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家有谱。

  当下炎黄子孙都在寻根问祖,各地都在修家谱、族谱。青岛湛山村志上,写到明朝永乐年间有兄弟二人迁至于此。那么孙家老祖是谁?祖籍又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今年78岁的三叔,先后查阅《中国姓氏渊源》《孙氏族谱》等书籍,写了下文。

  今年80岁的三叔撰文说,孙氏应在江浙一带、特别是姑苏、吴地、浙江富春、富阳等地查寻,当年元朝末年有孙姓兄弟三人参加农民起义军,追随朱元璋部将沐英或是傅友德大军,征讨雲南的孙姓军人,他们屯兵乌撒卫,永乐年间移民山东即墨,这三人就是我们湛山始祖……

  《湛山孙氏族谱重修序》 家族有谱可以溯本求源,陳述支脉,如同国家有史,地方有誌耶。家族的历史世代绵延,渊源流长。族谱的续修,世代相传,不可间断。正可谓“水长者其流有源,枝繁者其发有本”。先祖的发祥,经年的业绩,世系的繁衍,应当谱写记实,流传后世,以使子孙后代永久记怀。承先啟后,继往开来,世代昌盛,源远流长。 当前,华夏祖国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军事强盛,国泰民安,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逢盛世,炎黄子孙每年会聚黄帝陵,举行祭礼大典。此乃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伟大壮举。华夏儿女振兴中华、寻根问祖方兴未艾。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祖国各地、千家万户都在重修族谱,续写历史。孙姓族众历史悠久,姓氏起源诸多,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起源:

  一 、子姓孙氏: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其叔父比干直言敢谏,触怒纣王,被其挖心而亡,其后代子孙改姓孙氏。其发祥地为京都朝歌(今河南安阳),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二、姬姓孙氏:始祖孙仲,原名姬乙、字武仲。他以祖父惠孙的字为姓,即为孙仲。他是文王姬昌的后代,是黄帝第三十二世孙,是姬昌第十四世孙。他与卫国国君卫武公都是卫康叔的后代,是卫国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阳),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 

  三·芈姓孙氏:始祖孙叔敖,也是黄帝后裔,黄帝第八世孙名季连,是荊楚先祖,始姓芈,第十世穴熊,始为楚国国君,后裔名芄敖,字孙叔。任楚国令尹(宰相)功绩卓著,是楚国贤臣。死后封地于寝丘邑(今河南沈丘),其后人称之为孙叔敖,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

  四、妫姓孙氏:始祖孙书,是黄帝第二十九世孙,是虞舜第二十一世孙。周武王时将女儿嫁给虞舜嫡孙妫滿,封地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妫滿的后代陈厉公之子名完,为避陈国内乱而逃亡齐国,改姓田,称田完。他的五世孙名田书,在齐国攻打莒国的战斗中立有战功,被齐景公赐姓孙,封地在乐安(山东博兴),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子姓孙氏、姬姓孙氏及芈姓孙氏其发祥地均在河南,秦汉以后乃至隋唐五代,多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黄河流域繁衍生息。而妫姓孙氏自孙书的嫡孙孙武迁往江南后,经过二千五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已是人丁旺戤,族众繁多。孙武即是大名鼎鼎的“兵圣”孙武子。公元前535年出生于齐国,成年后著书兵法十三篇6070字。

  公元前517年,孙武投奔江南吳国,将兵法十三篇呈献吴王阖闽,运用兵法先后攻克钟吾国(江苏宿迁)、舒国(安徽庐江),又大举攻楚,五战五捷,进驻楚国郢都(湖北江陵),吴国声威大振,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北上黄池(河南开封)与诸侯会盟,争当霸主。孙武著《孙子兵法》十三篇,計6070字,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推崇为“兵家之祖”,是春秋时期与孔子、老子并列在思想界中的三颗明亮灿星。孙武生三子:驰、明、敌。其次子孙明因父功食采富春(浙江富阳),定居此地。孙明生二子:服、膑。孙膑一支见夫差无道,迁回齐国(山东鄄城),孙膑被齐威王重用。公元前453年,他指挥齐军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打败魏军。前341年,齐军再用計诱敌深入,射杀魏将庞涓,俘获魏太子申。歼灭敌军十万人,取得“马陵之战”的全胜。齐国声威鹊起,称霸中原,孙膑亦是名扬天下。晚年的孙膑集中精力进行军事理论著述,写出了《孙膑兵法》89篇,汉朝末年失传。

