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起源于元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是南方戏剧的支系,主要流行地域仅限于海南岛及两广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琼剧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省委和省政府开展了一系列传承、创新与发展琼剧的措施,新一代琼剧艺术工作者和老一辈及国内知名艺术家携手合作,挖掘整理演出优秀传统剧目及创作改编优秀的历史剧和现代戏,不断探索琼剧表演艺术的技巧,以多种形式加强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了百姓生活中,让琼剧玉韵流芳。并在省外与香港、新加坡、泰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及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和巡回演出。

  凭借原创历史传奇琼剧《冼夫人》中的精彩表演,第三次为海南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桂冠的国家一级演员林川媚,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天生傲骨,绝不轻言低头

  侨乡文昌,有着21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海南闽南文化发源地,为海南三大古邑之一,有“一里三进士”的说法。建于北宋庆历年间的孔庙,对启蒙益智,促进文昌地区崇文重教、尚德兴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76年出生于会文镇的林川媚,老家毗邻距今近300年、保持完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十八行村。在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浓郁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浸染下,她从小就喜欢读书,善于独立思考,懂得如何区分利弊,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审时度势,把握机会。

  林川媚的嗓音不错,一直以来,她都想在声乐方面有所发展。初中毕业那年,她报考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的声乐专业,但省艺校那一年却没有声乐的招生计划。母校琼文中学的老师见状,建议她先选报琼剧专业。而当时,父母不同意,她也有些犹豫。林川媚特别想进入自己喜爱的声乐专业学习,若坚持己见,就意味着她要等上1-2年才有机会报考,但在时间上,她等不起。经过一番权衡,她只得无奈地接受现实,进入琼剧专业学习。

  琼剧以海南话为戏曲语言,根据海南人喜闻乐见的习性,将传入海南的木偶戏、正音戏、梨园戏、高甲戏和潮剧等“外来”戏剧,与海南当地的方言土语、民间歌舞相结合,并对原有的各种声腔进行综合性融合,经历了漫长历史演变和艺术实战,形成的海南独有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被誉为“南海珊瑚”。其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唱腔以板腔为主,兼有少量的曲牌,为当地本土文化的象征。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琼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琼剧的传播形式不断创新,从戏院到小剧场再到咖啡馆,以一种特别接地气的方式开创新的发展局面。

  林川媚考进省艺校,名义上是文昌县(1995年撤县设市)文体局的代培生,实际上是自谋出路的自费生。这,让她有一种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她发誓要奋发图强,书写自己辉煌的人生。

  俄国导演、戏剧理论家梅耶荷德说“动作在戏剧表演创作中,是一种最有力的表现手段。”戏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法,琼剧也是一样。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琼剧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虽然每个演员的侧重点不一样,有的擅长唱功,有的以做功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但根据本工行当的需要,这四种基本功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演员的艺术表演功能,更好地表现和刻画剧中的各种人物。

  林川媚在家干惯了农活,腰腿灵活,爆发力强,但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软度与力度远远无法与从小就接触过琼剧,有一定艺术功底的同学相比。清楚自己的短板后,性格倔强、不怕吃苦的她,发誓迎头赶上。

  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学校规定学生每天早晨6点练功,林川媚却在5点就开始练功,比同学们提前1小时。她是学校里最早一个进入排练室,最后一个离开的学生。在省艺校学习的4年,她几乎天天如此。

  琼剧与京剧类似,演员在舞台上所走的路线呈圆圈形,称为圆场。圆场的速度多为由慢到快,因此又称跑圆场。跑圆场的速度分为慢速、中速、快速三种。慢速多用于起步,逐渐加快到中速、快速。女性跑圆场,开始时左手叉腰,右手单山膀,右踏步,目视左前方。起步时右脚尖微向外撇,勾脚面向前迈出,脚跟先着地,随即压脚掌满脚着地,同时左脚跟踮起,顺势左脚迈步向前跑。跑圆场时,腿不能僵直,两膝盖内侧要贴紧,步于要小、快、均匀,上身稳,不能扣胸、撅臀,要求脚动身不动,保持力度平衡。

