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断舍离,是源于一个信佛的朋友,她在几个月前发起的一个“断舍离”的群,目的是为了把自己多年购买的衣物处理掉。所谓处理,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不计成本地卖给需要的朋友,而这些衣物大部分都是国外进口或国内知名品牌,售出的价格则是她当初购买价的一折左右。有人问,还有这样的好事?不会从国外淘来的垃圾服吧,或者是些国际品牌的冒牌货。这些我们不去讨论,但这样一个不以盈利目的的“微商”,却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聚集了200多人,买掉了几百万的商品。这些购买者从断舍离的群主手中,接过那些低于成本很多的商品时,是一种欲望的趋势。贪便宜成了人们购买商品的主要驱动力,占便宜心理使人们对有些并不需要的商品有了拥有的欲望。
       《断舍离》原本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写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推出一个概念叫“断舍离”,主张人们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为了让自己摆脱对物质的过度依赖,她把自己家里没有用或废弃的物品全部清理、丢弃或赠送他人。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倡导人们过一种极简主义的生活,丢弃不必要的生活累赘,用更积极更主动的态度去对待物质对待生活。
       人生活在世上,每个人对于物质和精神都会存有欲望,这是客观存在的人性弱点,“断舍离”正是克服欲望的一剂良药。这辈子,我们身边的物资是无限的,而每个人的生命和金钱却是有限的,即便我们花再多的钱也不能拥有这世上的所有东西,而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挣钱,拥有这些物资后的我们,成了欲望的奴隶。辛苦挣钱的意义只是浪费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时光换来了大量我们并不需要的奢华之物。  人生苦短,想要的太多,而其实我们的精力却很有限,很容易被很多诱惑吸引了注意力,只有丢掉他们,才能正视自己。
       其实细细分析,每个人对物质的过度依赖大都是内心不安全感造成的,有的人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境况有一种不确定的担忧,有的人由于从小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对很多喜欢却无法拥有的东西充满了病态的占有欲,这是一种弥补心理缺失的表现,也是从小到大内心无法获得满足感的映射。那么,如何摆脱这种精神的贪婪,让自己“欲望降级”?如何从眼花缭乱的纷繁世界中,明白什么对自己最重要,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其实这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和智慧的考验。苏格拉底就曾经站在大街上宣称,这世界上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因此,大哲学家活得坦然自在,拥有几百年来依然被人们膜拜的大智慧。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空杯心态,想要接纳更多的东西,先得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要怀着放空过去的态度,去融入新的环境,接纳新的事物。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树立一种信仰。人来到世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都是虚空。这是佛家的大智慧。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佛法早就看透了这份虚无之物质世界。而劝诫人们放下欲望,做内心干净清心寡欲之人。影视编剧的行业,刘和平称得上大师级别的人物,他用佛家的智慧回答只有给人生做减法,去掉你不想要的,才能专心成就自己。
       真正做到断舍离,还需要我们做到自律。“广厦万间,晚上睡觉还是只需要一张床而已,美食无数,你的胃也只需要一日三餐而已。而在这种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最好的自律,来源于行为和心理上的断舍离。设计师山本耀司说: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我要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不要做欲望的奴隶,自律可以令我们活得更高级。康德先生说过一句话: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做到对物质的清心寡欲,便可以实现生活的自由。不被生活所累,不被物质所捆绑,是最好的断舍离境界。

       欲望会传染,也会掏空我们的内心,会腐蚀人的内心,使人的精神空洞无物。一个欲望横流的社会里,倘若人人喜欢物资的攀比,那么人们的精神必然空虚。相反,一个看淡物质的社会,人们内心装满的一定是丰富而有营养的艺术财富。物质和精神,就像圆的两个组成部分,哪一种多了,另一半必然还少。不自信的人喜欢靠物质的高贵来提升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而自信的人则不依靠外在事物来提升自己的形象,甚至根本不在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他们一举手一投足就足见高贵与典雅,哪怕只穿着地摊货,依然可以气场逼人,目光炯炯。真正有品位的人往往是那些充满自律的极简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