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人往往把从新疆运来的各种甜瓜,统称为哈密瓜,其实有误。究其原因,由于哈密是陆路进出新疆的必经之处,各种甜瓜都从那里转运出来的,哈密运来的瓜自然被叫成哈密瓜。然而,新疆的甜瓜有180种之多,哈密瓜只是其中的一种。

  据说,哈密瓜是从中亚引种引进来的,种植历史已有800多年,得名却是300年前的事情。《回疆志》上有记载:“自康熙初,哈密投诚,此瓜始于贡,谓之哈密瓜。”当时,还有诗歌赞颂这件极为新奇的事情:“龙碛漠漠风转沙,胡驼万里朝京华。金箱丝绳慎包匦,使臣入贡伊州瓜。”伊州是哈密在唐代的名称,现为哈密市的伊州区。北京到哈密虽然没有万里之遥,也有2200多公里,当时只能用骆驼运来。

  想那“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想吃新鲜的荔枝,唐明皇上一声令下就得从产地马不停蹄地送到京师是个什么乱象。荔枝是南国的四大著名水果之一,原名离支,意为不能离开生长的树枝,一旦离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从盛产荔枝的岭南到长安(西安),那是2000多公里的路程,驿卒快马传递,不能片刻停留。只见驿道上快马绝尘而来,焦急等待着的驿卒接过荔枝再飞驰而去,“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代诗人杜牧得知此事非常愤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有说是从四川泸州运来的,那也有860多公里。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冬,第一任哈密王额贝都拉入京觐见康熙帝,除了携带羊羔皮、鹿角等贵重礼品外,还独出心裁地准备了数十个当地出产的上等甜瓜。真不知他当时是怎么想的,水果不值钱,还容易腐烂,带着路上吃还行,作为贡品就不合适了,你当是走亲戚那?他们在路上行走了50多个日夜才到达北京,查看所带的甜瓜竟然仅有几个烂的,大多完好如初。额贝都拉大喜过望,作为贡品奉上。元旦之日,康熙帝在紫禁城里宴请朝廷重臣和各国使臣,席上有用金盘盛装的哈密甜瓜。品尝之后,龙颜大悦,赞口不绝。康熙帝问此瓜叫什么名啊?哈密王回答没有名。为褒奖哈密王的一片忠心,康熙帝特赐名哈密瓜。从此,哈密瓜成为贡品,闻名遐迩,身价倍增。1573081439116504.jpg

  进新疆之前有个解馋的打算,就是要把当地的著名水果哈密瓜吃个够,最好现摘现吃。至于哈密王姓什名谁,有何作为,从来就没听说过。我们是从内蒙的额济纳市经G7京新高速奔向哈密市的,沿途都是沙漠和戈壁,偶而扯到眼球的是几峰奔跑的野骆驼。在肃北的前后各有一个无人区,没有人烟,没有绿色,没有活物,仿佛来到了外星球。著名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就藏在那个大漠的深处。经过8个小时的长途行驶,忽然看到一片绿洲,车上一片欢腾,马上就能吃到哈密瓜喽!

  车进哈密市区,到处是眼熟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城市景象,与内地的城市没有什么分别。赶巧的是,正逢哈密瓜成熟季节,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卖甜瓜的。孙女隔着车窗手舞足蹈地喊道:“哈密瓜!哈密瓜!”我们不甘心在街头品尝,直奔市郊的瓜地而去,想亲眼看一看活秧上结的生灵。哈密瓜是爬藤植物,叶子像北方的南瓜,传统栽培方法是让瓜藤顺地爬,现代则把瓜藤吊起来,还有无土栽培的。我们捧起一个黄皮瓜闻了闻,连声大呼:“香!香!这哈密瓜真香!”卖瓜人看着我们直乐,分明有嘲笑的意思。我们问他乐啥?他说那根本不是哈密瓜。他教给我们识别这种瓜的方法,绿瓜皮,有网纹,吃起来又甜又脆的才是哈密瓜,价钱还便宜,1公斤才3元钱。这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吃了几十年的糊涂瓜。放开肚皮饱餐一顿正宗哈密瓜,果真甘甜如怡,清脆爽口。孙女的手指都被瓜汁粘住了,鼻尖上还有几粒瓜籽散发着光芒,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吃罢哈密瓜,自然想进一步了解一下哈密王。我们走进了位于哈密市环城南路的哈密回王府。走进景区大门,左侧是守卫王府的兵营,有士兵宿舍、军官议事厅、练兵台、马料场等,右侧是“王爷台”,有回王大殿、寝宫、教堂等。其中,有一至九世回王的生平简介,还有协助清军抗击噶尔丹等叛军的业绩。