  毯子功是戏曲演员中生、旦、净、丑各行当均需掌握的表演技艺。掌握这些功夫,除了勤学苦练外,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必须从小接受严格、科学的训练,由抄功教师遵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施教原则,打好基础。通过对毯子功的练习,使演员的形体动作更为协调,还可以增强其身体的柔韧性以及对各种动作的控制能力。让演员在表现翻腾跳跃、腾云驾雾、凌空跌扑等特定场景情节时,自如地运用形体进行艺术创作。

  戏剧舞台上有个专用名词,叫做大靠,又叫硬靠。是指在靠背的背后绑着一个皮鞘,皮鞘里插着四面三角形的靠旗子。这种带靠旗的靠,叫做大靠。一般武将都穿大靠,再衬上四面靠旗,显得特别威武、勇猛。如果舞台上站着四名或八名披着大靠的武将,每个人都张着胳膊把下边两片下甲提溜起来,昂首挺胸、威风凛凛,给人的感觉有千军万马之势。靠旗是插在背后的三角形的四面旗子,又叫护背旗。旗上有用各种彩线绣的龙纹。每面旗上附有一条彩色飘带。动作时,旗子连同飘带飞扬招展,潇洒优美。这是一种装饰性的舞蹈工具,以此渲染武将的威风,显示表演者的技巧,增加舞蹈时的动态美,帮助塑造人物。

  林川媚说,穿着沉重的大靠排演,十分辛苦。海南的气候特殊,全年暖热,穿着大靠站在舞台,不做任何动作,都会大汗淋漓。卸妆后,衣服都能拧出水来。对于穿大靠的女演员来说,上身跟男靠的形式差不多,但靠里面还要衬着裙子;下身则要缀着五色绣花的飘带;腰带勒得身上,腋下甚至骨头都是乌紫的,像被人打了似的。

  经过勤学苦练,林川媚在舞台上穿着大靠排演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把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颇具风范。

  回忆当年练功的情景,林川媚历历在目。当时,学校地处闹市,居民被学生的吊嗓声吵醒,经常向学校领导投诉。他们吊嗓,只能在不影响居民休息的前提下进行。每个学期开学的前两周练完功后,腰酸腿胀,吃饭手握不住筷子,走路扶着墙,上厕所蹲不下去。

  在多位任教老师不懈的耐心教导和启发下,林川媚惊奇地发现,琼剧粗狂质朴,不仅有着优雅舒展的腔调、悠扬宽阔的旋律,且体裁丰富多彩,既高亢激越,也不乏委婉缠绵。其生、旦、净、丑、末五大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因此激发了她塑造人物的兴趣,感受到了挖掘人物性格的乐趣。通过深入的探索,林川媚没想到,听似枯燥的唱腔竟然有着如此多的奥妙,看似呆板的戏曲程式有着这么多的讲究。

  凭借自身的天赋和良好的嗓音条件,林川媚开始发力,舞水袖、跑圆场、练身段、耍花枪、吊嗓子、学唱腔……表现出了超凡的艺术才华。4年时间的勤学苦练,为她扎实的基本功,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在此期间的1996年,她还荣获了全国中等艺术学院戏曲教学大赛唱腔中南片区的三等奖。

  1997年,林川媚以优异的成绩提前2个月从省艺校毕业,进入当时的琼山市琼剧团(现海口市琼山区琼剧演艺有限公司)。

  勤学苦练,终得崭露头角

  琼山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琼台福地”之美称。位于府城三角池公园附近的琼山市琼剧团,于1956年建团,是新中国成立后海南最早由政府部门管理的专业琼剧团之一。

  府城,为古代琼州府所在地,是海南岛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历史上有“一里出三贤”的佳话,是明朝理学名臣丘濬,被称为“海青天”和“南包公”的著名清官海瑞的故乡。府城“琼台书院”,更因为被演唱及拍成电影的粤剧、琼剧《搜书院》的流传而名闻天下。

