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红叶好,露重色欲浓

  周日,一个秋意缠绵的日子,笔者驱车跟随“赏红”的人流去了香山。好一个“红叶节”,去香山的路人如蚁,车如流,时光在车轮下不尽人意地缓慢地流淌。

  来香山“赏红”的人常常会留一半雅兴来北京植物园观光。植物园和香山公园比邻,这里是植物王国,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园绿树半园湖。是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植物园一隅,有一个“闲人免进”的去处,这里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在地。和旅游观光区相比,这里是一个安然宁静的“世外桃源”。

  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设在研究所二层,很有点学院派风格。轻轻的脚步,轻轻的声音,细细的观察,静静的发现……一起都在轻细、静默中进行,一个个生命的密码在这里被破译。一个个新的物种在这里发育完成。

  前来迎接的是博士生导师、首席研究员沈世华教授。这里是他的阵地。他是学科带头人,他的主攻方向是构树,准确的说是杂交构树。杂交构树是他的最爱,是他的事业,是他一生无怨无悔的付出和追求。

  构树为何物,是草还是木?构树哪里来,构树有何用?构树为何成国树,被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笔者带着这一系列问号来这里拜访,来这里请教。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沈世华教授把陶行知先生的劝世箴言当做人生的座右铭,一生践行之。

  沈世华“生不逢时”,他出生于共和国三年自然灾害后的1962年,爸爸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退伍后回老家重庆綦江当了农民。綦江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始终带着一顶“穷”帽子。百姓们一直过的是苦日子。当过兵上过战场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哪有吃不了的苦受不了的罪?尽管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可父亲始终以军人的坚强扛起苦难,艰难地前行。在沈世华幼年的记忆里,他很少吃过饱饭,常常是和家畜共同吃野菜吃树叶吃树皮。家里的院子里有一棵构树,枝繁叶茂,起初,构树的叶子用来喂猪,后来人和猪一起吃。这是构树在他童年里留下的第一印象。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玩具,爸爸用手工给他做了一个陀螺。那陀螺是用构树的树枝做的,抽打陀螺的鞭子是用构树的树皮做的。这是构树在他童年里留下的第二个深刻印象。上学了,听说构树皮和根可以卖钱,放暑假了,他满山跑着找构树,刨树根,取树皮,晒干了拿到供销社去卖,自己的学费居然是自己挣来的。这是构树留给他的第三个美好的印象。

  对于构树最深刻的印象是从书本上得到的:构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里有关于它的记载,构树的根、子、果有补肾、利尿、消炎、祛风湿功能,是一味尚好的中药;《齐民要术》载,东汉年间蔡伦造纸用的原料是构树皮,世界上第一张的纸币是用构树皮加工而成的;一千多年前人们用构树叶子做饲料养家畜,同时还发现构树叶是上好的饮品;在云南民族博物馆陈列的树皮衣,是构树皮制做,历史更加久远,被称作人类早期服饰的活化石。构树,伴随着人类从远古走来,和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也许这辈子和构树有缘,1979年沈世华报考西南农业大学,如愿以偿,4年后获农业学士学位。在校就读期间,他最崇拜的是老校友袁隆平,1981年,他立足稻田,研发的杂交水稻获国家特等发明奖,被人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在农学院,沈世华学的是蚕桑专业。他喜欢自己的学科和专业,自信是一个大有可为的事业和产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有两大产业创汇最高,一是石油,二是丝绸。自从盛唐开辟“丝绸之路”以来,中国丝绸始终是国际市场的“俏佳人”。人有远亲有近邻,植物也有近亲和属性,桑树和构树是姐妹属,同属桑科。沈世华也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有一天成为“杂交构树之父”,用构树辟一条更加辉煌的“丝绸之路”。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走进沈教授的办公室,主人十分热情地端上一杯茶,是他自己开发研制的“构树茶”。陆羽的《茶经》里没有记载,可这道茶的形、味、色、韵,已是茶中的上品了。