  1972年在山东临沂出土《孙膑兵法》残简30篇,该书继承并发展了《孙子兵法》,有很高的军事理论价值。孙膑第十八世孙仲为避东汉末年战乱,先迁居江西,继而迁回祖籍浙江富春。孙仲生二子:坚、静。孙坚因军功封乌程侯,董卓之乱时,孙坚任长沙太守,起兵北上讨伐董卓。公元192年遇刺身亡。其长子孙策率部削平军阀,依靠南北士族在江东建立了孙氏政权。

  公元198年升任讨逆将军、封吴侯。200年身中毒箭,不治而亡,英年早逝。临终将大权交付其弟孙权。孙权举贤任能、上下一心、各尽其力,力保江东。他于208年联合刘备,大敗曹操于赤壁,而后又智取荊州,火烧连营,大败刘备。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南京),设立郡县,实行屯田,促进了江南农业发展。孙权一生统治东吴长达半个世纪。民丰食足,国泰民安,经济繁荣。 此时的孙姓族人兴旺发达, 人才辈出,三国归晋后,兩晋南北朝,直至隋唐五代,孙姓已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南、安徽、江西、福建各地,涌现出了不少名人。吾祖即是世居江浙一带的孙氏后人。南宋末年,元蒙入侵,将百姓分为四个等级,一等为蒙古人,二等为色目人,三等为漢人,四等为南人,即是原先居住在南方的漢族人,是属于最底层百姓,受尽凌辱压迫,他们忍无可忍,元末各地农民暴发起义,反抗元蒙的残酷压迫。其中以朱元璋为首的明军最具实力。驱逐鞑虜,趕跑元顺帝,最后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吾祖兄弟三人从军出征云南,驻扎在乌撒卫,军垦屯田。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传位于长孙朱允玟,燕王朱棣发动兵变,起兵夺权,史称“靖南之役”,燕王朱棣由北南下,直攻南京,其侄建文帝下落不明。

  1403年朱棣登基称帝,改年号永乐,史称“永乐扫北”。彼时山东地区人烟稀少,农田荒废,永乐初年,朝廷征调军户百姓迁移山东。吾祖兄弟三人即由雲南乌撒卫一路北上,经过长途拔涉,迁徙至墨邑(即墨),兄弟三人一居祗房,一居色峪,而吾祖则居即墨南乡杨家村(东镇道口路一带)。单传四世,五世祖孙廷章、孙廷化兄弟二人另择新居,于嘉靖年间(1522年后),迁至官山(今湛山),此地背倚秀山,面临滄海,东临浮山,西接岬角,三面环抱,风景优雅,是风水宝地。吾祖即在这荒山野岭之下,披荊斩棘,开垦荒地,耕种五谷,春播秋收,农闲时节,造船下海,捕捞鱼虾,一年四季,早出晚归,披星载月,辛勤劳作,秋后收获,五谷丰登,其乐融融,繁衍生息至今已近五百年历史。传宗接代至二十二世,人口多达数千人。

  孙氏族谱初修于清朝乾隆丁亥年(1767年),由第十世永坤公、永亨公之表弟辛文通撰修,同治甲子年((864年)由十三世啟连公之表弟戴文伯撰修,光绪己亥年(1899年)由十四世承崑公之外孙仲跻成撰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十五世奎修公发起,由外戚于徵功续修。新中国成立后,破除四旧,原有《孙氏族谱》全部上交,付之一炬。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重修族谱日益盛行。湛山孙氏于2000年,岁次庚辰,由十六世作池公发起,重修《孙氏族谱》。然因思想认识未能统一,只有部分族人参与,尚有大部分族众名諱未入族谱,实为憾事。而今,正值盛世,余值耄耋之年,精力尚健,应不辞心劳,倡导重修《孙氏族谱》,以彰显先祖业绩,昭示后人承先啟后,继往开来,代代相传,永世绵延,诚为善事耶。

  系之以诗曰:


  孙氏家族万事昌,

  世居湛山绵延长。

  诗书继世传家远,

  忠孝礼义千秋扬。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