  刚毕业那会,林川媚在剧团属于跑龙套的角色,演的都是宫女之类的群众演员,“革命青年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嘛。她的嗓音好,经常在后台给其他的演员帮腔。她还是个有心人,有着超强的记忆力。每次别人排演和演出,她总是在一旁认真地学习,默默地把每个演员的台词和位置,一五一十地记在心里,而且特别清晰准确。只要有空,她就模仿角色的动作,口中念念有词地熟悉剧情。

  林川媚第一次上台演出,大概是她毕业进剧团的第二年。

  那次,剧团到大致坡出演《梨花情》,丰富基层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第一场演出结束后,女一号的头晕得特别厉害,无法坚持下去。剧团领导得知林川媚的天赋,就问她对整本戏熟不熟,意思是叫她去“救火”。林川媚愣住了:琼剧演员上台演主角,一般需要磨砺3年。她回答说:“熟。可是……”,话还未说完,就被拉到后台化妆、换服装。

  这次大致坡晚上的演出,林川媚演了一台戏。从此,她成了剧团的中坚力量。

  林川媚回忆说,她那时也真够拼命的。别人说无法做不到的事,她就一定要做到。怀孕5个月的时候,她还在走高台,踩在同事的腿上演戏,还进录音棚录音。怀孕6个月的时候,剧团下乡租的客车翻在田里,剧团领导立即叫大家托的托,拉的拉,硬是把她从车窗拽了出去。怀孕8个月零3天,她还在台上演出。平常演出,林川媚只须穿一条裙子即挥袖自如。但由于此时肚子太大,得用两条裙子合为一条形成整体,方可遮掩肚子继续挥袖。林川媚说,因为剧团的演员不多,女演员都是坚持到怕影响到腹中的胎儿才走下舞台。与她同年进入剧团的一位艺校同学,怀孕7个多月,也照样在台上演出。

  林川媚说,有些观众曾好奇地问她:“天天看到你们演出,难道你们演员都不生病?”她回答说:“你把每个演员带的包抖一下,就会发现里面有许多药。不是我们不生病,而是每当有生病的兆头,我们就服下相应的药物缓解。”她说,演员其实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职业,特别是演武戏的演员,出事率比较高,有的甚至落下残疾。有的在打毽子时落点没有选择好,导致脚后跟的脚筋断了;有的还因跳竹竿舞,脚后跟被竹竿击中,脚筋断了。软毯子功属扑跌类,若演前后僵尸的演员肌功没有练习到位,扑跌时心脏也会受到损害。由于演员的腰、腿练习频繁,老了浑身都是病。尽管如此,为传播海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特色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他们毫无怨言,仍然坚守琼剧阵地。凭着这份执着,她于2002年荣获了海南省“明珠杯”琼剧名段唱腔电视大奖赛专业组的三等奖。

  2006年,一股“超男”“快女”的选秀风,席卷全国。海南琼剧界,也跟风搞了一个名叫“呀喏哒嘀”的琼剧选秀活动。当时,省艺校琼剧科副科长李明玉,极力动员2000年就在省艺校兼职教授琼剧表演班的剧目课与唱念课的林川媚参赛。李明玉老师是国家二级导演,为海南琼剧艺术作出了极大贡献,导演了几十部戏剧作品并多次获奖。她认为,年轻人应通过比赛展现自我风采,让青春飞扬。林川媚却不以为然,但又感到不好违拗李明玉老师,便应付地参加了海口地区的海选。令林川媚没想到的是,她的一段清唱下来,竟没进入海选的前50名。沉重打击,让身为专业演员且兼职教师的林川媚,羞愧难当,觉得辜负了李老师的厚爱。

  恰好这时,各地选送进入海选的选手才45人,名额不够50名。林川媚由于嗓音特殊,补入50名之列。要强自信的林川媚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为了证明自己,她开始调整心态。由于每天下午要到省艺校上课,她就利用上午的时间在琼山区琼剧团的排练室苦练基本功。累了,就在排练室小睡一会儿。

