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49年春季

        地点:翁牛特旗原山嘴子乡新地村南不远的南梁东拐棒沟名叫太平山的山半腰

        人物:当地农民马忠信和他的牛

        这个故事比共和国的历史还要大上几个月——

        这一年,马忠信二十五岁,娶了本旗杜家地乡姚家店村十七岁的李桂珍为妻,新婚不久。

         这一天,他赶上自家的牛拉犁杖,到太平山开垦荒地。

        马忠信扶犁甩鞭,悠然地犁着地,突然咯嘣一下,拉着犁杖的牛也随之停了下来,任凭如何吆喝、鞭赶,它就是不肯迈步了。马忠信低头一看,原来是铁犁铧尖儿套上了一个像是“半砬圈子”的东西。这不就是个破铁圈子吗?他一边没好气地想着一边就把这个“绊脚物”从犁铧子上取下,擦了擦那上面的土,竟然还露出了石质。这个是什么破东西!他摇了摇头,顺手就把它扔在了一旁,等到收工时顺便带回了家。

         马忠信至死也没搞清楚自己在开垦时拾到的这个东西倒底是个什么东西!

        这个“半砬圈子”在出土的第一个二十九年间,一直跟着马忠信,没有离开过他的家,尽管马家从新地搬到朱代沟,几经迁徙。不知什么时候,马忠信知道这个“圈子”是玉做的,还听人说,如果家中有玉,要藏在最好的地方,才能保佑全家。于是,这玉也就被从屋的角落拿到粮仓中,再由粮仓拿到三节红堂柜里。这玉虽然没有给马家带来太多的富足,却也粮谷满囤,人丁兴旺,自给自足。

        这一辈子,李桂珍一共为马忠信生下了两男五女。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靠天吃饭,土地贫瘠,以往较殷实的小日子也出现了拮据,马忠信还得了病,李桂珍就找来阴阳先生算卦。阴阳先生说:“你们家有病没钱,都是因为有一个不该藏的东西在做怪,你的命里担不起这么大块的玉石。”李桂珍一听此言,这不就是指他们家的那个“半砬圈子”吗?肯定是!要不这日子怎么就不如从前了呢?

        于是,她自作主张地就把这个“不祥之物”拿出来,卖掉了。

        从此,这个“半砬圈子”就离开了马家,马家依旧贫困,马忠信的病也是依旧。            1996年,马忠信举家搬迁到盘锦。不久,马忠信就去世了。

        时间:1978年6月

        地点:翁牛特旗广德公镇皇姑屯炒米营子

        人物:收皮毛的农民李井荣

        李井荣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做起了小生意,走家串户地为南方老客和或乌丹厂商收购皮毛。1978年6月的一天,李井荣在乌丹镇(原山嘴子乡)朱代沟遇到了他的连襟(李井荣小姨子的丈夫)马跃,马跃拿出了这个“半砬圈子”。马跃知道他的这个连襟手里有几个钱,爱抽烟,喜欢好烟袋嘴子。这块玉如果卖给他,他可以制作好几个烟袋嘴儿。

         那么,这玉是如何落到马跃的手里的呢?马跃告诉李井荣说:“两个月前,这块玉差点儿让马忠信的儿子马金海给卖了,当时,来了两个南方老客儿,他们是收老钱、金银器和老玉等物件的。”李井荣听连襟如此一说,拿起小刀就在那玉上使劲地划了一下,没有划出丝毫的痕迹,便心想:这不是囊玉,烟袋好坏都在烟袋嘴儿上。听人说,玉,只要硬、透,就是好玉。李井荣仔仔细细地端详了半天,这块玉石可以制作好几个烟袋嘴儿啊!心已动,就问:“你卖多少钱?”马跃说:“咋也得一百二十元钱吧。”

         马跃为什么把这块玉的价格定为一百二十元呢?那时候的一百二十元,是一般干部四个月的工资,可够贵的了!

        原来,在此之前,马忠信大儿子马金泉(1951年出生)搬到桥头镇(原杜家地乡)姚家店村去住了,马忠信的二儿子马金海(1955年出生)娶了媳妇当了家,顶门过日子。马金海当家后,就想把这块玉制作成烟袋嘴子。有一次,他找到了大队书记李福,要他帮忙拿这块玉去制作烟袋嘴儿,说能切割成三个好烟袋嘴子。李福就拿着这块玉找到了制作烟袋嘴子的匠人,匠人看了看玉,算了一下用工,开口就要一百二十元的手工钱,少一个子儿也不干。李福嫌太贵,没有切割成。这就是这块玉定价一百二十元的原因。

