五虎山青翠岭苍。大计初商书院阁,朱毛联手写华章。”朱毛井冈山会师时,在龙江书院桥头握手,转眼已经九十一年。大巴车刚进入井冈山景区范围,给我的印象:山越来越高,越来越大,林子越来越密,路越来越险,弯道越来越急……看到眼前景象,你就不难想象,当年毛泽东老人家为什么要带兵上井冈山了。

到了井冈山后,我们驻在“井冈山民宿”,这个地方叫茨坪镇,这里曾经是绿林英雄王佐的“大本营”,后来这里又成了红军的总部。井冈山是一块红色土地,这里的一切都是围绕“红”字做文章。刚下车,就见到不少穿着红军服来来往往的学员, 或许在井冈山,在抓干部培训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

在井冈山博物馆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的思绪穿越时空回到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深深的为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不畏艰难,不畏困苦,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感动着、激励着,仿佛麻木的神经得到复苏,我的双眼常常噙满泪水。

这样几个数据牢记在心:井冈山斗争历时两年零四个月,共牺牲红军4万多人,平均每天牺牲60多人。这两个让心都滴血的数据让我们真正知道了井冈山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多大的贡献,多大的牺牲,知道了井冈山为什么被誉为“革命的山、战斗的山、英雄的山、光荣的山……”

在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茨坪毛泽东旧居、小井红军医院瞻仰中,同时通过聆听曾志“井冈送子”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让我们真正的感受到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敢于负责,勇敢担当”,什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573990241134573.jpg

在前往黄洋界哨口、茅坪八角楼等游览中,让我们真正体会感受到红军“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传统和作风,了解毛泽东思想、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战术等理论创新形成和发展过程。

井冈山斗争虽然只历时两年零4个月,但其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深远却铭刻史册。毛泽东当年就这么1000人的老红军家底,要办学校,他要培养自己的人才,你看他决心多大!就这么1000人,要打反动派,也要办校、治军、培养自己的军事人才。于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教导队办成了龙江书院军校,就成为今天国防大学最早的前身。

教导队队长吕赤,黄埔四期毕业,队长才当了一个多月就被打死了,被他的教导队教导员陈伯钧“擦枪走火”给打死。陈伯钧被判了死刑,杀人偿命。毛泽东说了句:“我们不能一天失去两个黄埔学生”。毛泽东说算了,打了四十大板,陈伯钧皮开肉绽,疼得嗷嗷叫。陈伯钧,1955年共和国开国上将。

你看这就是梦想,因相信而看见,只有一千人,还能干成事情。绝不是麾下拥兵百万,拥有多少资产,拥有多少装备,我才信心满满。唯有毛泽东他看透了中国国情,我们红军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么小的力量可以在白色政权夹缝中生存发展,最后取得全国胜利,龙江书院居功至伟,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