  就这样,林川媚带着这股韧劲过五关斩六将,凭借着“重台恨别”“断桥”“生葬皇陵”等唱段,一举摘得了首届“呀喏哒嘀”琼剧秀场的桂冠,被当时的观众戏称为一只“黑马”。从那时起,“林川媚”这一名字开始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她在比赛中演唱的“含悲饮恨跨马鞍”,一时间也成为了最受观众喜爱的唱段之一。此后,她相继荣获海南省琼剧名家名段唱腔比赛、海南省琼剧表演擂台赛、海南省艺术节等诸多省级赛事的最高奖,成为省内琼剧界赛事的大满贯得主。

  汲取养分,不断拼搏进取

  林川媚在首届“呀喏哒嘀”琼剧秀场活动中,不仅获得了桂冠,更引起了著名琼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琼剧代表性传承人王英蓉的关注,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王英蓉从事琼剧表演事业几十年,塑造过许多深入人心的形象,代表作有《红叶题诗》《张文秀》《秦香莲后传》《林攀桂》《孟丽君》《春草闯堂》和《红色娘子军》等。1956年,她在传统琼剧《张文秀》中因成功饰演王三姐而一举成名。1957年,《张文秀》晋京演出,她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拜谒了田汉和梅兰芳等我国戏剧界名人。

  “呀喏哒嘀”琼剧秀场比赛前,林川媚在舞台侧幕内争分夺秒练习。她不怕体力消耗,也不怕弄脏了衣服,该跪下就跪,该扑倒则扑。练习“滑跪”时,裤子磨破了也在所不惜。她刻苦认真的举动,吸引了评委王英蓉的目光,有一次,王英蓉特地走到了林川媚身边,意味深长的赞扬了一句:“我观察你很久了,你很积极很认真啊!很像我年轻的时候,执着投入。”旁边有一位戏迷,是王英蓉的朋友,便顺势搭了话:“您还没有徒弟,要不收她做徒弟吧?”王英蓉当时笑了笑,虽没明确表态,但在之后的赛事中,总会有意无意地指点林川媚。林川媚回忆当时说:“能得到王英蓉老师的指点,我就感到特别高兴。至于拜师,我想都不敢想,也就不敢吭声,只求不断进步。”

  一来二去,林川媚就与和王英蓉熟悉了,胆子也慢慢地大了起来,只要有时间,她便主动地到老师家里拜访求教。后来,那位戏迷朋友再次在王英蓉面前提及收林川媚为徒之事,林川媚本人也对王英蓉说向剧团领导汇报了想就拜师,得到了领导支持之事。王英蓉就问林川媚:“你愿意学不?”喜出望外的林川媚受宠若惊,连声回答:“愿意愿意。”“那你就跟啰。”王英蓉终于答应了。2007年,经过剧团领导的安排下,林川媚在琼山区文体局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名正言顺地成为王英蓉的入室弟子,为她的演绎生涯贴上了一个分量极重的标签。也就是在这一年,深感自己极需充电的林川媚,为了汲取更多的艺术养分,进入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就读。

  2008年,林川媚面临两种选择:到省艺校当专职教师为琼剧培养后继人才;或进海南省琼剧院,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当时,林川媚心里特别矛盾:当教师教书育人,可以不受练功之苦,但自己是琼剧代表性传承人王英蓉老师的唯一弟子,尚未完成传承琼剧的使命,若就这样轻言放弃,心有不甘。海南省琼剧院当时的院长,恰恰摸准了林川媚的这一脉搏,成功地说服她选择了海南省琼剧院。