  办公室很是简陋,墙上挂满了照片,全是和构树相关的,有成树,有幼苗,有树叶,有树冠,有传统构树,有杂交构树……我们的采访,就从他最感兴趣的构树开始。

  “什么叫构树?什么叫杂交构树?二者的根本性区别在哪里?”笔者是门外汉,开门见山给沈教授提出一个简单而又本质的问题。

  沈世华(下称沈):和外来树种不一样,构树是土生土长的乡土树种,遍布祖国各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平原到丘陵,从沙漠到戈壁,只要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姿。野生构树自然生成,分布广,发育慢,生长期长,其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被学界人士称之为“养在闺中人不识”。杂交构树是将野生的构树杂交之后,通过太空选育,生物技术综合培育,选育出的优良树种。

  “打断一下沈教授,杂交构树需要太空育种吗?能谈一谈这个重点环节吗?”

  沈:2005年10月12日,我们的宇宙飞船神州6号升空,2016年10月17日神州11号再次升空,这其中的每一次升空,航天器上都有我们的杂交构树种苗。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农业部和航天部联合发射了一颗种子卫星,杂交构树没有种子,可它的幼苗却经历了几番“上天入地”的考验。构树之所以备受重视,因为它不但是经济植物,而且是战略资源。它不但有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而且可以美化环境,改善生态。作为战略资源,它具有“以树代粮”的功能,可以代替棉花做纺织材料。可以这样说,构树不但浑身是宝,而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笔者:相比普通树木,杂交构树有何优势?

  沈:相比普通树木,杂交构树具有五大优势。一是生长速度快,当年栽植,当年收获,属于超短轮伐期树种,其采伐周期为一年,当年生长高度可达3—5米,直径可达4—6公分。砍伐后可以萌生,一次栽植,多年受益。二是产量高。杂交构树第一年亩产“叶蛋白”3—5吨,南方可达10吨;第二年亩产可达8—10吨,亚热带地区最高亩产可达15吨。最让业界感兴趣的是,构树的叶和枝干,粗蛋白含量高达20%,比有牧草之王的紫花苜蓿还要高。发展趋势,杂交构树将一定会取而代之成为“牧草之王”。三是适应性强。杂交构树耐干旱,抗风沙,能在盐碱地、河滩地、贫瘠地、砂石地生长,既是绿化和水土保持的先锋树种,又是高效益的经济树种。树皮可生产优质长纤维纸浆,可代替棉花作为纺织原料,树干可生产木板和木浆,是上好的材质。树叶粗蛋白含量高,是最好的牲畜饲料,“以树代粮”将是畜牧业的一场伟大的革命。四是耐砍伐。杂交构树不但适应性强,而且生长快,耐砍伐,而且越砍越旺。长江以北地区每年能砍伐3—4次,广东、海南每年能砍伐7—8次。生产成本低,产出效益高。五是人工育苗,机械采伐。桑、榆树的叶子都可以作为饲料养殖家畜,但只能人工采集,而杂交构树可以试管培育、工厂化生产、机器插秧、机械化采伐,走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路子,是杂交构树发展的必由之路。

  笔者:中国是个植物王国,有3万多种高等植物,你们植物研究所,为什么要专门研究杂交构树?

  沈:这要从我的学业和专业说起。我1983年西南农大毕业后,继续留校读研,于1989年和1994年在中科院植物所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日本筑波大学基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至2011年在日本国立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以重要资源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研究手段,探索植物逆境适应机制,揭示植物感应、传递、应答胁迫环境信号的途径,寻找网络调控响应过程中的重要关键基因,通过现代先进生物学技术进行分子改良,提高植物抗逆性和防御能力,为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绿色高效农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在日留学期间,我一直在从事基因工程学研究。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基础上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基因工程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质,产生新生命。遗传因子,就是人们通常所说是生命密码。从日本回来后,我致力于杂交构树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关于构树的基因组破译已写成论文,打算明年公开发表。这是我们课题组对国家农牧业发展的一大贡献。

  笔者:杂交构树作为先锋树种,它的问世会在生物科学领域产生多大的冲击波,在我国有多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会给我们带来一场什么样的生态革命?

  沈:众所周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数量的减少,粮食资源贫乏越来越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开发构树饲料以弥补粮食饲料的不足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据悉,“杂交构树产业扶贫”已建立网站,群主正是沈世华教授,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杂交构树”的信息,请到构树网站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