        话说李井荣见到这么一块像鸡蛋黄儿颜色的黄玉石,就暗自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盘:买块好玉,做几个好烟袋嘴儿,再把烟袋嘴儿卖了,钱也就赚回来了,自己还能得到一个好烟袋嘴儿用。最终,这个“半砬圈子”以一百二十元钱成交。事后,马跃给李桂珍送去六十元,他自己留下了六十元。三方皆大欢喜。但李井荣因为忙于做买卖,没有来得及找磨玉匠人,这玉也就没有变成衔在嘴巴上的漂亮烟袋嘴儿。

         这时候,已经是1987年了。

         李井荣的儿子承包了砖厂,收入多了起来,再也不用老爹挣钱养家糊口了。闲下来的李井荣又有时间琢磨起这块玉。

         时间:1987年10月

        地点:乌丹镇

        人物:贾洪恩,时任翁旗文管所长

         这一天,李井荣拿着这块玉来到乌丹镇,找外甥闺女赵国芹(时任旗纪检委干部),想让她看一看并找人商量一下,设计一下,能做几个烟袋嘴儿,怎么才能做成好烟袋嘴子。赵国芹一看,就感到这个东西不同凡响,急忙把它拿给丈夫孙平看。孙平(时任旗法院某庭庭长,后任旗法院副院长)看后说:“我看它和三星他拉出土的碧玉龙差不多,是文物!千万不能做烟袋嘴子!”

        为了求个真儿,孙平还照着这块玉描了一张图,领着李井荣来到翁旗文管所,把图拿给所长贾鸿恩看。贾所长往那图上只了一看,内心就狂跳不已了:这不是一条玉龙吗?难道我们这里又出了一条玉龙?但为了搞清事情的真相,贾所长表面依然装得很平静,只是淡淡地说:“光凭你这图,我是看不出这是个啥玩意儿的,你们得把实物拿来让我看看,然后再说。”听贾所长这么一说,李、孙二人只好回到家拿上实物又一次来到博物馆。贾洪恩一看那玉,心中有了底,这肯定是玉龙无疑了,可表面上却仍十分淡定地说:“你们把东西留下吧,我现在也看不出它是个什么东西,我得去别处找人鉴定一下。”

         随后,贾所长就带着这块玉急急忙忙地去了北京,找到中科院考古所苏秉琦先生进行了鉴定,并由刘观民研究员出具了鉴定证书,这份《关于翁牛特旗征集的玉龙鉴定意见》内容如下:

        翁牛特旗文管所贾洪恩同志送来征集到的玉龙一件。观察玉龙的质地、制作与形态,与以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玉龙大同小异,实为国内罕见的科学标本。宜做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建议旗政府给有关人员与(应为予)以奖励,并应对该文物出土地点做调查了解,进一步提供与此相关的情况有助于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刘观民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


        专家的鉴定,确定了它的年代和价值:翁牛特旗,又有一件史前文物问世!贾洪恩所长回来后,别提有多么高兴了,但心里又总感到对不起孙平和李井荣,他们来找自己时,应该怎么向他们解释呢?按贾洪恩的性格,还是实话实说吧,所以,他对前来索要黄玉龙的李井荣和孙平说:“这东西是出土文物,属于国家所有,留在所里吧,我们会给你申请奖励的。”孙平是搞法律的,他十分清楚,按照法律规定,如果是出土文物,那就是属于国家所有,当时也就没说什么,领着李井荣离开文管所,回家了。

         以上就是“华夏第一龙”的发现经过。从此,黄玉龙也像碧玉龙一样,有了归宿。翁牛特旗因为有了两条玉龙双双横空出世而更加的闻名宇内。


         故事背景:“华夏第一龙”

         小玉雕龙(黄玉龙)为黄色,体态造型与大玉龙基本一致,其尺寸有所不同。小玉龙高16.7厘米,龙脊背的长鬃7.2厘米,长鬃占了龙体的二分之一以上。这条玉龙也是“C”字形,对强光观看,为半通透,它的选材讲究,充分利用了玉石的本色和石皮的赭黄色,头部和尾部是赭黄色,身体部分是黄颜色。让人一看,就有古朴厚重的感觉。在做工上,它头部鼻端刻划出两条短线表现鼻孔,颚底是三角网纹,龙眼为梭型,颈脊处起一长鬣。龙背钻一圆孔,圆孔边缘磨痕十分明显,由此证实为系绳悬挂所用,试验穿绳、提起,玉龙的头尾正也好处在一个水平面上,这两条玉龙的首尾都是绝对平衡,不知古人为了表达什么,但足以看出古人的制玉水平已经相当高超。关于它的用途,专家众说不一,但是大多数专家认定它是祭祀用的神器。因为黄玉龙的制成年代早于碧玉龙。至此,黄玉龙正式被专家确认为“华夏第一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