  进入海南省琼剧院后,林川媚更方便向王英蓉请教。她谨遵“认认真真演戏,踏踏实实做人”的师训,并作为人生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感觉现在才真正叩开了琼剧艺术殿堂的大门。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她牢记恩师“沉住气,不浮躁”的教诲,静下心来钻研冷门的琼剧艺术,再苦再累都没有想过要放弃。王英蓉常常告诫她,要认真对待艺术,无论在剧中担当什么角色,对角色的每个动作,每句念白,每段唱腔,都要仔细研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演好,才对得起观众。要在每次的排练或演出后总结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进步和完善。王英蓉不顾自己多年的关节疼痛,为林川媚作身段示范,在念白和唱腔上,字字句句地说唱辅导,指出其中的不足,让林川媚对表演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掌握了不少行当唱腔的知识,特别是深闺行当的表演和唱腔特色。此后,林川媚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出发,继承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志在创新而又不炫耀创新。她文武兼擅,扮相端庄,唱腔圆润,表演细腻,先后在《下南洋》《王国兴》《冼夫人》等国家级精品力作及《百花公主》《汉武之恋》《晋宫风云》《九龙金丝帕》《圆梦》《红叶题诗》《汉宫春秋》《恩义千秋》《晋宫风云》《天之骄女》《唐伯虎点秋香》《搜书院》《五女拜寿》《梨花情》《劈陵救母》《杏元和番》等20多部剧目中担纲主要角色,成为省琼剧院的顶梁柱。

  王英蓉不但在艺术上对林川媚严格要求,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同样给她很大的教育和影响。她常对林川媚说,作为艺人,要有艺德,要做一个德艺双馨的演员。要时刻感激组织对自己的培养,要感谢大家对你的帮助和支持,每一个艺术品的成功都是大家共同的成果。没有大家辛勤的劳动,没有乐队、舞美等这些幕后的英雄们,就没有演员台前的鲜花和掌声。王英蓉还会经常对林川媚讲起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老艺人们崇高艺德的故事,让她深受启发和教育。

  2012年,省琼剧院复排《百花公主》,准备赴香港演出。该剧1982年由省琼剧院在新加坡首演,琼剧表演艺术家李桂琴扮演百花公主。剧中有又高又飘的跟斗连接,惊险的刀、枪、剑对打,徒手格斗以及难度很大的花枪表演等大量的武打场景。

  李桂琴是属于那种被称作“多面手”的演员,旦行中她擅长青衣、花旦、闺门旦、彩旦;她的刀马旦也在艺术上别具一格。她在舞台上塑造的一些身份不同、性格各异人物,汇成了一个精彩纷呈的舞台人物群像。

  复排的《百花公主》,不仅比原版精彩,还有不少创新,不仅借鉴了“蒙太奇”的艺术手法,灯光设计上也别出心裁。林川媚接手百花公主的角色后,李桂琴言传身教,让林川媚得到了真传。

  林川媚回忆,排演《百花公主》时,她刚做完类似穆桂英戎装上阵亮相的一个刀马旦转身动作,突然感觉被人重重地打了一棍。定下神来,才发现是拉到了肌肉。医生说必须卧床静养,要求暂停练功。但她不想因为自己一个人受伤而影响全局,就开了一些热敷的药,坚持排演。当时,她家住在8楼。每天去剧院排演,她都是用手扶着楼梯,一只脚踮着上下。

  10月17日,林川媚凭借优美的唱腔,扎实的做功,稳固的武功基础,把《百花公主》这台文武戏演活了,受到旅港海南乡亲的称赞。2018年11月26日,该剧作为第八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的开幕戏,获得了20多分钟经久不息的雷鸣般掌声。林川媚说,想到观众对琼剧的认可,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唯用一好心,演绎家国情怀

  “唯用一好心”,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高凉(今广东高州)人冼夫人经常教导儿孙的家训,也是她对自己平生所作所为总结出的五字真言,现已成为茂名“好心文化”的“根”和“魂”。

  冼夫人在其90年的生命历程中,历经梁、陈、隋三代,《北史》《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均为她立传,周恩来总理赞誉其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作为岭南地区民族首领,冼夫人在大乱之世保持了岭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她持续引进和推广中原先进的儒家文化和农耕文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终于在岭南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她助力隋朝开国皇帝终结了华夏大地持续近400年的大分裂大战乱局面,重建了中华大一统;使脱离中原王朝500多年的海南岛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保障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冼夫人生前被百姓自发地奉为“岭南圣母”,全球建有纪念她的冼太夫人庙2000多座。而在海南,冼太夫人庙比比皆是。冼夫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百姓的“好心”,毕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丰功伟绩,为岭南地区持续百年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的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千千万万岭南人的怀念与尊敬。