  1573081486723278.jpg一世哈密王额贝都拉是维吾尔族人,信奉伊斯兰教,教民都用《古兰经》来指导日常行为,因此他又被称为哈密回王。他所处的年代,应是清朝建立不久,尚未统一全国。唐代的“安史之乱”后,尤其唐军在怛罗斯之战被阿拉伯军队打败后,中央王朝的势力就退出了西域。到了宋代,宋太祖赵匡胤轻挥玉斧竟把云南和新疆划出自己的版图。明朝的帝王更把边疆的界线定在嘉峪关一线。近千年来,西域自生自灭,有的向中央王朝称臣纳贡,有的根本不服天朝管理。额贝都拉在位时,曾受到准噶尔汗国的军事威胁,不得不接受其统治。

  准噶尔汗国的首领噶尔丹,野心勃勃,想与大清王朝一争天下,不仅统一了北疆,还占领了漠北,俄国人都不敢怠慢,让他三分。他曾经率兵打到了京城的门口乌兰布统。1696年,清军在乌兰布统和昭莫多之战中,对准噶尔军取得了决定性地胜利。额贝都拉审时度势,率部立即倒向大清王朝。他派人进京向清廷上书:“臣等白帽之族,自古以来,皆系皇上之人,向来进贡受赏”“若噶尔丹来,臣等相机竭力擒之,若闻声息,陆续奏闻”。这说明额贝都拉是个有政治头脑的人,坚持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1697年,噶尔丹之子带人窜到巴里坤草原抢劫。额贝都拉立即命其子郭帕伯克(后来的二世哈密回王)率兵将其生擒,并押送至京城。康熙帝念其忠诚,任命额贝都拉为南疆的地方首领,并赐给蟒袍、貂帽、金带等物。

  额贝都拉在京城逗留期间,大开眼界,尤其被故宫的雄伟和壮丽所震惊、所吸引,也想仿建一个。返回后,专门从京城请来汉族工匠,在原有蒙古王府的基础上,修建了王府和回城,耗时7年才竣工。那时的回王府,土墙高台、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曾经有房屋800多间,大小门楼9重,融合了满、汉、维、蒙等各民族的建筑特点,宅院相连,园林辉映,被称为“西域的故宫”。可惜的是,1931年在一次叛乱中被付之一炬,夷为平地。如今的回王府,是在原址上复建的,规模小多了,建筑一般,尚可一观。

  在清政府历次平定新疆叛乱中,哈密一直是清军的重要前哨和后勤基地。各世回王积极地出钱献物,有一次出动1000多辆牛马车供前线使用,有的回王还亲自带兵参战。一世至九世的哈密回王,还曾经27次到北京觐见清朝皇帝,先后被封郡王、御前行走,被赏皇缰、黄马褂,被绘像紫光阁,位列五十名功臣之中。哈密回王前后延续233年,为统一新疆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出身维吾尔族的清朝王爷。

  正因为康熙帝坚持进军新疆平定叛乱,历史的西域才成为今日的新疆。过去的帝王一直抱着中原与夷狄、天子与外藩的传统观念,缺乏地缘政治头脑,只要称臣纳贡就行。面对天山南北这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乾隆帝志满意得地将其称为新疆。1573081559117493.jpg

  最让人敬佩的是,被准“紫禁城骑马”的七世回王伯锡尔,对大清王朝始终忠心耿耿,宁死不屈。1867年,他率领2000回兵与叛军进行决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失败被俘。同为穆斯林的人劝他投降,他不为所动,最后英勇就义。就连他们的福晋(王后)也是如此,坚定地忠于中央王朝。在1873年的一次叛乱中,八世回王的福晋迈里巴钮被俘获。她坚决不与叛军合作,前后被羁押5年,受尽苦难依然不屈服,直至被清军解救回来。历史证明,维护国家统一留芳百世,主张民族分裂遗臭万年。

  各世哈密回王的英灵,安息在附近的回王陵中。回王府和回王陵是额贝都拉家族作出正确历史选择的见证,得到中央政府的肯定,成为后人瞻仰的景点。我们凝望着“王爷台”前的那两棵老树,它们又活了一百多年,但不知额贝都拉家族的后裔是否还记得祖上的荣光和传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