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又名塔儿寺,位于湟中县城鲁沙尔镇,它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
据传宗喀巴大师的母亲香萨阿切曾在此山坡牧羊,并在此地诞下了大师。之后宗喀巴离家赴藏学法,一去经年,其母极度思念他,希望他能回来见一面。宗喀巴执着于佛法,写回信说“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其母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后来人们又在这里建了寺院,之后不断扩建,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先有塔,后有寺,这就是塔尔寺的由来。到青海旅行,不能不到塔尔寺。
远看塔尔寺,建在一个山谷里,沿着山势,层层叠叠而上。寺院殿宇众多,依山而建,飞檐斗拱,气势恢宏,让人想到了西藏的布达拉宫。高大魁梧、面色黝黑的讲解员告诉我们,寺院里不允许拍照,不得大声喧哗。我们便在他的引导下,怀着敬畏之心,一步步走进塔尔寺。
我们依次到了护法殿、祈寿殿,两座大殿殿内面积并不大,然而殿堂却建得高大、肃穆、庄严,佛像金身慈眉善目,彩绘图案精美绝伦,果然与内地所见到的佛殿不同。看到这些佛像,慈悲之心便会油然而生。
虽然到寺院参观的游客众多,然而却听不到太多的喧哗声。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律性,关键在于如何引导。面对静静俯瞰人间的佛像,多么浮躁的心灵都能得到净化。走进大经堂,这是一座可以容纳近千人的地方,一列列整齐的木榻,是僧人参禅、诵经的坐榻,经堂里面林林总总的堆绣垂挂四围,壁画上的人物栩栩如生,这些既是藏族人民的手工艺品,又是历史悠久、弥足珍贵的文物。
院落的左右廊下,有些人在磕长头祈福,只见他们站立着,双手向前平伸,接着全身匍匐在地,然后起身站直,继续五体投地,身下的木板已经被摩擦得光可鉴人。讲解员问谁知道藏教信徒要磕多少个这样的长头?有人怯怯地说,一千个,有人说九千个。讲解员说,这样的长头要磕够十万个!完成这一行为,需要几年时间,人们听后都十分震惊。我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这样做呢?
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一个心中充满信仰的人是最不可战胜的。当一位藏民决定朝圣时,一定是做了多年准备的,他们会把自己的牛羊卖掉,换成金子带到寺院去,他们会为能够帮自己膜拜的佛像镀一层金而自豪。据说在318国道上就有许多磕着长头到拉萨大昭寺朝圣的人。金导介绍说,有时候藏民一家人会前往拉萨朝圣,有人负责拉板车,不能磕长头,怎么办,他会先做下记号,把板车拉到前面去,然后再走回来,磕上长头,一直磕到板车那边去,依次往复。如果以他们到拉萨的距离为一千公里来计算,这个拉板车的人要行走三千公里!
如果你看到朝圣者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去给他们钱,他们几乎都带着他们毕生的积蓄——金子,所以他们并不缺钱,你只需将自己的水或者干粮分一些给他们就可以。朝圣的路上,如果遇到河流,朝圣者会目测一下河流的宽度,在河边磕够了相应的长度,之后才去渡过河流。他们不会偷懒耍滑,更不会弄虚作假,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丈量着与佛的距离。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缺少信仰的人,走一公里都会感觉到累;心中拥有信仰的人,无论走多远都不知道疲惫。
在藏区,一座寺院相当于一所综合学校。寺院的僧人也不仅仅是念经礼佛,他们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重要的知识。只有最聪明的人才可以到寺院学习,而孩子能到寺院学习,也是每个藏族家庭最为荣耀的事情。
我们来到医明经院,这是专门学习藏医专业的地方,据说,一个人要用十几年的时间修行学习,才能决定自己是继续研究佛经,还是学习藏医,抑或学习绘画等其他艺术。接着又来到酥油花馆,这是一座非常高大宽敞的艺术殿堂,主要以佛教人物和佛教八宝作为创作主题,进去后感觉十分凉爽。讲解员说,这里有空调,是为了保持恒温,因为温度过高,酥油花雕塑很容易融化。
是吗?这里活灵活现的人物,色彩鲜艳、绽放盛开的花朵,居然都是用酥油制作而成的!每年负责酥油花制作的僧人会事先准备好牦牛奶,制作成酥油,然后在低温环境下进行酥油花的制作。由于手温比较高,需要将手放到冰水里浸泡,然后进行加工。我被这种为了艺术而不惜忍受冰冻之苦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饱含着制作者艰辛的付出与心血呀!
怪不得人们把酥油花、壁画、堆绣称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在塔尔寺参观,既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又能净化人的心灵。这里的一切都让人耳目一新,同时感觉静谧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