  2015年,海南省琼剧院策划创排原创历史传奇琼剧《冼夫人》,林川媚以其扎实的基本功及允文允武的艺术风格被确定为饰演冼夫人的人选。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符传杰以及李硕征、林飞、张昌义、陈彩玉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也在剧中担纲主要角色。

  《冼夫人》于2014年初开始策划创作,由编剧郑怀兴、导演石玉昆、作曲朱绍玉等戏剧名家继新编历史琼剧《海瑞》原班主创团队二度联手,亦是琼剧史上第一部以“老旦”为主角的“老旦戏”,其跨行当反串是其一大亮点。讲述的是隋仁寿元年,太子心腹赵讷依仗权势,肆虐于民,激起俚僚纷纷揭竿,耄耆之年的冼夫人为了惩治贪官,安抚岭南,毅然派孙冯盎冒着极大风险晋京面圣,自己也离魂随孙进京,终于让隋文帝派出御史,查办亲信赵讷,冼夫人奉旨巡视各峒……该剧采用神话传奇的方式,不仅展现了冼夫人的爱民如子的精神,更是生动地描绘了她威震人鬼神三界的形象。

  接到角色的林川媚有些懵懂,同时也感到诚惶诚恐:冼夫人是她心中崇敬的巾帼英雄,根据剧本,自己要突破自身本工行当的束缚,一改以往闺门旦、花旦、刀马旦的形象,反串老旦,饰演一个耋耄之年的历史名人。能不能演好这个角色,她心里没有底,也有了畏难情绪。而更多的,则是纠结:是迎接新的挑战,还是保持现阶段获得的成果?

  面对机遇与挑战,林川媚骨子里那种不“安分”的血液,开始徜徉。她觉得,一个天生的好演员,是为舞台而生的。于是,她不负众望,像战士一般,带着自己的“枪”奔赴“战场”。

  林川媚说,最初排演时,她刚唱了几句,导演石玉昆就摇头:“与18岁小姑娘的嗓音无异,不行。”于是,她到处寻找京剧老旦发音的资料,摸索改进的方法。直到2018年3月9日晚在海南省歌舞剧院首演时,她感觉还是有些打不开。为演好冼夫人,长年专攻旦角行当的林川媚多次前往北京跟随名师学艺。经过名师指点,结合自身的嗓音条件,她打破了子声用嗓的习惯,在唱法上做出了尝试,摸索了低音处用真嗓、高亢激昂处用真假结合处理的演唱方式,整出戏唱下来高音挺拔铿锵,响遏行云,低音柔丝万缕,余音袅袅。

  在人物刻画方面,林川媚牢牢把握冼夫人“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的精神内核,紧紧抓住家国之情和亲情的主线,在潜台词的挖掘,人物内心状态的调度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理解。在“离魂”一场,她集中体现了戏曲“唱念做打”的表演程式,充分展示了戏曲技巧的难度,大量的运用慢、中、快圆场,碎步、云步等步法及长披风、大滑跪等技巧以表演灵魂飘动及与两小鬼斗争的场面,将冼夫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爱民如子之情演绎的淋漓尽致。

  林川媚先后得到石玉昆、卢昂、曹其敬、黄依群等国内著名导演耳提面命的指导,又得到李明玉、王英蓉、李桂琴等老一辈琼剧名家的辅导与提携。她感恩每一位给予帮助的老师,珍惜演绎的每一个人物,无论大角色还是小角色,她都将所有的创作热情赋予人物之中,力求从心灵层面展现角色的性格特质,并最终记住这个角色。尽管生活中的她是大大咧咧的乐天派,但一旦进入排练场,则马上心无旁骛,认真揣摩每句唱词,每个动作,每个细节,碰到疑问则打破砂锅问到底,十分执拗。

  林川媚坦言:“冼夫人应该说是我迄今为止最难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因为之前我对老旦行当的表演程式是一片空白的,接下角色后,发声、步伐、手势等很多方面我都得从零学起;还有,这个戏唱做都比较繁重,前半场重唱功,后半场唱做并重,技巧多,难度大,很费体力;再者,冼夫人在戏中已是耋耄之年,年龄的表现上有难度,在孙辈面前,要表现出她女性细腻且慈爱的一面,在皇帝、赵讷一众人面前,又要表现巾帼英雄的气度不凡,分寸也不是太好把握。而且,在这部戏中,冼夫人不仅要能‘打’,‘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的细腻情感也要充分表现出来。”

  海南省琼剧院院长许振程谈到林川媚在《冼夫人》中的突破说:“一个新编戏就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人物,没有参照的对象,从熟读剧本到体会角色再到人物立起来深入人心,这个过程林川媚有压力,也肯努力,最终把‘硬骨头’啃了下来,实现了自我超越。”

  梅花绽放,传承任重道远

  2019年4月26日晚,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晚会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林川媚携原创历史传奇琼剧《冼夫人》,以精神饱满,情感细腻,将“吾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的冼夫人及质朴的琼剧带给了全国观众,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及观众们的阵阵掌声,第三次为海南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海南省琼剧院倾情演绎的《冼夫人》,整场演出的舞台细节一丝不苟,演绎传神,情致摇曳,富有“三美”特质。

  作品呈现既现代又写意的舞台之美。全剧先后3次冼夫人在梦境中飞驰穿梭,既富有瑰奇的想象力,也是全剧传奇性的主要体现。该剧将威压飞吊技术与梦幻般的灯光音效等现代手段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不仅使梦境与穿梭都获得了成功的表现,也平滑顺畅地加快了舞台场景转换的节奏,做到了故事讲述、场面设置、展现风格的三结合。另外,该剧以两片东南沿海的地图来替代传统舞台的“守旧”(底幕),使抽象的历史时间获得了形象化与空间化的表现,让观众很容易进入到戏剧情境中,轻巧地实现了历史感的营造。而全剧在现代化的同时,又秉持传统戏曲写意的原则,以几根疏朗的雕梁画栋来象征官衙宫殿,为表演营造了一个诗意的空间。

  情思丰富细腻的人物之美也是其亮点。冼夫人思念亡夫冯宝之贞,牵挂儿子冯仆与孙子冯盎先后入虎穴之慈,担忧各峒百姓遭受战争涂炭之爱,再三向帝王陈情抗诉之勇,这些丰富的情思借助一句句生动的唱词、一支支优美的唱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尤其是第六场的教子腔与第七场的陈情腔,声声载着柔情,句句含着血泪,感染心魄。由此,冼夫人不再是历史典籍中一个空洞的英雄符号,转而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世界的动人心魄的鲜活人物。

  创造性突破行当程式限制的艺术之美最为创新。《冼夫人》是以老旦行当应工的戏,但剧中年逾九旬的冼夫人在斗争与陈情的行动上又异常果敢,而且梦境场景的设置也使得冼夫人超越了生理年龄的限制,因此不能像以往那样完全按照老旦沧桑老迈的感觉来塑造冼夫人。林川媚在唱腔上,虽依据老旦行当用本嗓演唱,但又济之以花旦清丽宏亮的嗓音,倍添冼夫人老当益壮之气。在打鬼的那一场,林川媚甚至还以刀马旦的英武之气表现了冼夫人那种不完成救民水火之事至死不休的勇猛之质。林川媚不是拘泥地去演行当中的类型角色,而是灵活地去演剧中的个性人物,因而能创造性地突破行当程式的限制,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老旦人物。

  这场富有“三美”特质的演出,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一位白衣银发的冼夫人,也看到了一个慈爱勇敢、质如白玉的冼夫人,更看到了戏剧之美背后的人物塑造魅力。

  谈到获奖感受,林川媚难掩激动之情:“梅花奖对于中国戏曲演员来说,是最高荣誉。我入行演琼剧20多年,琼剧已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参评梅花奖,不仅是争夺个人奖项,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全院、全团努力下,让琼剧风采在中国戏剧竞演的最高舞台上得以展示和传播,凝聚着琼剧人的追求与执着。”她说:“排演《冼夫人》之际,海南省琼剧院力邀导演石玉昆、天津市京剧院著名武旦演员闫巍、著名鼓师崔洪等对导演、演员、乐手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琼剧多以生旦戏为主,‘老旦’行当特色不够鲜明,导演石玉昆在整个排练过程中注重深化演员的表演内涵,着力挖掘人物的思想深度,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地启发、引导、示范,一点一滴地为演员抠戏,为这部戏的成功演出奠定了基础。”

  林川媚的车后座,始终放着一支花枪,经常有人打趣她:“这是防贼呢?”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这位“拼命三娘”随车携带花枪,是为了见缝插针地练习。林川媚是典型的南国女子,小巧玲珑。但为了衬托冼夫人巾帼英雄的大将军形象,必须穿厚重的服饰,里面还要穿厚厚的棉衣,仅一件披风就差不多有5斤重。暑热天气,光是站着不动都会汗流浃背。排演《冼夫人》时,林川媚两次差点中暑。在省琼剧院的排练场里,上班前、下班后,同事们经常能看见林川媚练功的身影。她时而手持犀杖不停地踱着方步,时而披着长披风跑着圆场,时而又在练习大滑跪等技巧。正因这样的勤学苦练,林川媚才在一边排练一边摸索中,度过了痛并充实的创排之年,并以其“走心”的表演和过硬的功底为《冼夫人》一剧,增添了亮点。林川媚说,在南宁参加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时,她内心的压力其实很大。参演《冼夫人》的演职人员共有150多名,仅参与音乐演奏的人员就有40多位。对剧中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她都力求完美,不出任何差错。她坦言,参加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主要是为了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示琼剧水平,获奖是其次。但如果是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整台演出的失败,不仅对不起参演的同事,更对不起自己热爱的琼剧事业。

  林川媚从2000年起在省艺校兼职当教师,直到2008年进入省琼剧院后,由于白天排演,晚上演出,无法顾及教学才辞去兼职。她说,其实这8年,她从孩子们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年轻人充满朝气,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个性自主独立、追求上进,不屑提及功利。传闻有被挖到民营琼剧团的演员,一个月演下来,收入达7、8万元。而林川媚他们为了让传统文化贴近百姓,营造文明风尚、文化传承的氛围送戏下乡时,不仅自己动手搬道具,补贴也微薄,但却无怨无悔。从艺20多年来,无论是赴省外或国外交流汇演,还是到省内各个市县公益巡演,林川媚与她的同事们,都诠释着对琼剧表演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在舞台的这方天地里,演好每一出戏,传承每一份情。

  如今,林川媚艺术的触角,伸进了影视。由林川媚和符传杰担纲主演,海南省委宣传部、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省扶贫工作办公室和省文联共同指导,昌江黎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出品的海南首部扶贫题材琼剧电影《圆梦》,将与观众见面。该剧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题材,讲述昌江沙鱼塘村青年劳思福、鹃子、王小瑞、符燕在不同的人生价值观的碰撞下,经过“好事多磨”,最终达成了共同的目标:报答乡恩,帮助家乡脱贫致富、建设美好新农村的故事。这部继《红叶题诗》《喜团圆》之后的第三部琼剧电影,将舞台剧改编成电影,从剧本立意、拍摄技巧以及演员演绎等方面进行创新创作,对弘扬和保护“琼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意义。

  从跑龙套的群众演员到梅花奖得主,林川媚在艺术的道路上一路走来,时刻把琼剧的发展和传承,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她表示:“梅花奖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今后我演艺生涯的一把标尺。我会珍惜荣誉,加倍努力,把获奖作为一个新的起点。艺术的传承,需要自身不断创新、突破。琼剧记载着海南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是一部活态历史。我将发扬梅花精神,为传承和繁荣琼剧事业而坚守今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